APP下载

浅析布洛赫的希望哲学

2021-05-04邹静

公关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希望

邹静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20世纪欧洲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其学术成果颇丰。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尚未”为核心,从存在本身的形而上学层次,从人的存在本身出发去探讨现存问题,面对当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盛行而导致的精神危机局面,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批判与超越精神,构筑属人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布洛赫 希望 尚未

恩斯特·布洛赫(1885-1977)是20世纪德国最富于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其著作涵盖了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从主体性的人出发,构造了属人的希望和梦想的图像。同青年马克思一样,把解放全人类或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视作自己的哲学宗旨,主要主张人的自我拯救,即唤醒人的内在的乌托邦的冲动。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阐明在人类精神之上预先设定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梦,以超越不合理的现存世界。

一、希望哲学

(一)希望概念

希望,作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指引我们向前发展的方向,是心里想着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人不能离开希望,藉由希望,人类获得其特有的生存方式。在布洛赫看来,希望,不是在于接受确定的的对象和最终的结论,是面向希望本身,是基于人的内在冲动,并非简单的追忆过去和憎恶现在,而是构筑基于预先推定,具有对于未来的指向性。是“现实东西的‘向何处去(Wohin),是现存东西的未来张力,只有通往未来的自身发展中其本质对象性的规定才不断展示出来,而这种本质的规定性在寻求对应的新的主体即人本身”。由于希望是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是基于人的本质的,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由此,在布洛赫看来,“人类离不开希望,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梦,努力和成功变得毫无意义,最终将走向灭亡。”

(二)希望概念的演变

希望的概念经历着历史的演变,基于不同的时代和语境有着不同的涵义和特征。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对于希望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苦痛和不幸,趁希望还未被放出之前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封锁在了盒内。希望藏在了人们心中最为隐秘的角落。曾存在于新约圣经中的信、望、爱中,而宗教中的希望往往被赋予着某种神秘的色彩,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中关于基督弥赛亚主义的救赎和宗教无神论的思想也时常被等同于宗教神学加以区分和比较。进入哲学化时代,希望逐渐转变为某种理性的转身,寄希望于理想国之中的哲学王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转换了对于世界的审视方式,‘眼睛于正面面对实在”,恰如在洞穴里第一个站起来的囚徒“从看阴影到看到客观真实的的动物,抬头看得见的星星,最终看到了太阳”。这里的太阳则代表着照亮世间万物的希望,最高的“至善”。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从人类学视角追问“我可以希望什么”,但希望是建立在“德性”与“幸福”结合的基础之上,需要靠“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这两个理性公社来担保,希望属于未来世界,在此岸世界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现代哲学中,产生了各种文化思潮,在尼采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先河的影响下,人的情感和意志被放在高于理性的位置。 “人相对于其他,不是自然界的客体。人自身是一个小宇宙,是存在的中心,是太阳,一切为之环绕的,一切都在人之中”。人作为一种充满努力,向往和面向未来的主体,希望由此转变为人的生命中的某种动态要素, 被赋予新的涵义和特殊的使命,成为了20世纪哲学与文学的“核心范畴”、“根本原理”。生活在现实世界,个体的选择和希望的构建是基于对存在自身的把握。希望不仅可以为个体指引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愿景,作为对抗现代性危机的精神支柱,通过理想的维度对于现存的超越与批判,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建构

(一)希望哲学的基本内涵

在《希望的原理》前言中,布洛赫向读者抛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在等待什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一连串的关于“我们”生存的问题,旨在能唤起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迷茫状态的自觉,接着,布洛赫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少年、中年和老年进行分析,广泛探讨了“白日梦”的原因和特性,在此,形象地阐释了隐藏于人的生命中的某种动态要素和贫困要素,人作为匮乏和贫困的存在,是一种充满动力、向往和渴望的冲动存在,人的根本冲动是饥饿冲动。另外,布洛赫还从心理分析上將希望哲学区别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作为指向未来而非回忆过去的“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不仅是主体借以改变自身的匮乏以保存自身,更是主体借以创造美好生活、建筑“家乡”的根本动力。由于希望最初始于人的冲动和期待情绪的产生,是人的生命形式的展开和未来所向。因此,希望是起源于人性本身的,是“人的本质的结构”。而布洛赫并不满足于预先的设定,旨在诉诸于马克思主义“具体乌托邦”的实践,奔向马克思的“自由王国”。

(二)希望哲学的本体论根基

在布洛赫那里,他从本体论的层面出发,对人的存在本身进行了追问,其思想的核心在于“尚未存在本体论”。早在1907年,年仅22岁的大学生布洛赫便写下过一篇名为《论“尚未”范畴》的哲学论文,“尚未存在”作为希望哲学的本体论,阐述“尚未”作为一种目前还未存在,但将来会成为现实,布洛赫用过对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思想出发,将希望视作基本的哲学范畴,而希望中的未来指向即“尚未”,贯穿于对人、宇宙和乌托邦的美好期盼,使得希望富有了本体论内涵。其中,公式“S还不是P”,集中反映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未来指向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尚未”激发人们超越自己,拥有走向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激发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实现更美好的家园做铺垫。

(三)希望哲学的认识论原理

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认识论在于“无—尚未—全有”的认识过程,希望作为一种本质的意识,作用于主体内部,外化于主体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期待,“尚未意识”构成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认识论直接影响着希望主客观世界的发展。“尚未意识”旨在用面向未来、面向希望本身的角度看待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观点,不论是人和事物,都不是一个封闭既定的存在,都处在发展进步之中,其实质是朝着某种期待的目标逐步靠拢,某种逐步向目的靠拢,是希望主体,通过预先设定的意识去认识和实践其客体,即“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布洛赫用对于“尚未意识”加以了详尽的阐释,指出了“尚未意识”是基于“不再意识”进行的批判和超越,“不再意识”是指向过去的某种认识和理念,“尚未意识”,则是未来的维度,依据人的批判和超越性,唤起生活潜在的状态,可以说是希望哲学的认识论原理。

三、希望哲学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希望精神

二十一世纪,作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类受制于科学技术与金钱对人的奴役和支配,人的物化和异化致使人们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的迷失,布洛赫以“尚未存在本体论”为基础,在面对社会异化问题的时候,能够从重视人自身存在意义出发,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强调人“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到自己在那样做”。希望哲学追求的超越种种意识形态的束缚和羁绊,揭示人类奋斗的终极方向,构筑新的精神存在论,在实践中向着“尚未”贴近。同存在主义一致的是,在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面对困惑苦痛与挣扎,在可能性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未来的哲学。不同的是,存在主义在面对苦难时十分悲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人生总是在朝向未来中展开自身、实现自身,而苦于陷入与自身相关的“焦虑”之中。布洛赫则不然,即使是在黑暗时代同样持有“希望”图像,在宗教中,也不能只能一味地等待弥赛亚主义和上帝的救赎,这无不展示了布洛赫希望哲学较之于存在主义相比的积极一面,作为乐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对于人的内心希望精神的唤醒有助于抵抗人类虚无沮丧的悲观情绪。

(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是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应用到中国的产物,是“更美好生活的梦”在中国的外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中国梦”就是一种指向未来领域的期待意识或者希望哲学。源于中国千千万万个体的“饥饿冲动”,是对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梦想与希望。“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即使是追求“尚未”的路上偶会遭遇失望,但不能因此而去否定希望,布洛赫作为一名乐观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树立了希望的方向,“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与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中华大地人杰地灵,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中华儿女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是要不断地超越现存世界去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四、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希望的概念演化、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理论建构,以及布洛赫的希望哲学的价值意义,旨在從整体上把握希望哲学的内在涵义。通过“尚未”创造性地设定未来,进而完成人的自我救赎,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寿铁.从宗教无神论到希望哲学--恩斯特·布洛赫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4):103-109.

[2]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田杰.“希望”是什么--读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J].青年学报,2018.04.19

[4]和佳.布洛赫希望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8.

[5]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

[6]张雪娇..布洛赫乌托邦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7]陈小伟..从抽象乌托邦到具体乌托邦: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文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8]马巴木.布洛赫“尚未”概念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希望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试论中职教育要给学生以希望和自信
从《幸福蛋糕店》中浅谈人性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希望”促民族教育 文化育国家栋梁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