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日记2020》:用Vlog记录武汉的爱与暖

2021-05-04郝伟光

传媒 2021年7期

郝伟光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Vlog作品。《武汉日记2020》以其博主个性化、定位精准化和表达情感化,满足了观众的观看需求,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响,成为其中的“超级个体”。

关键词:《武汉日记2020》 “超级个体” 内容生产 价值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市于2020年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次日,武汉网友“蜘蛛猴面包”走出家门,拍摄了一段2分钟的Vlog,并发布在个人微博上。视频中,街道行人寥寥无几,整个城市都安静了不少,却有许多环卫工、外卖员及城市管理人员还在坚持工作。视频发布后,迅速吸引了千万网友的目光。此后的30多天里,“蜘蛛猴面包”用Vlog记录下“封城”后武汉的社会图景和平凡人的不凡举动,取名《武汉日记2020》。目前,该系列Vlog已推出了14期,据微博平台统计,视频单集最高浏览量1233万,点赞11.3万次,转发5.2万次,评论1.2万条,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响。本文以《武汉日记2020》为例,分析Vlog的“超级个体”特征与内容生产逻辑,并尝试探讨战“疫”Vlog广泛传播后带来的社会价值。

一、《武汉日记2020》的“超级个体”特征

社交媒体是个体化的,每一位社交媒体用户都可以参与到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的过程中。随着用户传播力的提升,催生了一批“超级个体”,他们成为打造品牌优势、带动内容热点的重要力量。《武汉日记2020》的“走红”,正是“超级个体”的现实体现。

1.博主“逆行”彰显镜头担当。当“超级个体”以网红身份出现时,其高“颜值”与鲜明个性是引人瞩目的关键,如活跃在微博、B站的李子柒,打造的是“精致、优雅的东方美食生活家”形象;小红书、抖音上的“口红一哥”李佳琦则以“首席美妆推荐官”风靡一时。这些网红鲜明形象特质的集合就是“人设”,暗涵勤奋、自强等正面价值指向,成为网红的代表性品牌。《武汉日记2020》却并非如此,博主“蜘蛛猴面包”在武汉出生长大,身份是自由影视工作者,在视频中一开始看到的就是一个貌不惊人、沉稳低调的普通人,却以此形象收获了用户的关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大多数人都响应号召蹲守在家时,和许多医生、军人、志愿者一样,“蜘蛛猴面包”走上了抗疫前线。他不惧感染风险,拍摄时间长、强度高,从医生、护士、患者、外国人、理发师傅、小餐馆老板等多角度进行了拍摄,用躬身入局的担当回应着“做新时代记录者”的呼喚,在社交媒体引发强烈共鸣。

2.定位精准聚焦抗疫前线。“超级个体”的运作通常基于粉丝经济,以分众化传播吸引、吸附用户,继而从中获益。其传播必须指向明确,在议题、话语、方式上充分迎合特定用户群的诉求。《武汉日记2020》虽然不追求商业利益,但在创作伊始就定位精准,聚焦抗疫前线。《武汉日记2020》第1期《武汉封城第一天》,以武汉“封城”为背景,将疫情主题融入Vlog创作的整体序列。从博主驱车在武汉街头行驶开始,到进药店购买医用一次性口罩结束,短短2分09秒的视频,记录了“95%的人群都戴上了口罩,仍然有极少数中老年人冒险‘裸奔”“街上所有的银行、购物中心、绝大部分商店都已关门停业”“户外有环卫工、外卖员以及部分城市管理人员还在坚持工作”等细节。《武汉封城第一天》以碎片化、轻量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了抗疫前线的生动故事,呈现了感人的抗疫瞬间,集合成为内容厚重的“轻产品”,受到了众多用户的喜爱。

3.关注危机之下的情与暖。疫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如何在危机之下见证历史瞬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凸显真实的万钧之力,《武汉日记2020》以普通人视角关注疫情下的情与暖,成为抗疫前线那些平凡英雄的最真实写照。《武汉日记2020》第2期《武汉封城第二天,全城志愿者开车接送医护人员》讲述了博主开车接送当地医务人员上下班的故事。博主将“片场”聚焦于自己的车内,记录了一段段温情有力的对话,如“我们(护士)都带的泡面去吃年夜饭的”“一个医生发(朋友圈)她要N95的口罩,邻居就把他仅有的几个送给她了”。这些话语呈示了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最真实、动人的一面,也从个体关照时代,成为疫情期间鲜活而生动的刻度。看似无意义的闲聊,提供给用户可反复揣摩、咀嚼的符号与意义,被口罩遮住的“面孔”也愈发清晰,折射出危机之下中国人的团结与勇敢。

二、《武汉日记2020》的内容生产逻辑

《武汉日记2020》在内容创作上秉持社交媒体传播规律,追求生活元素的纪实表达、扎实的幕后制作及感人的影像故事,在情感锐度、思维高度、艺术精度的织就下,勾绘出特殊时期下真实、客观、立体的中国。

1.镜头以内:生活元素的纪实表达。Vlog通过描绘博主个性化的活动轨迹,呈示博主所处的真实世界。但这种真实往往是与表演交织的,如李子柒Vlog中的诗意乡村生活,跟现实的农村劳作场景并不接壤,而是以仿真视角打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面貌。而《武汉日记2020》则以纪录片式的框架打造出了忠于现实的真实感。《武汉日记2020》第2期《武汉封城第二天,全城志愿者开车接送医护人员》的片尾,记录了博主和一位独居朋友吃年夜饭这一内涵丰富的生活场景。如在博主进屋前,朋友戴着N95口罩全副武装地迎接他,并指向消毒液提醒他“快点,先洗手”;又如,吃年夜饭时,朋友穿着围裙端上来一盘盘菜肴,饭桌上摆好了纸巾和碗筷。这些都成为Vlog编织日常生活的独特素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化的真实触感。即便是那些非“日常”的内容,如喝红酒时朋友摘掉口罩又迅速戴上的行为,配合博主“看看武汉人是怎么过年吃年饭”的玩笑,所体现的仍然是朋友之间的即兴互动。最终,以真实为引线,将疫情下的生活碎片织就起来,缩短了用户与博主之间的情感距离。

2.镜头以外:Vlog的幕后制作。在传统的剧场中,观众可以轻易察觉到“帷幕”及后台的存在,而在Vlog中镜头以内的真实世界,让用户容易忽略的是,镜头以外才是博主所在的现实生活。《武汉日记2020》亦是如此,创作的战线远长于Vlog所显示的时间,从初期策划、“片场”拍摄到后期剪辑,都有着影视剧一般的专业流程。在策划上,博主起初根据个人规划来安排每天的拍摄,如利用出门采购物资的间歇,用goPro去记录超市、药店,但随着视频被海内外网友广泛关注,他决定有选择地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展示武汉现状,让外界了解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什么。在拍摄上,博主会基于脚本设计、审美倾向,考虑好需要多少镜头、哪些是辅助镜头、哪些是故事、应从何处起拍,以及如何才不会打扰到他人。正是这些艺术化干预,才使Vlog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品质。在后期剪辑上,博主主要根据个人偏好与经验来决定Vlog的色调、配乐、文字描述,以配合镜头以内的纪实表达。

3.影像故事:加强美感的表达与叙事。不同于纪录片的纪实原则,Vlog的纪实必须基于充满故事性的“剧本”,如果以美食为拍摄主题,仅仅是“开车、街头街景、餐厅、饱餐一顿”这样的流水账记录,会让Vlog缺乏传播力。“蜘蛛猴面包”就善于体察不为人知的“暖心事”,并以其为创作主线,穿插个人情感的表达、与他人的即兴互动、都市气息的风格,来与自己的生活呼应,激起用户共鸣。《武汉日记2020》第5期《社会在行动,志愿者在行动》,博主来到汉阳沌口的康师傅食品厂,发现有近60辆私家车车主主动请缨,身穿防护服,充当志愿者,从仓库向医院搬运外界捐赠的物资。其中甚至有一位来武汉7年的外国人,当博主问他“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时,他回答“我乐意这么做,因为我住在这里”。这样的故事,配合真诚直接的对话、平淡温暖的细节,既体现了同胞的团结齐心,又体现了海外人士的无私奉献,让“社会在行动,志愿者在行动”的主题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赋予Vlog更多公众审美意义。

三、《武汉日记2020》的价值传播策略

《武汉日记2020》几乎都是从小处着眼,仅有的几处宏大景象,如雷神山医院建设、夜里的武汉空城,也只是使用了无人机,拍摄成本较低,却引发了胜过许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轰动效应。究其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价值传播策略。

1.小制作、大渠道,头部媒体平台的助力。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渠道的价值日益凸显,即便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也需要以效果为导向,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从而发挥出真正影响力。疫情蔓延后,微博上的自媒体掀起了对武汉“封城”的大讨论,虚假与消极言论层出不穷,让很多网友感到武汉陷入“绝境”一般。因此,“蜘蛛猴面包”首先将《武汉日记2020》发布在微博上,尽管缺乏恢弘制作和名人效應,却拍摄了武汉城中互帮互助的人们、平淡温暖的真情,让“封城”下一切变得真实、立体、可见,有效消解了网友的恐慌与恐惧,在微博平台单集最高浏览量1233万,也让粉丝从3000多涨到了500万。《武汉日记2020》也同步上传到了YouTube上,不仅实现了超高点击率,从网友的反馈看,也起到了引导海外网友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关怀和祝福武汉的作用。自此,“自带流量”的《武汉日记2020》被《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竞相转载,不断扩大宣传声势与传播范围,迅速进入全世界网民的视野。

2.超真实感受与新知识经验的传递。由于Vlog能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也就为感官的延伸提供了空间建造。纪实化表达越真实、透露的幕后越多、叙事的张力越强,就越能让用户专心体察他者的生活,从而获取超真实的感受与新知识经验。这种心理体验在《武汉日记2020》中十分突出。第11期《送药2》中,当博主在武汉老社区内驾车时,弹幕会感慨“看到以前被拆掉的老房子的巷子,好感慨啊”;当患者家属向博主展示患者的肺部CT图时,观众彷佛也亲历一般地感慨“天哪,痛苦的记录”;当博主冒着感染风险送轻症患者回家时,更会被用户“你是个勇敢的人”“祝福武汉”等的祝福弹幕“刷屏”。随着视频对多元场景、事件、行为的揭秘,除了传播疫情期间如何防护等具体知识和方法外,还有鼓励用户“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情绪与力量,也使视频立意得以升华。不论是观看时的“超真实世界”,还是观看后获得的新知识、新体验,都将进一步促使用户的转发、评论与分享行为,使Vlog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

3.共克时艰精神力量的共振。《武汉日记2020》记录的一切终究是对疫情的一瞥,也不是“封城”后武汉民众生活的全部。与其说处于风暴眼的武汉需要被记录,不如说对它的记录赋予用户更多勇气与信心。第14期《留在武汉的外国人》聚焦那些选择留住武汉的外国人,通过音乐、节奏、语言等方式,将情感表达集中在10分钟以内,让用户产生跟随感、对话感,从而形成情绪共振。如对话意大利女教授Sara时,用慢节奏的镜头转换,记录了Sara悠闲遛狗、与其他外国人亲切交流的场景,将用户从疫情的阴霾中拉出,看到人性的温暖与光明;用长时间集中呈现Sara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看法,则显示出Sara作为生物专家的专业与理性,启发用户克服恐慌、理性面对;最后,以Sara在欢笑中说出“等这一切结束后我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去麦当劳,第二件是买星巴克咖啡”结尾,既亲切又感动,对用户有着很强的鼓舞与激励作用。据微博平台统计,视频发布短短5天,便在微博收获118万次观看和5000次点赞,可以充分说明其情感的共鸣力和动员力。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娜,梁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1).

[2]李帮儒,郭瑞.视频博客发展的内外动因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9(08).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