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意象
2021-05-04陈洋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妇女不被允许参加社会工作,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主妇。因此,她对“家中天使”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伍尔夫作品中的天使形象是伍尔夫女性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以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为例,分析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的文学意象。这一意象和伍尔夫的生活经历共同揭示了伍尔夫作品中“家中天使”的深层含义和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家中天使 拉姆齐夫人 《达洛卫夫人》 女性主义
一、 简介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变迁和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恐惧和伤痛。这部小说描绘了伍尔夫自传体的家族历史,小说以“灯塔”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一战前后拉姆齐一家和几位客人的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小儿子詹姆斯想去灯塔看看,但由于天气不好没去成,到灯塔去始终是詹姆斯的一个愿望,后来战争爆发,拉姆齐一家人被迫过上了悲惨的生活。战争结束后,拉姆齐先生亲自带着儿女驶向灯塔,最后小儿子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灯塔。小说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代表了作者的母亲,伍尔夫对拉姆齐夫人的细节描写无处不在,展现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达洛卫夫人》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以伦敦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了达洛维夫人和几个女人的生活,她们早晨准备派对,晚上派对结束,客人离开。通过对这一天生活的描述,我们看到上层社会的生活虽然表面奢华舒适,但太太们的内心无比空虚。在“家中天使”的灵魂里充满了孤独和沉重的精神负担。这部小说关注女性的自我认同,同样反映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二、“家中天使”的意象
伍尔夫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当时,妇女没有受过教育,不能工作。她们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家里的一切。因此,她们被称为“家中天使”。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都是温柔纯洁的淑女形象。为了维护女性的权利,伍尔夫想通过写作改变人们对“家中天使”的偏见。《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完美地诠释了“家中天使”的形象。当时男性的思想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女人只能服从男人,成为他们喜欢的纯洁的“天使”。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女性不参与社会工作,而是以家庭为生活中心,时刻追求成为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和敬业的家庭主妇。伍尔夫之所以会对“家中天使”的生活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是因为她本人就生活在一个被父权制笼罩的传统家庭中。她没有像哥哥那样被允许上大学,而是被迫待在家里接受关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的教育。从孩提时代起,母亲就教育她,女人的自我价值是由做妻子、母亲来实现的。如果说过去的“家中天使”只是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维多利亚时代的“家中天使”不仅要为家庭琐事操劳,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为男人充当陪衬,用自己亮丽的外表和体面的言行来展示男人的成就,满足男人的虚荣心。伍尔夫作品中“家中天使”最鲜明的特点是建立在有限的自我意识之上的独立倾向。伍尔夫作品中的“天使”愿意有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们会对男人的言行进行评论;她们对艺术和科学感兴趣,更愿意花时间学习钢琴和数学,而不是在家侍弄花草;她们还会大胆地追求爱情。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向读者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真实面貌。尽管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只能在男人的控制下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她们也在逐渐找到自我。
三、“家中天使”的特点
(一) 顺从的“家中天使”
在《到灯塔去》的开篇,为了安慰儿子和丈夫,拉姆齐太太说:“明天不会放晴。”“但也许明天会放晴,我想天气会转晴的。”尽管拉姆齐夫人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言语中的“也许”和停顿表明她缺乏自信,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社会根本不允许她在任何人的眼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是“拉姆齐先生的妻子”,没有自己的独立身份,只能被男人认作“拉姆齐夫人”。这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身份的缺失。“作为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拉姆齐夫人代表了伍尔夫试图揭露的被父权制度压抑的女性身份,同时也是一个丧失话语权、缺乏身份认同的被压迫的形象。”
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的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女性不得不服从于男人,生活在男性的可控范围之内。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从小就渴望自由的生活,然而,她的初恋情人彼得·沃尔什要求她必须和他分享所有事情,这让她感到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于是选择离开他。达洛卫夫人放弃相恋的彼得, 选择嫁给下议院议员达洛卫先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不过问她的任何事情, 这样, 就可以一方面把身体全部交给丈夫, 做一个称职的“家中天使”;另一方面可以安顿自己的心, 尽量保持婚姻中的平衡感。她认为“在婚姻中, 在同一所房子里朝夕相处, 夫妻之间必须有一点自由, 有一点自主权”,但她还是像同时代众多女性一样,没能逃过沦为丈夫的附属品的命运。她婚后处处以丈夫为中心,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和社会领域的优雅淑女,逐渐失去自我。克拉丽莎五十岁时,一场大病使她感到更加空虚,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她不会思考,不会写作,甚至不会弹钢琴。时隔多年,初恋情人彼得回来看望她,看到她现在的样子,彼得深感遗憾,在他看来,克拉丽莎的婚姻简直就是一场悲剧,因為她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一切都要以她丈夫的意愿行事。法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指出,“她”是附属的人,是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二)无私的“家中天使”
拉姆齐太太的优雅、热情和体贴使每一位客人都感到满意。“她挎着提包,拿着铅笔和笔记本去亲自访问这个寡妇或那个为生活挣扎的妻子,记下工资和支出、就业和失业。”她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当她进城时,她会问邻居:“你需要什么吗?邮票,信纸还是烟草?”拉姆齐先生是一位颇有威望的哲学家,然而迫于社会的压力,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所以他总是热衷于向太太寻求安慰,拉姆齐太太面对丈夫时总是那么温柔,她安慰的话语会让丈夫重拾自信;她的理解会让丈夫的虚荣心一次又一次得到满足。拉姆齐夫人是一位拥有自我追求与梦想的妇女,但由于她身处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能够从她的家庭地位着手进行探讨,拉姆齐夫人属于整部小说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是主线故事的引领角色,虽然她个人能力极强,然而在接受婚姻关系之后,她必须要将自己的能力都收起来,扮演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
达洛卫太太是一位中产阶级妇女,她年轻时有梦想和追求。然而,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使她放弃了深爱的彼得,嫁给了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理查德·达洛维。萨利·塞顿是克拉丽莎最好的朋友,她是个叛逆的女孩,敢于冲破尘世,有独立的思想。她和克拉丽莎一起研究柏拉图的著作和雪莱的诗。萨利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和思想,但当她嫁给纺织厂老板成为罗塞特太太后,她也渐渐失去了自我,也成了“家中天使”的一员。小说的结尾,萨利变成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太太,有五个孩子,她把所有的爱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园艺事业。因此,那些比达洛卫夫人思想更独立的妇女也没有逃过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的命运。由此可见,在男权社会中, 原本具有叛逆的个性与美好追求的克拉丽莎与萨利, 通过婚姻挤进上流社会后,并没有实现自我,而是整天忙于养育孩子,以及一些家庭琐事中,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她们逐渐麻木以致失去自我。 她们由于在社会中没有地位,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挥作用,她们的智慧与才能受到压制无法在社会中表现自己, 发挥作用。 伍尔夫把自己在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制与不公平待遇投射到她所塑造的克拉丽莎身上,通过克拉丽莎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失落之感,以及探索女性人生价值缺失的社会根源。
四、结语
“家中天使”这一形象是伍尔夫作品里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形象,在当时,女性生命的全部就是服务于男性,服务于家庭,学着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女儿,似乎女人生来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伍尔夫用一句话概括了“家中天使”的特点:“她们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她们总是更愿意同意别人的意见和愿望。” 这些特点在《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中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女性要想从传统的形象转变成有自己思想的新女性还需要很长时间。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通过塑造“家中天使”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揭示出女性思想和其社会地位的改变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柯珂.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读《到灯塔去》[J].英语广场,2017(8):12-13.
[2]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孙梁, 苏美, 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 赵冬梅.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J].外语学刊,2014(2) .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2.
[5] 山立.從女性主义角度赏析伍尔夫《到灯塔去》[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6):35-36.
[6] 张嫣然.论伍尔夫的精神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小说《达洛卫夫人》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108-112.
作 者: 陈洋,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