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2021-05-04马娇
马娇
培育文化自信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培养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有效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精神支柱、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包括实施多层次课堂教学渗透、注重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
培养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心,是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弘扬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真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雏形,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淬炼文化自信。新时代需要有学识、有情怀、有创新的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他们先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同、感悟、思考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将其内化,它就像我们人生道路中的中心轴,只有围绕着这一中心軸,才能在每一阶段的前进过程中不偏离正确方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有效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精神支柱
近些年,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很多积极而优秀的文化理念逐渐被淹没,造成众多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向当代大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体会传承千年不断的文化魅力,在多元化思想浪潮的冲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建立起文化自信有效抵制腐朽文化的入侵。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发展的新征程中,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保障,文化自信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作为这一近景目标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加强对他们的文化自信培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
中华文明可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根源就在于无数英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解读和坚定捍卫,南怀瑾曾说:“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兴衰存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认识,许多情况下将传统文化曲解,甚至利用网络流行语将其扭曲、丑化。此外,大学生身处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中夹杂了无数消极的文化思想,长久地处在其中,很多大学生就逐渐接受了腐朽文化认知,丧失了对文化本质内涵的正确认识,逐渐迷失了方向。
对革命文化的狭隘认知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例如,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0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极易落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陷阱,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革命文化是革命年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精神追求了。长此以往,他们就非常容易因缺乏精神追求,变得固步自封、自高自大,从而难以成长成一个优秀的、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对先进文化的质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极大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保持强劲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应该积极从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非主流文化在校园随处可见,而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往往比较好奇,乐于接受,因而就容易对我国主流文化产生质疑。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存在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认知不成熟、理想信念不坚定等不足,同时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大环境的影响,从而难以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渐密切,西方国家的文化也日益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影响较为突出,比如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不加判断的认可,甚至对很多国外具有争议性的传播内容也全盘接受,对外国电影或产品也是推崇备至。反过来很多大学生对于国内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缺乏兴致,对于国内的优秀影片也持反感态度,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逐渐弥漫校园,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最终盲目追捧、过度效仿西方文化,丧失了国人传承千年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实施多层次课堂教学渗透
课堂是在校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大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首先,在大学公共政治课中,把大学期间必修的几门思想政治课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要将授课重点逐渐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倾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灌输模式,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将祖国优秀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头脑、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成为拥护、宣传中华文化最坚定、最年轻的力量。其次,在专业文化课方面,把大学生文化自信有效融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大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开拓性思维,将中华优秀文化和印有新时代印记的文化标识融入其中。这样,既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刻领悟,又可以强化他们对我国主流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爱国之情、燃起报国之志,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
注重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
优美的环境总能陶冶人的情操,各高校中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首先,创造校园自然景观,赋予校园中一草一木一长椅、一路一园一廊亭生机勃勃的生命,通过将自然景观文化与园林艺术文化相协调,使它们彰显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其次,摆放蕴含着深远意义的校园雕塑。例如,在图书馆门前摆放孔子、苏格拉底等东西方教育家的雕塑,在操场的围墙上雕画各类运动比赛项目的标志,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和习惯,让大学生在欣赏身边的景物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感受人文情怀,达到以物感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内化。首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滋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各高校要秉持课程思政的目标,在教学实验活动、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使他们不仅能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而且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在课外社会实践中感悟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多方面开展实践育人的教育活动,利用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组织同学们参观历史活动旧址、红色革命圣地和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认知,培养团结奋斗、吃苦耐劳等优秀精神品质,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