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风上水西直门
2021-05-04杨剑利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修缮后改称西直门,是老北京内城九门之一,也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通往西北郊外,尤其是西郊皇家园林的重要通道;西直门外长河则是将西山玉泉诸水引入城内的唯一渠道,也是清代皇帝前往三山五园的御用水路;长河两岸风景优美,杨柳依依,沿途行宫点缀,皇家和王公私家园林鳞次栉比;清末以三贝子花园为基础建设的农事试验场,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既是中国最早的动物、植物类博物院,也是几代京城百姓美好记忆的精神家园。
门外长河荡清波
西直门外长河(辽称高梁河,金称皂河,元称金水河、玉河,清乾隆后称长河)之水,发源自万寿山,日日长流,不涸不冻。这条河虽不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但对北京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是将西山玉泉诸水引入北京城内的唯一渠道。长河北起颐和园昆明湖南侧,经万寿寺、高粱桥到西直门,入北护城河。随后,向东流至德胜门,注入积水潭,再经什刹海,流入北海、中南海。因此,这是老北京护城河和城内三海的主要水源。与此同时,北护城河在西直门南行,经阜成门、西便门,折而东,越前三门,入东便门外之通惠河,为西、南两面之护城河。
长河是北京城内清洁排污的重要水源。经积水潭入城之水,在什刹海一分为二,一经西不压桥入三海,一经东不压桥入筒子河,即东西城两大水沟,均恃该水冲刷,以免污秽堆积,蒸发恶味。另外,元代时曾在高梁河以南辟有河道,引玉泉山水从和义门南水关入城,经过今西直门内柳巷,向南纵贯北京城西部,称金水河。至明代,金水河逐渐干涸,成为城内一条排水沟,时称大明濠。至民国初年,随着城市排污系统和道路改造,大明濠被分段改为暗溝,上面铺了马路。
在清代,长河还是重要的交通水道,是皇帝前往西郊御园的专用水路,因此又称御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兴建畅春园以后,康熙帝为方便往来于京城皇宫和西郊御园之间,对长河进行了疏浚。乾隆朝,三山五园成为清廷的政治副中心,长河开始成为皇家专用水道,沿岸还修建了乐善园、倚虹堂、五塔寺、万寿寺以及紫竹院等处行宫。乾隆年间,崇庆太后七旬、八旬万寿庆典时,驾幸畅春园,沿途均有庆贺景观点缀,盛况空前。为准备庆典,各省分段在长河两岸布置景点,自西直门至紫竹院,依次有:万国来朝、线法山景、瀛海仙山、瑞雨和风、凤仪兽舞,三官庆寿、白猿献寿、九老呈祥、福门多喜、王母庆寿、九狮呈瑞、罗汉庆寿、罗浮仙境、寿与天齐等。
彼时,西直门外高粱桥一带,也是纳凉胜地。高粱桥跨长河两岸,河堤绿柳成行、碧幕遮天。稻田荷池,一望无涯,微风过处,碧波环起,令人流连忘返。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坏三山五园之前,长河沿岸风光不输旧京城内。清朝末年,长河尚可行舟,每逢夏季,慈禧太后入园避暑时,由高粱桥弃舆乘舟,中途在万寿寺停留,然后直驶园中登岸。至民国初年,失于维护,河道日久淤塞,而营业小船,仍可行驶十里许,至白石桥折回。
高粱桥上有传说
在长河上有个著名的高粱桥,靠近西直门外,又名高亮桥,横跨南长河,是北京城外一处幽静之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高粱桥一带,原野青青、溪水潺潺、山峰隐隐,乡村风味十足。人们在这里聚集,喝茶、垂钓,很是热闹。比较著名的茶楼有长河楼和富河楼。如果登楼远望,西面是西山全景,历历在目;东面便是京城缩影,送入眼帘,景色迷人。
关于高粱桥的得名,京城老百姓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刚修好北京城的时候,一日夜里,刘伯温梦见一位老人推着辆水车,上面放有两只油篓,还有一位白发老妇在前面用绳拉车。刘伯温见了很诧异,就问:“篓里装着什么呀?”那老人回答:“是京城百万居民所喝的水。”刘伯温觉着奇怪,忽然梦醒了。那时京城里正闹着水荒,军师姚广孝听说刘伯温做梦的消息,赶紧派太监高亮骑马出城,一直沿路往西,如果看见有一位老人推着水车,就想办法把车上油篓扎破,入城前不要回头看。高亮奉命骑马向西,走了十几里,果然见着一位推水车的老者,还有一位老妇人在前面拉着。高亮踏步上前,扎破两只油篓,接着拨转马头,往回跑。眼看将至城门,他心想这时回头看兴许不要紧了,不料刚一回头,就看见一片汪洋大水浩荡而来。高亮躲避不及,竟被水淹死了。事后永乐帝为纪念高亮,在这里筑一道桥,命名高亮桥,桥旁建一小庙,叫高亮庙。
这只是关于高粱桥得名的民间传说,反映了京城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朴素感情。实际上此处在宋元时期就有桥梁,当时河之两岸甚低,因年代久远,河身渐高,原桥也随之被损毁。据说,清同治年间河工在此处掏河时,曾经在高粱桥下发现一桥基,或许就是宋元时期的桥梁遗迹。
火绒金糕大薄脆
昔日老北京有所谓“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的说法。火绒是人们用来打火镰取火用的,清末民初火柴上市,火绒这种老物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金糕,即山楂糕,系西直门外大街路北汇丰斋干果铺所制售最佳,颇享盛名。大薄脆,一种炸制的面食,作为茶点,口味极佳,以西直门外北关广通寺附近的亿禄居茶馆所售最为有名。老北京著名的小吃大多聚集在前三门附近,远在城外,能让京城人念念不忘的特色小吃实不多见。
据称,亿禄居茶馆创自清康熙三年。该茶馆售卖多种茶点,但最出名的还是大薄脆。当时,从城内前往西郊御园的王公大臣无不嗜此食品,遣仆役赴该铺购买,称赞味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游幸颐和园,路经其地,因其地点适中,最便休息,所售食品,尤有乡村风味,取而食之,极为精致新颖,便传令按期进奉。亿禄居原来位于路西,本是茶馆。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清代王公贝子贝勒及朝廷大员的消遣之地,该铺内不光有吃的,还有八角鼓等各项杂耍和游艺。茶馆内因康熙帝往来西郊时经常停留,屋内设有宝座。后来,道光帝尚为太子时,也常赴该茶馆品茶。道光帝所坐之板凳,铺中亦呼为宝座。
该茶馆对门广通寺的西院,内有明代太监的坟墓一座,中有宫门甬道、碑亭等建筑。有一次,道光帝指着这个墓说:“吾一日当权,必掘尔墓。”后来,果然下谕,拆其碑亭,伐其宫门,毁其甬道。墓地宫门系巨石建筑,横勒匾额十三字,其中一“道”字未凿,其余均凿去。至民国时,人们见到该墓地宫门匾额上的“道”字犹存。
至清末光绪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亿禄居茶馆房屋被毁,宝座也一并无存。后来,亿禄居重建,迁至路南,至民国时仍旧营业。门首悬挂有像薄脆一样的木质幌子。该铺之薄脆,分甜咸两种,制法极为秘密,绝不示人。后来,西式茶点流行,花样繁多,大薄脆流于淹沉,即便还有卖“桂花缸炉糖薄脆”者,其味道已经大不如亿禄居薄脆之香脆可口。
动物园内回忆多
西直门外北京动物园闻名遐迩,寄托了一代代北京人美好的回忆。说起渊源,缘起于清末的农事试验场。清初为康亲王之乐善园;道光年间,曾归觉罗宝兴;至同治年间,改为可园;晚清,时人呼为三贝子花园。
据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记述,此处绕园有墙如城,外为重门,老树参天,地广数十顷。清末,农工商部鉴于当时农业不够振兴,特于此处创设京师农事试验场。创办之始,清政府沈云霈充任监督,又派陈棣堂、叶基桢等先后充任场长。场内始设树艺、园艺、蚕丝、博物、动物、气象六科。关于管理杂务机关,设有庶务、会计、书记三科。1908年,农事试验场对外开放。辛亥革命后,关于农事组织,重新划分为树艺、园艺、蚕丝、病虫害及化验五科。关于杂务,设有会计、庶务两科。
1929年,农事试验场改名为天然博物院。东为动物园,举凡豺狼虎豹、猩狮熊象、猿猴麋鹿以及大小羽毛飞禽,无不荟萃。动物园最富丽的建筑,是豳风堂与畅观楼两处,园内满铺花草,各种花果蔬谷,大多为人所不辨,篱墙草障,花木成荫,瓜架豆棚,真是恍入画图之中,令人目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爽。当时,为招揽游客,动物园还找来两位巨人刘玉清、魏集贤,在门口负责检票。由于刘、魏的身材高大,被人们戏称为哼哈二将。据说,他们身高两米有余,坐在电车里,头可齐车顶,成为当时北京城的一道奇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55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北京动物园内还存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迹,如四烈士墓和宋教仁纪念塔等。在大熊猫馆西侧,苍松翠柏间,竖立着一块纪念碑,碑上写着“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这就是有名的四烈士墓。其中彭家珍于1912年1月26日,在北京西四大红罗厂胡同刺杀阻挠清帝退位的良弼时中弹牺牲。而杨禹昌、张先培、黄芝萌则于同年1月16日,在北京东华门大街欲炸死袁世凯未成被捕入狱。几日后,3人遇害,革命党人将他们的遗体葬于农事试验场的松林间。同年8月,建成四烈士墓,孙中山先生亲自参加了迁墓仪式。此外,1912年,时任国民政府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在农事试验场的鬯春堂内居住。同年底,宋教仁遇害身亡。1916年,在鬯春堂建宋教仁纪念塔。岁月更迭,如今塔身虽然被毁,但两层塔基保存完好。
城门是构成古代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节点。西直门地处都城西北隅,对元代以来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自元代大都城修建以后,历经明、清、民国乃至近现代,西直门区域都是北京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它地接长河,上风上水,不仅孕育了北京城优美的生态文化,也为北京近现代以来西北区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历史地理空间。
(作者簡介:杨剑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