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蜡染艺术的法律保护研究

2021-05-04韦欢欢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蜡染法律保护少数民族

摘要:蜡染艺术历史悠久,是璀璨的民间民族艺术瑰宝。苗族蜡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不少学者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对贵州蜡染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对蜡染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但很少有学者从法律的角度对贵州蜡染艺术进行研究。本文从贵州蜡染的发展现状及法律保护现状入手,探析贵州蜡染艺术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法律保护的缺口,从法律视角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在传承和保护贵州蜡染艺术的基础上,维护少数民族的原创价值,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蜡染;艺术;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1 蜡染艺术概述

蜡染艺术在我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纺染技艺,通俗地讲,蜡染就是染色及蜡花两种工艺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染缬工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蜡染、夹缬和绞缬。根据《新唐书·南蛮传》“卉服鸟章”的记载,唐朝时期,蜡染工艺盛行。当时蜡染分为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作品可涵盖四五种色彩。蜡染工艺制品以寓意丰富的图纹闻名,因为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蜡染布上的花鸟鱼虫就是苗寨人心中的世界。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有蜡染制品上的色纹,当地称之为“冰纹”,这是蜡冷却后染料侵入织物上的裂缝后形成的色纹[1]。传统的贵州蜡染纹样大都以日常生活中寓意吉祥的动植物为素材,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动植物与贵州蜡染艺术相结合,就变成了精致秀美的花草植物纹、带有吉祥寓意的鱼纹,以及千姿百态的蝴蝶纹,布依族的蜡染纹样则以几何图案居多。

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经过苗族、布依族妇女的手,就变成了各种精美的蜡染制品,一块素色的布在她们的手上可织出许多复杂的花纹。贵州蜡染艺术以安顺、镇宁一带最为著名。安顺的苗族妇女将蜡染艺术融入生活,称蜡染为“画花”,蜡染是个耗时耗力的活,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苗家妇女家中一块普通的茶几布,一个人都要花一两个星期才能完成[2]。在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的苗家妇女身上,蜡染艺术随处可见,她们头上戴的头巾,身上穿的裙子、围腰皆是蜡染艺术品。当然,蜡染工艺不仅在安顺一带流传,贵州的大多数市、县都有蜡染工艺,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蜡染工艺也各具特色。在黔西北一带地区,苗族妇女的穿着装饰和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有所区别,虽穿着比较豪放,但是蜡染制品的精致程度却堪称一绝。这里没有实物的蜡染纹样模板流传下来,全凭记忆,在制作纹样时,苗家妇女不用直尺绘画,但绘制的直线、圆形分毫不差,并且线纹细如毫发。

2 贵州蜡染艺术的现状

2.1 贵州蜡染艺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贵州蜡染艺术随时代的变迁、受现代化审美的冲击已悄然发生变化,如今的贵州蜡染艺术已演变为三种类型。—类是民间工艺品,即民间蜡染艺人纯手工制作的蜡染工艺品,在满足自给需求的基础上,部分自绘的蜡染制品也流入市场、博物馆。制作人的传统蜡染技术娴熟,严格遵循传统蜡染工艺的程序,使用纯粹的植物染料一遍遍脱蜡制成,是贵州传统蜡染的代表及研究对象。其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制作时间较长,在市场上的售价很低,仅靠此技艺不能维持生计。第二类是工艺美术品,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小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苗族蜡染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一批生产蜡染制品的工厂、作坊相继问世,一方面对宣传蜡染艺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工厂为迎合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将传统蜡染工艺简易化,使市场上流通的蜡染制品逐渐丧失了传统蜡染制品的文化底蕴及质感。第三类是美术家和艺术家制作的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纯观赏型艺术品,这一类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是传统蜡染工艺与现代绘画手法及审美碰撞的产物。然而,如今三类蜡染艺术都面临不同的困境:第一类民间工艺品版权屡遭侵犯,蜡染工艺无人传承;第二类蜡染产品只注重经济效益,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劣;第三类纯观赏性的艺术品虽然极具现代审美意义,但没有保留蜡染的传统纹样和制作工序。

2.2 贵州蜡染艺术的法律保护现状

2.2.1 国际层面

贵州蜡染艺术属于民间文化艺术,一些权威的国际组织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自20世纪初就开始引领各国加强对蜡染等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各国在达成一致意见后,也在本國颁布了一系列加强民间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合法合理地利用、传承、弘扬与蜡染艺术一样面临无人继承危机的民间文化艺术。世界各地利用现代法律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规制的行为,为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2.2 国家层面

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有责任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另外,针对贵州蜡染等非遗后继无人的困境,2011年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给予了贵州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的保护,给贵州蜡染技艺贴上了一层保护膜。

2.2.3 省级层面

为了和全国人大颁布的上位法相衔接,在上位法颁布的第二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贵州省的自治地区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针对蜡染等非遗制定了相关保护条例。自治地区的一系列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蜡染工艺的发展起了作用,但很多条文较为抽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执行起来也存在同类事例不同处理的情况。

3 贵州蜡染艺术面临困境的原因

走近贵州的传统村落,家家户户居住的都是小孩和老人,询问当地的老人后,我们得知贵州蜡染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和传承蜡染工艺,原因有三点:其一,民间手工制作的蜡染产品如头巾、枕巾等只能卖20元左右,单靠此技艺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其二,民间蜡染工艺人在制作蜡染制品时,都按照流传下来的程序和方式操作,这样制作出来的蜡染制品虽然精致,但耗时长且人工成本高,不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三,蜡染制品样式更新速度慢,在交通便捷程度及纺织技术提高后,各式各样价格实惠的纺织品流入市场,传统蜡染工艺品的市场份额减少,在贵州地区的主流地位被动摇。但上述原因只是外因,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律保护现状与蜡染艺术发展现状不协调,以及权利主体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导致权利主体的私益无法得到保障。

3.1 法律保护现状与发展现状不协调

从古至今,贵州蜡染工艺一直在主动或被动地随时代潮流发生改变,并在古代单一的传统苗家蜡染的基础上演变为三种类型,三种蜡染类型面临的情况大不相同。可是纵观现有的关于保护贵州蜡染的法律条文,其保护方式一直都从公法角度出发,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省级层面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自治地区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保护条例都是公法在发挥作用,落脚点都是公益性保护,忽视了民间苗族蜡染制作者的私益,即忽视了创作主体应有的权利[3]。因为蜡染工艺缺乏知识产权要求的创新性,难以纳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体系;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合同法也尚未对民族民间艺术创作的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因此私法对贵州蜡染的保护很薄弱,这直接导致权利主体的私益无法得到保障。

3.2 权利主体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贵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多彩贵州欢迎您”的宣传标语渗入了全球各地。世界各地来“蜡染之乡”贵州体验民族风情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对蜡染手工制品也很青睐,乐意购买一些蜡染制品作为纪念品。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在给各民族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居民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洪惊涛是安顺市某蜡染艺术公司的负责人,从进入行业至今,经历了十几起侵权事件。由于缺乏著作权等相关法律知识,也没有维权的途径和意识,他生产出来的产品被其他商家申请著作权,自己反被其他商家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现在他生产出来的很多精致美丽的蜡染制品都不敢拿到市场上去卖。洪惊涛告诉我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维权的成本太高,同时他也不清楚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蜡染工艺等非遗文化艺术产品被侵权的事例还有很多,权利人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维权成本的高昂,是侵权行为多发的原因。

4 贵州蜡染艺术的法律保护对策

4.1 建立以民法为中心的私法保护体系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只有两条涉及私法对蜡染工艺的保护,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5条和第44条,但这两条法律相对宏观抽象,同一性质的案件可能得到不同的处理结果。因此,需要建设以民法为中心的私法保护体系,更加有针对性地保障蜡染工艺人的私益,只有这样,民众才会积极主动地传承蜡染技术[4]。这里的私法主要指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这三种。近年来,蜡染工艺等非遗形成了一种生产性保护模式,即将手工技术类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和生产力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由此调动非遗传承人的能动性,改变中国非遗靠政府、公法主导保护,民众保护缺失的现象。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调整前,可以整合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达到权利保护的目标,即建立以民法为中心的私保护体系进行调整。

4.2 增强蜡染工艺人的版权意识

只有增强蜡染工艺人自身的版权意识,蜡染技艺才能得到传承和发扬。贵州蜡染属于非遗,因此始终带有公共资源的标签。因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工艺人流传下来的,它的传承和发展很多人都参与其中[5]。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进行保护时,要强调对其的传承与发扬;而对一般著作权进行保护时,则更强调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内容。只要自己生产出来的蜡染制品符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就可以到相关部门进行版权登记,这样其他商家盗取自己的原创蜡染设计就涉嫌侵权,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工艺人大都不知道什么是版权登记,更不知道如何登记,所以需要深入蜡染工艺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著作权宣传,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建设版权服务工程,免费上门为蜡染工艺人进行版权登记。

5 结语

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贵州民间蜡染工艺制品大都出自少数民族人民之手,自己的蜡染制品被侵权,想救济却因为成本过高而无法救济,导致很多优秀作品不能进入市场。在对少数民族蜡染艺术进行法律保护时,不仅要注重设定权利的环节,更应关注权利的救济。在设定权利救济方式时,要考虑此种救济方式是否能够客观有效地实施。若设定的救济方式由于成本过高或程序复杂,一般百姓无法提出救济,会导致权利主体享有的权利以及救济途径形同虚设。因此,应当构建蜡染艺术等非遗的公益诉讼救济途径,这不仅可以改善权利主体个人利益保护缺失的现状,还能激励和保障蜡染艺术的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參考文献:

[1] 郑梦菲.贵州蜡染的发展现状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9):47-48.

[2] 邹龙妹,田川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研究——以贵州为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03):193-197.

[3] 梅贵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研究[J].汉字文化,2020(06):69-71.

[4] 赵丹丹.贵州蜡染工艺发展现况纪实[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9):125-126.

[5] 罗洪洋,刘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研究——以贵州“布依八音”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4):9-12.

作者简介:韦欢欢(1998—),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律。

猜你喜欢

蜡染法律保护少数民族
蜡染的纹饰探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蜡染手绢寄深情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析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