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表现与救赎
2021-05-04马雅
摘 要:由于自身的经历,老舍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独特的个人意识。而《离婚》作为老舍早期成熟的代表作,呈现出了他别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在《离婚》的创作过程中,他重视文学作品中个人意识的表达,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加以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继承和创新。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为中国市民文化带来了新面貌。他在现代小说的创作中不断实践,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扩大了新文学的受众。
关键词:《离婚》 个人意识 现代主义 新文学
1924年到1930年,老舍在英国讲学并在新加坡游历半年。他在抵达伦敦后开始小说创作,期间不断发表小说,创作风格逐渐成熟。回国之后,老舍的作品《离婚》于1933年发表。老舍本人对《离婚》评价很高,他曾要翰林学士们票选他 的最佳作品。在大家一致投票给《骆驼祥子》之时,老舍说:“非也,我喜欢《离婚》。” 老舍之所以对《离婚》这篇作品看重,是由于这篇作品清晰地体现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中萌芽的个人意识以及作家对此的探索,同时也显示出了老舍个人对文学责任的认识。探究《离婚》的文学史意义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老舍的文学世界,也有助于阐明老舍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所做出的贡献。
一、《离婚》的创作与老舍的个人意识表达
作品主要叙述了国民政府下一群小科员的生活,以主人公老李“有意”离婚开头,而以老李最终没能离成婚结束。整个故事让人想起闻一多的诗歌《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离婚》的主题表达似乎与老舍一贯的创作风格一致,如同《骆驼祥子》和《二马》,《离婚》中死水好几次像要掀起波澜,可最终还是陷入沉寂。
相比起老舍的其他的著作,老舍在《离婚》中对于老李这一人物的刻画格外引人注意。老舍仿佛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赋予了老李,我们在老李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可以看到老舍自身的人生烙印。老李是知识分子,来自北京城外,被张大哥视为乡下人。小说开篇即写老李这个人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使人觉得不舒服。他自己似乎也知道这个,所以事事特别小心,结果是更显着紧张。”a在婚姻中,老李为了心中的“诗意”有了离婚的念头,却逐渐在生活的过程中被套牢在婚姻的枷锁里。作为衙门的科员,老李把自己为了生活继续在衙门里工作的行为与委身的妓女相比,并认为他与她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在做人上,面对敢于杀死十恶不赦的小赵的丁二爷,老李流露出敬佩却自省为何自己无法做出这举动。故事的最后,老李和丁二爷一同逃往了乡下,张大哥却还是说:“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着吧!他还能忘得掉北平?”
老舍与自己生活成长的环境也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他一直在与生活作抵抗和斗争。舒乙曾在《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一书的序言写道:“有人要求我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可以凭这几句话把他和别的作家,比如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诸先生区别开来。我,终于,想出五句话,自认为可以交卷了。这五句话是: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他生在1899年,去世于1966年。”b老舍生活在北京,可并不被北京的汉族主流社会所容。满族人的地位在清帝国覆灭的阴影下一再低下,满族人试图去靠近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薄西山。老舍是穷人,却受过新式的教育,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知识分子的身份让他自觉地与市民精神文化隔离,但穷人的身份却让他与市民文化中长出来的人朝夕相处。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所适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慢慢探索出了自我。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
在老舍创作成长的20世纪初期,西方精神世界正遭受“一战”带来的强烈打击,西方曾经崇尚的个人价值也在帝国主义对于公民生命的漠视中动摇了。外部世界带来的失望使人们普遍陷入迷茫,不急于构建新的精神信仰,转而探索内在,重新开始思考人的存在,企图从内在重塑人的价值,于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恰逢时候,老舍这时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让他在创作中受到了现代主义主题的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个人意识。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在出生时没有本质,而只是作为存在体存在于世上,而本质是人通过自由意识进行选择后才产生的,存在与本质的冲突共同构成一种荒诞的体验。
现代主义是在社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兴起的,它迷茫苦闷的存在根基是人个体处在社会中所感受的虚无与缥缈。社会的大背景的变化导致人割裂,让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
二、《离婚》中的现代小说创作创新
老舍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勾勒出社会的大背景,以社会中人的生活体验来揭示社会的荒谬,从而体现出人在这种社会中的渺小。这是老舍在构造小说情节的惯用技法。
《离婚》中,无论是一开始就以“敷衍”为信条的张大哥,还是心中怀有“诗意”的老李最终都在情节的推动下被被逼向绝境,无法挣脱现实的命运。张大哥在儿子张天真被抓后孤立无援,兜兜转转劳了多少神才过回原来在北京城里的舒适日子;老李听了张大哥的话从乡下将媳妇接过来,心里却一直期盼着和邻居马少奶奶私奔。在这个梦想破灭后,他又和丁二一起逃到了乡下。正如老李对张大哥所说:“大概在这种社会里,是个有点思想的就不能不苦闷。”笔者认为,这样的情节构造从一方面体现了老舍对于现实主义的观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但是从另一方面却强调的是现代主义精神中对于人价值的重视。而老舍通过对单个人物的进一步刻画,表现出了他对探索个人价值所做出的尝试。
老舍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汲取的精华正体现在其对人自我挣扎與觉醒的表达,而《离婚》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老李的自我塑造上。老李知识分子的身份让他可以自我言说,而普遍的中国老百姓是没有这种自我价值认识的。相比起祥子最后浑浑噩噩度日变得麻木不仁,《离婚》中的老李明显是对自我更有清醒认识的。加缪在《荒诞的创造》中指出:“一种荒诞的态度要保持荒诞就必须对其无理性始终具有意识。”而老李的知识分子身份以及小说中的思考片段正说明他对社会的荒诞是具有意识的。
《离婚》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老李的心理,篇幅之大让读者几乎是在以第一视角体验老李的生活。老舍借鉴意识流写作的手法来描写老李的心理活动:“在他的心中,常有些轮廓不大清楚的景物:一块麦田,一片小山,善后挂着五月的初月……这些画境都不大清楚,颜色不大浓厚,只是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没有相当的言语把它们表现出来。大概他管这些零碎的风景叫作美。”这段意识流的描写即老李所谓心中的“诗意”,可是老舍马上在下文阐明这与现实中的李太太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能够清晰地表达个人意识,并将主人公的思维和现实世界清楚地分开。通过对比老李的幻想与真实,老舍使小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老李的思索显得更加珍贵,让读者开始珍惜老李对个人价值的“诗意”认识。
《文学概论讲义》中,老舍指出:“以文学为根据,文艺便成为奴性的;以文艺为奴仆的,文艺也不会真诚地伺候他。”c“老舍始终将个体性和表现功能视为文学的本质”d,并不断地挖掘用文学来塑造个人意识的可能性。老舍也指出:“读得多了,就多知道一些形式,而后也就能把内容放到个最合适的形式里去。”e老舍是崇尚文艺创作的,他对于手法的借鉴和应用是基于自己对于文学的感知力和个人的表达需求之上的。这贴近他本人“文艺不以文学为根据的”看法,他在创作作品而并非文字的堆砌和排列。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模式比较贴近文学本身的产生发展模式,更像是自发自然的。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初期,这样自发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很难得的。老舍并非只是照搬了西方的主题和手法,而是真正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需要这样的创作手法,因为老舍是真正与西方的主题产生了共鸣后再进行创作的。在老舍的作品中,中国的现代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自发的发展,走出了单纯的借鉴。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的长篇小说里,我永远不刻意地模仿任何文派的作风与技巧。”f《离婚》作为老舍长篇小说的代表之一,在人物的塑造上所体现的老舍的创作初衷可见一斑。
周作人在评价问题小说时曾说过:“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人从来对于人生问题不大关心,又素以小说为闲书,这种小说自然难以发生。”g中国的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而缺乏对人物本身的观照,在新文学的思潮到来之后,作家们纷纷开始强调个人的感受来进行思想启蒙。“自我小说”关注到了自我意识,作家也多从身边的琐事为题材。但旨在表现自我,不重情节和结构,带有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h严格来说,虽然“自我小说”突破了原来小说的创作初衷,袒露了真实的自我,但是缺乏对于现实的观照和对小说本身文体的改革,还未将小说的文学视野拓展开来,而老舍却在自己创作初衷的鼓动下,不断在实践中拓展了小说的视野。
老舍的可贵之处正体现在其自身的背景所决定的文学创作视野。老舍将自我的生命体验放置于人物之上,并将笔下人物的生活与自己真实所感结合在一起。他自言:“因为我读了人力车夫的生活,我才能写出《骆驼祥子》。”i“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三大流派颇有距离。老舍只是凭借自己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熟悉在创作者属于个人的、描绘日常生活经验的作品。”! 0老舍通过剖析自我,表达个人意识的方法塑造出了小说中的北京市民人物群像,而这样的表达模式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是不受重视的。他在分析中国传统小说时提到:“文学是自我的表现,他无论是说什么,他不能把他的人格放在作品外边。”
由于对个体意识的关注,老舍不断探索不同表达内在审美的方式。在《离婚》中,他写道:“垂柳似乎要睡,星非常的明。他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人,没有无聊的争执,连无聊的是个都没有的世界,只有绿柳伴着明星,轻风吹着小萍,到静到连莲花都懒得放香味的时候,才从远处来一两声鸡鸣,或一两点由星光降下的雨点,叫世界都入了个朦胧的状态。”“老舍将诗意唯美的、朦胧婉约的意境融入真实的自我的表现,从而使小说在中国传统的诗意与现代主义对内心的强调的有机结合下更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克罗齐提出,“直觉的活动能表现所直觉的形象,才能掌握那些形象”! 2。老舍评价克罗齐的直觉说“足以说明艺术以心灵为原动力,及个人风格之所以为独立不倚的”。在内在审美的探索过程中,他的小说也逐渐开始关注人的内心。老舍以传统美的方式演绎了中国人的内心意识,在继承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了发展的路径。
为了兼顾个体和群体形象的表达,老舍还尝试了新的叙述方式,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下,“老舍在长篇中打破了叙事的时间性,将情节发展的环境限制在某个特定的空间中,通過这个凝固的空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变化来推动叙事”! 3。如《离婚》中,老李将老婆从乡下接上来和同事们吃的第一顿饭,老舍以多方的对话来烘托出场景的气氛,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样的叙事既兼顾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性,也没有丢失故事想要加深的主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此的表达并不冲突。在新的叙事方法中,老舍既关注到了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没有忽略自己所想要传递的主题,这也是他为现代小说创作所做出的探索中的一部分。
在老舍之前,市民文化阵地主要是被鸳鸯蝴蝶派所占据的。而老舍的著作全方位地展示市民阶层的所思所感,拓展了小说的文学视野,也真正将现代文学根植到了市民阶层文化中。
三、个人意识:对中国文化的救赎
“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 4老舍曾如此慨叹:“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有多么不容易啊!”! 5个体的生成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标志。笔者认为,相比于西方文学中个体意识的加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体的生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中国的现代现象源于对西方强势文明的回应,决定了它是植入型而非原生型。”! 6刘小枫认为,这是“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7,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重视的是现实的幸福,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并不注重个人价值的思考,最大的个人价值也被视为报家报国。而做不了官报家报国的,就只能想着中饱私服了。
在个人意识表达的背后,掩藏着老舍对于旧文明的审视与批判。在《离婚》中,老舍塑造“张天真”的形象,描绘他“第一个讨厌的是父亲,第二个是家中的硬木椅子,封建制度的徽帜。母亲无所谓。幸而书房里有地毯。可以随便烧几个窟窿。往痰盂里扔烟卷头太费事。”张天真表面上是个文明人,梳西式的发型,谈远大的理想,可内心却是空洞的。他赖以生存的还是几千年的道德体系,家族伦理,没有父亲的关系,他什么也不是。注重现实而忽略个体创造的文化导致社会上的人人都依照既定的“常识”生活,而不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思考。对于《离婚》中的张大哥来说“常识”就是一切,“就是真理,就是生命”。而在常识中,人往往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沧海桑田的满族社会变迁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老舍其早期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制约。”! 8满族人的身份让老舍更能感知一个文化在临近绝境时的变化与缺失。从这一点来说,老舍重视个人意识的描写并不只出于对于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是在对中国文化做出救赎。老舍选择“衙门”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将离婚作为故事主线本身就是想聚焦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伦理体系上。“衙门”是封建社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而离婚这个行为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对传统伦理体系的背叛。在《离婚》中,这两者很大程度上就是抑制个人意识的元凶。
老李头一次见着北平就远远看见“一团红雾,好像这个大城市是在云间,自己是往天上飞”。在传统观念中,老李从农村到北平做官就是一次腾飞。“学而优则仕”,只有当官的人有体面日子,普通老百姓和官是没有平等地位的,最起码,也要如张大哥对张天真的盼望:“只盼他成为下得去的,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可见,时人的潜意识里,百姓就是下等人。人们没有个体的概念,只有官和民的概念,官就是可以肆意妄为的,而民是没有反弹的余地的。在这样的群体潜意识下,老李为自己给“衙门”卖身的行为感到恶心,可是还是为了日常的生活而坚持下去。即使是有“诗意”的幻想,受限于传统的纲常伦理,老李还是得和李太太过下去。老李的个人意识觉醒了,可是社会还没有,毕竟“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在这样的社会中,平民是注定要陷入悲剧的。
著名作家茨威格敏锐地看出:“战后的一代无情地抛弃了迄今为止的一切观念。”! 9对于战后的西方世界,人们丧失的是共同的价值基础,是对人性的根本尊重,是自由平等和爱在现实中遭到了怀疑。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我们面对的则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西方文明的进入要求我们直视每个个体,让人拥有掌握自己的自由。
中国的现代文学系统需要平等与爱、自由与宽容等主题的存在。但前提应该是人本身作为个体存在,是个人性的表达让平等与爱有了基本的载体。“老舍通过《离婚》揭出了中国‘现代人充满痛苦的自我认识史。”@ 0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意识到了自己在吃人,而老舍则把吃人的故事写了出来。让读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陷入社会的骗局,变成书中的傀儡,在半梦半醒中,感知到自己的个人意识。如果说鲁迅先生是通过血淋淋的事实来唤醒国民,那老舍则是以笔塑造起一个个真实的国民形象,让人们真真实实感受到危机。
老舍的作品深入市民的文化,将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与文化变成了艺术。他不仅丰富了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表达,也使新文学的读者面大为开拓。他以个人性的文学来唤醒接受表达的大众。在《离婚》中,他使知识分子老李的角色在黑暗荒诞的社会现实中,保持清醒,又不断地纠结和挣扎;始终与市民文化保持距离,又始终是其中的一部分。老舍将一部分的自我意识给了老李,也就难怪他对不解《离婚》为最好作品的学生说:“你还年轻,没到岁数呢!”
a 老舍:《离婚》,见老舍:《老舍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b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c 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见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d! 0 ! 1 ! 3 陈怡:《虚无困境中的绝望与抵抗》,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ef 老舍:《写与读》,见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46页。
g 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每周评论》1919年第7刊。
h 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页。
i 老舍:《写与读》,见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47页。
! 2 〔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见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 4 老舍:《四世同堂》,见老舍:《老舍文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 5 老舍:《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年纪念会感言》,见《时事新报》1941年12月21日版。
! 6 @ 0 魏韶华:《论老舍离婚的现代性》,《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26—132页。
! 7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页。
! 8 谢昭新:《论老舍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贡献》,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第147—164页。
! 9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舒昌善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3页。
参考文獻:
[1]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老舍.文学概论讲义[A].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 陈怡.虚无困境中的绝望与抵抗[D].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
[4] 老舍写与读[A].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 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N].每周评论,1919(7).
[6] 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老舍.四世同堂 [A].老舍.老舍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8] 老舍.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年纪念会感言[N].时事新报,1941.
[9] 魏韶华.论老舍离婚的现代性[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28(4).
[10]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 谢昭新.论老舍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
[12]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舒昌善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3] 老舍.离婚[A].老舍.老舍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 者: 马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