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中心主义的假定性与矛盾性

2021-05-04张晓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矛盾

摘 要:文本中心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文本中心主义的探讨丰富了文学研究。文本中心主义认为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定规律、结构和手段,这些东西本身就应该被研究,而不是简化成其他东西。文本中心主义不再将焦点放在作家身上,转向更多的角度去挖掘文学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中心主义 文学研究 假定 矛盾

根据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理论,文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因素,分别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文本中心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文学理论。艺术作品都具有假定性与矛盾性的特点,而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假定性与矛盾性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假定性”的词义解释为:“艺术形象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它的作品当作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仍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文本中心主义认为文学并不是由个人的感情或单纯的事物制造出来的,而是由语言制造的。文学不是一种观念的传达,不是某一种情感的体现,也不是社会现状的反映;它是一种物质事实,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科学分析的方式去肢解组合文学,研究它本身的规律、结构和手段。文本中心主义的假定性也恰恰是由此得来的。

矛盾性产生于假定下的文本中心主义,假定性与矛盾性如影随形,在假定性成立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矛盾性。在文本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它所包含的假定性和矛盾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假定性与矛盾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应当越过文学的内容去关注文学的形式,更注重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他们认为:内容仅仅是形式的动因,仅仅为形式的展现提供一种机遇。对于形式主义者来说,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特殊方式运用语言的手段,包括声音、意象、句法、节奏、叙述方法与技巧等手段的运用,通过一种系统地偏离日常言语的方式去创造文学,给人一种陌生化的视角。不论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是多么的荒诞夸张,又或者是平淡无奇,对形式主义者来说都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在形式上严格遵循规律的文学作品,它在性质上才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它意味着我们可以程式化地认识文学,也就是说,文学具有一成不变的和永远给定的“假定性”。

形式主义者假定“使陌生”是文学的本质,从相对化的角度看待这种语言用法,仅仅视为是一种类型的言语与另一种类型言语的对比问题。文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让普通语言变形,在文学手段的加持下,普通语言被加强、扭曲、颠倒、聚集。陌生化了的语言让日常生活也变得陌生了。

在形式主义者假定性的前提下,其矛盾性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日常语言并不是只存在一种标准定义下的语言。任何实际语言由于使用者的阶级、地位、性别、地域、学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话语具有复杂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标准并不能代替另一个人的标准。举个例子,古代中一些文本在我们看来极具韵味,但有可能这些文本在当时平平无奇,并不引人注目。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普通语言到底是什么,这就给文学作品的甄别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定义语言的标准随着社会的更迭和环境的转变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语言之间的间隙代沟会打破形式主义者的假定。

其次,形式主义者强调他们定义的并不是“文学”这个概念,而是“文学性”,即某些语言的特殊用法。但这种语言的特殊应用不光存在于文学作品,在其他很多地方均有可能存在,使用这种方法来辨别文学作品,并不能涵盖所有文学作品的内在特征和性质,在区分文学作品和其他话语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性。

最后,形式主义者强调应注重文学文本的手段与形式,通过这些手段与形式来判定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这个范围里,形式主义者通过文学文本的手段与形式假定了文学的含义。但不可避免,许多文学文本是为了要成为文学作品而加以这些形式的修饰被构造出来,它们本身的文学意义并不丰富。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在起初是从哲学层面或历史层面创造出来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我们很难断定这其中明确的分界点,假定性的前提下产生了矛盾性,给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划分带来了困难。

二、英美新批评的假定性与矛盾性

新批评的思想先驱是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在1915年来到伦敦,对英国文学传统展开一项全面的拯救与拆毁工作,一项被称为是“20世纪似乎所能创建的最为野心勃勃的文化帝国主义业绩”的工作。在丧失集体信仰和堕入漫无目标的个人主义的文学社会背景下,艾略特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一种极右的权威主义:“人们必须为一个非个人的秩序而牺牲自己微不足道的‘个性和见解。在文学范围内,这一非个人的秩序就是大写的传统(the Tradition)。”瑞恰兹认为由于历史变化和科学发展,传统神话被超越、被贬低,这是一种信仰的崩塌与毁灭,社会因此陷入危机。人类心理的微妙平衡有可能会被打破,宗教也无法承担起改变现状的责任,瑞恰兹提出诗:“能够拯救我们;它完全可以是克服混乱的一个手段。”

在新批评派的假定性的前提下,其矛盾性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新批评是失去依傍的、处于守势的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这些知识分子在文学中重新建构出了他们在现实中所无法找到的一切。他们将“诗”当作一个新宗教,一个可以重构信仰挡开工业资本主义异化的一个避风港。新批评假定诗是不可能被自身以外的任何其他语言解释出来的东西,它的每一部分都在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中与其他部分相融合,这一统一性是不容破坏的。在这一假定的前提下,诗也应该包括在读者心中造成的对待世界的某种明确的意识形态态度,那诗歌内在的连贯一致就不是绝对的了,因为绝对的内在连贯一致会使诗完全脱离现实。本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但混入了经验主义,诗本身的話语已经在以某种方式包括了现实。因此在假定性的前提下,新批评产生了前后矛盾的现象,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再者说,新批评假定诗是一个居于其自身之中的客体,那么新批评就必须切断它与作者和读者双方的联系,只专注于诗的语言。意义应是公正的和客观的,直接存在于诗的语言中。但瑞恰兹提出诗只是一种透明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我们可以观察诗人的种种心理过程,而阅读仅仅是我们在自己心中重新创造作者的精神状态。这种假定与诗的客体性相矛盾,它本身也存在问题:第一,它将一切文学都当作是作家的自传而不是文学作品,我们阅读只是间接了解某一个人的方式;第二,它认定文学作品仅仅是作者心灵的表达与传递,那对于我们来说接近作者的心灵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假定下,不仅文学作品的意义变得模糊,而且特定读者的种种感情与诗的意义混为一谈。由此得出,在新批评假定性的前提下,产生了众多自相矛盾的现象。

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假定性与矛盾性

结构主义兴盛于1960年代,主要包括几个观点: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应当被“共时”研究,也就是文学应该在其历史发展中去研究;每个符号都应该被视为由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所组成,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任意关系;系统中的每个符号意义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区别,索绪尔称在语言系统中,只有“种种区别”(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16):意义并非神秘地内在于符号,它只是功能性的,是一种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区别的结果。

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家的假定性的前提下,其矛盾性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主义认为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事件,它是一种共享的表意系统的产物。这种意义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从事物表面就能看到的,也不是永远被确定下来的东西,这是通过语言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表现世界,而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说明结构主义中包含着一种关于意义的社会和历史理论的东西,但它们并不能成长。因为,如果人类所使用的种种符号系统被视为是可变的,支配这些系统进行活动的深层规律却没有视为可变。这样前后矛盾的意义产生,在文学批评中给文学意义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其次,结构主义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但在很多方面依然类似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语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同时这种极端强调语言是否正确呢?语言是否可以代表一切吗?那劳动、欲望、权力又代表了什么?这种实质性的东西虽可以存在于话语之中,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话语。结构主义者也并不关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语言并不能包含全部,结构主义者割裂了实际世界的整体性,企图用语言来概括全部,这样就忽略了结构主义强调的符号系统整合性的特点,假定性的前提下产生了矛盾,给文学作品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最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涉及一个对象,也不是个别主体的表现,它属于一种文学系统,这一系统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构主义是“反人本主义的”,结构主义者反对意义始于并终于个人经验。但无论我们怎么寻找意义的起源,前面总会有一个结构,也就是永远都不会找到一切开始的“第一个符号”。虽然这一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不把语言简单地理解为个别心灵的表达,但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确会涉及人类主体和他们的种种意向,这一点结构主义并没有谈论到。理解一个人的意向就是联系一个有某种重要性的语境来理解这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当我们理解一段文本的“意向”时,我们可以认定他是有指向性的,是被用来达到某种效果的,一旦离开语境,这些则是不成立的。上述谈论语言的方式实际上应是一种实践;而没有任何实践是没有人类主体的。因此,这种假定性实际上是与结构主义格格不入的,并不是索绪尔所提出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客观事实,由此产生了矛盾性。

虽然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存在矛盾,但它的价值在于为人们研究文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代表着对文学的毫不留情的去神秘化,对人类“被建构性”的强调代表了一种重大进步,为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理论开辟了新思路。

四、结语

文本中心主义虽致力于将文学与非文学划分明晰,维护文学独特的价值与品格,赋予文学文本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结果仍只是片面地推进了我们对文学的认识。一系列的假定背后都存在着矛盾,给文学研究也带来了困难。尽管文本中心主义具有假定性与矛盾性,在文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深化了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仍旧具有重要的价值。

參考文献:

[1] 伍晓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57-135.

[2]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

[3]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 李文慧.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钱佼汝.“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J].外国文学评论,1989(1):26-32.

[6] 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J].学术界,2003(3):210-216.

作 者: 张晓静,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反应?
医患矛盾处理中的“七个三”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