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老党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发挥机制研究
2021-05-04李昭君黄海峰尚胜
李昭君 黄海峰 尚胜
摘要:高校离退休党员是老干部中知识水平的代表,是高校教师中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力量对于校风传承、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析离退休老党员的特征,充分挖掘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发挥机制,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内涵提供参考。
关键词:离退休 老党员 大学生思政教育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精神之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继续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离退休党员是老干部中知识水平的代表,是高校教师中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力量对于校风传承、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广泛,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一传递变为多向获取,大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搜索信息,当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教育路径依赖被打破时,大学生不再将教育者视为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互联网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的从互联网接收信息,相较之下,传统的填塞式教育模式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很大,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方式已经让想要在学习中想要占领主动地位的大学生产生反感,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逐步发生转换。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冲击,可能受到不良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信息日益便捷的条件下,学生对网络依赖度日益增高,各类文化思潮良莠不齐,世界各地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碰撞,此种不乏诸多有计划的意识形态输入,国境外不良势力暗流涌动,多种文化思潮正在涌入我们的网络空间,学生辨别力较低,容易受到不良思潮与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政课堂、年级大会等形式,内容和形式都很局限,无法抵挡互联网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喷涌式输入,形成了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地教育大学生科学辨析“海量信息”。
(三)当代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更强,教育者威信力受到了挑战
凭借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常常借用便捷的网络搜索知识、表达思想、产生质疑。与之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于自己固有的教学手法,他们对新媒体关注不够,观念更新不足,在获得信息方面处于劣势。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被动摇甚至瓦解,知识权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古训在新时代得以被证实。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对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个人魅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政教育的言传多于身教,但是当代大学剩更看重传授者的个人素质,敢于挑战权威,教育者的威信力受到挑战。
二、高校离退休老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发挥的优势
(一)坚定的政治理想
高校离退休党员不仅是高校教师最早的一批代表群体,也是我国从弱小迈向独立自强之路的见证者。在他们的青春时光,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他们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以知识守护国家的富强之路,凭借自己的学术成就为今天的中国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壮年。相比起今天大学生优越安逸的成长环境,离退休的老党员从艰苦中走来,对中国共产党的砥砺前行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对于党的方针政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切身体会、倾情奉献的经历,是离退休老党员身上的光辉所在。离退休老党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思政教育的方式,更是信仰的传承和薪火的守护。老党员发挥榜样的力量,做青年学生的楷模,让自身的理想信念以讲述等渠道感染大学生的心灵。如果说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关键词,那么他们就是保持初心和使命时间最长的一批人。今天,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离不开初心和使命。离退休老党员将自己当初的想法娓娓道来,向大学生展现出具象化的“使命”,让中国梦凭借老党员的生动勾勒成为当代大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高尚的思想品德
离退休老党员深受优良传统文化影响,将“仁义礼智信”等品质贯彻于生活中。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学习离退休老党员的优秀品质,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勇于担当。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老党员诠释着“仁者爱人”这四个字。对于“校友”,老党员在与大学生沟通时丝毫没有自己的架子,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感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高校离退休老党员的具体身份出发,他们都是兰州大学的老师,对兰州大学的情怀同样深厚。怀揣着这份感情,他们一直在发光发热,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也不忘反哺兰大,用心感恩。
着眼于小处,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离退休老党员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化。老党员将节俭、守时等美德践行于每个微小的行动中。以兰州大学萃英学院为例,离退休党员几乎在每一次与大学生的线下见面都是提前到达的。相比起书中空泛的道理,这样的思政教育更有“春风化雨”之范。
(三)深厚的学术造诣
高校教师经过实践的检验,拥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对“后浪”而言是一面棱镜。在这面镜子中,“前浪”的奋斗路程历历在目,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不仅有不轻易言弃的科研精神,还有不容置疑的科研实力。
离退休老党员在见证学校发展和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科研成果突破的那一刻了。然而,这一刻来临的背后是无数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日夜努力。对于基础学科领域的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可能是周期更长的蛰伏时光。在未知的前程中,他们坚守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不因眼前暂时的困难而退却,何尝不是当年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写照?在兰州大学,这样以科研為本而砥砺前行的老党员担当了建设的重任,如今这份重任理所应当地传承到青年肩上。思政教育侧重的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精神的传承。比起科研实力来说,离退休老教师的科研精神对学生更具有启迪的价值。
环境在变,时代在变,但永恒的精神是历久弥新的。从建国前为求独立自主而奋战的革命精神,到建国后为求学术突破而奋斗的科研精神,永恒的就是不懈为理想奋斗的坚定态度。不论在何时何地,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都是思政教育的使命。
(四)充裕的时间与教育热情
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男性干部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则为55周岁。这一规定虽沿用至今,但随着医疗条件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预期寿命的数值已与42年前有极大差距。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尽管不排除个体差异,但多数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素质与精力尚佳,拥有继续从事简单的教育工作的能力。
与此同时,高校的离退休老党员群体年轻时在校园中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扎根于办学城市,以利于深耕教育与科研。故退休之后,他们的居住也相对集中,往来交通十分便捷。完善的客观条件,为老党员继续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兰州大学萃英学院为例,大学生与离退休党员在观云楼八楼进行定期的沟通交流,没有额外为离退休党员增添负担,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从主观层面来看,离退休老党员们多数拥有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服务的意愿。一方面,老党员们长期投身于建设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拥有深厚的政治素养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具有极强的参与意识,也乐于通过工作继续服务于人民,以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党员风采。
另一方面,离退休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奋斗了半生,突然面对离退休生活,可能由于不习惯于安逸清闲的生活方式而倍感失落、无所适从,渴望在工作中重新找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并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传递党的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离退休老党员们也完成了党员的自我教育。此外,部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更是处于缺失陪伴与交流的困境中,心中的孤独亟待排遣,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则为他们提供了与年轻学生相伴的机会。
(五)充足的个人魅力
离退休党员群体故事多、经历丰富,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可以用好自身的事例。老同志有自身的年龄优势带来的亲和力、安全感,让青年大学生群体在思政教育中感到关爱与亲切。同时,自身的优良品格与长时间的工作为他们积累了群众威望与社会影响力,因而他们能够为高校的大学生们树立先锋模范,起到引领与表率的作用。
“让这样一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讲传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符合期望的过去经验来建立信任,而离退休老党员正直高尚的个人历史能够为自己赢得积极的反馈,提高高校学生对其的信任基线。
除了品行与威望优势以外,个人的能力在建立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中也举足轻重。高校老年群体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与生活经验,不仅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对于高校的文化传统与工作组织情况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对于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困难,他们都能够给予实际指导。由于自身足够的个人魅力,离退休老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自然得心应手、成效显著。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理想信念能够感染、激励、培育一批批优秀的新青年,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起重要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离退休老党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发挥机制
(一)新老党员“结对子”,实现1+1>2
可以采取新党员与老党员“结对子”的方式。在新老党员1+1的模式下,一头是前辈模范,一头是后辈先锋,将责任传承,将经验传递,完成新老党员一同为民服务的心愿,实现党员一对一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是一只积极的双箭头,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党员提高党性修养、政治觉悟以及科研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老党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整体上看,“结对子”的模式能够实现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优化组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此外,这一模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也是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专业导师+党员引领>人生导师
离退休老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浓厚的学术素养,这种优势应该被充分发挥。可以邀请与学院专业匹配的离退休老党员与学生结成对子,这些老党员多半有在学院任教的经历,在这种“结对子”模式下,老党员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指导,也能够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得到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三)思政教育日常化,理論+实践>传统授课
可以将新老党员交流日常化。不同于课堂授课,新老党员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老党员身上的精神与党员先进性的发扬和传承。这种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老党员坐下来进行单向的理论传授,还可以组织新老党员共同参与实践。通过共同学习实践,学习效果更为深入,学习内容与形式更为灵活,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润物无声,言传+身教>耳提面命
离退休老党员具有“三性”优势,即坚定的政治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个人魅力,这种感染力是多少灌输教育都产生不了的。因此新老党员应多多开展近距离交流。离退休党员群体故事多、经历丰富,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可以用好自身的事例。老同志既有年龄优势带来的亲和力和安全感,又有政治优势带来的较高的思想觉悟,可以让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思政教育中感到关爱与亲切,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只有激发年轻党员心底的敬仰与佩服,才能使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只有这样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五)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固定模式
利用重要节点契机,组织推广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凝聚力强的主题活动。注重从老同志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开展能够体现老党员经验特长、符合老党员自身特点的活动,调动起老党员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活动老党员与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配度。根据新党员的所处阶段的思想特征,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思政教育,保证教育内容贴合思想需求,能够激发年轻党员的兴趣,切实起到引领思想的作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不过度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摒弃年复一年的模式化活动,最大程度发挥每一次新老党员交流活动的实际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兰州大学党建研究课题“离退休老党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号 LZUDJ—2018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伟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建构[J].理论导刊,2020(01):124-128.
[2]侯彦杰,贺艳彬,张龄予.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6(10):92-94.
[3]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06].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2006/ebfe31f24cc145b198dd 730603ec4442.shtml
[4]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编:《春风化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事迹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