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意象论的传统村落入口审美特质研究

2021-05-04金星可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摘要:当前,美丽乡村入口设计出现了很多美学误区,究其原因是其背离了人们寄托在乡村上的乡愁情思,物理空间的载体元素无法唤起主体心中的家园感。本文以景观意象论为切入视角,通过审美的意象生成机制探究传统村落入口的审美特质,可以分为灵活自由的直觉空间、虚实相生的知觉空间、指向在地的理性空间,旨在启发当下的美丽乡村入口空间设计。

关键词:乡村入口;景观意象;传统村落;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乡村整体环境,但是也出现了制造“伪文化”、追求“高大上”、缺失“本真性”的美学误区。乡村入口是村落的门面,是关乎乡村整体调性的重要象征,精确把握乡村入口美学特质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村落入口空间是凝结了世世代代本土居民的营造智慧的结晶,是乡愁情思的重要载体,对当下美丽乡村入口空间如何把握乡村本真的美学特质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要识别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审美特质,需要有美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意象与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对如何结合景观审美活动,从景观意象论的综合视角分析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景观意象论

意象审美是中国人审美的核心特征,在建筑、景观、绘画、诗词等各领域审美活动中,意象审美无处不在。要清楚了解景观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如何产生,需要我们对意象概念来源与审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1.1 景观意象论缘起与概念

意象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最早出现于唐代,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王昌龄、刘禹锡、皎然、殷蟠、司空图等人都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建构者[1]。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主要是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活动中,在主体的外化与客体的内化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1]。

景观意象主要指在景观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在景观营造活动中,对具体物象的外形或结构、地形地貌、植物与材料、空间氛围、特殊历史与风俗等,通过概括、提炼、变形、夸张、抽象等手段,得到能够体现当地人文、历史、特色或能反映地域、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载体元素[2],并能被主体作为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是景观意象基本的生成逻辑。

1.2 景观意象论的审美机制

要理解主客之间究竟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景观意象,就需要对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客观载体、主体心理过程等内容进行梳理。

景观物理空间是意象生成的客观载体,由此引发意象的基于生理感受的直覺空间、基于心理感受的知觉空间以及基于精神感受的理性空间。意象直觉空间是主体生理感知到的客体形象属性,如比例、造型、色彩、质感等,是引发主体悦目悦耳生理感受空间;意象知觉空间是主体经心理认知体验到的客体情感属性,如家园感、平静感、和谐感等,是引发主体悦心悦意心理感受的空间;意象理性空间是客体具有的启示属性,如对历史、人生、宇宙、生命的感悟,可以使主体生成超越性感受,获得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经历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滕守尧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高潮和效果延续”。从前人的研究可以得出,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美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历时性的特征,是由“形”入“神”的过程。

在初始景观审美活动中,当景观客体的形象属性刺激到审美主体感官时,审美主体注意到审美客体,便产生了感觉。主体对客体形象属性如造型、比例、色彩等进行感性选择,形成感性层次的景观意象,从而获得悦目悦耳的审美体验。

而在感觉的基础上,审美主体可以通过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产生更为丰富的审美表象,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最终升华为更自由和富于创造性的知性层次的审美意象,从而获得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景观意象的客观载体通常按景观序列进行组织,主客互融产生的审美意象不是孤立单一的呈现,往往是按审美的历时性呈现出众多意象。在理性层次的景观意象审美中,审美理解对众多审美意象进行叠加处理之后,会产生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审美意象与感受,这就是意境。“意象”所着眼的是艺术作品中与单个物象相对的语词、符号或某种象征;而“意境”则着眼于艺术品的整体构思[2]。这个阶段的审美活动达到抒发宇宙感、人生感、历史感的高度,可以使审美主体进入天人合一、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

2 传统村落入口空间审美特质

基于景观意象论的理论研究,明确了审美机制主要由主体、客体、主客相互作用的情感要素构成。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审美特质判断与识别正是基于主客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的。本文以诸葛村、陆巷古村等传统村落为例,以静观、访谈、文本研究的方法切入,识别主客交融后的直觉空间、知觉空间、理性空间的审美特质。

2.1 灵活自由的直觉空间

传统村落的入口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地势地貌,在建造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了非常自如灵动的处理手法,形成了灵活自由的直觉空间审美特征。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边界形式、空间序列、材料使用、地形处理、标志节点等各个方面都渗透和反映出了这一特征。

在边界形式上,传统村落入口通常随着场地的宽狭自由渗透入村,随势赋形,不拘泥于单一的边界处理。如苏州陆巷古村的入口呈现规则与变化两种不同的形式法则。从牌坊到游客中心为规则式广场布局,从游客中心循着水系走向村内则为不规则的临水小道布局,入口广场矩形边界形态与不规则带状水系边界形态通过不断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感官审美。

在空间序列上,传统村落入口一般呈现带状或对称线性的结构关系,空间开阔感与封闭感交错出现,人行其间的流通感呈现动态的变化,形成了层次众多的空间格局和起伏高潮。例如,金华诸葛村入口空间,从游客中心走向村中,需先经过一段山岗小道,此间植物茂密压顶,山林野生树种丛生;从林间穿过走到大路,两侧树木夹道,不可一眼望穿,空间闭合幽静;出山林,水面忽现,开阔延展,步行数十步,有休闲凉亭,坐其中可以望见北漏塘,凉亭之框将山水都纳入了视野,水平舒展的水体和高低起伏的山岗各具变化又整体统一,极具张力。

在材料使用上,山间林木、地上土石皆是营造取材之源。例如,金华诸葛村的入口处的碎石铺装路、石构牌坊、木构与石构结合的休息亭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材料,因材施工,为我所用。

在地形处理上,近山丘则依山势,临河溪则顺河道,平坦处则聚之以为用,崎岖处则散之以化解,表现出有原则而无章法的营造策略。例如,金华诸葛村村口平地处建有入口服务建筑供外来游客休憩停车,入村有山丘隔断,則建蜿蜒小道顺山而行,参照地形创造适宜的功能,随机应变,取法自由。

节点与标志是传统村落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村落精神象征的重要场所。传统村落入口会根据周边环境、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因素自由灵活地营造自然要素构成或人工要素构成这两类标志与节点。例如,金华诸葛村村口由石材建造的贞节牌坊既是村口的标志物,又是对传统礼教文化下女性守节忠贞品质的赞扬,是整个村落精神性的象征。

2.2 虚实相生的知觉空间

知觉层面的审美主要为主客体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意象系统,意象系统又可以分为指向明确的偏实意象和具有象外之意的偏虚意象。偏实意象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明确的意义,无须主体经过过多的想象便能领会表达之意;偏虚意象通常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象外之意,充满不确定性,留白较多,给了主体更多的自主参与建构意义的空间。意象系统偏实的倾向通常是通过现实原型表达意义,如八卦、牛首等形态,但若是其中形成的偏实意象成分过多,则会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意象系统偏虚的倾向通常借用隐喻和象征抑或借景、障景、漏景等设计手法表达象外之意,如天光云影这类虚无缥缈之物,若成分过多,则会令人感到费解,不知所云。

传统村落入口空间兼顾了虚实原则,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知觉空间审美。以陆巷古村入口序列意象组织为例。

南渡广场:对称庄重,深厚底蕴——偏实意象。广场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牌坊的高度和开间显得尺度宏大庄严,展示了古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图1)。

寒山浜水道:水乡生活,乡野日常——偏虚意象。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乡村的街巷空间的营造。河道的形态、流向、边界直接影响着街巷的布局,形成了江南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效果。在这种沿溪小街巷行走,可以想象到江南水乡生活思维与日常。

寒谷渡古码头:出船渔猎,书生赶考——虚实结合意象。古码头水系与太湖相通,一则是为了打鱼的船只方便停靠,二则是为了在此送别进京赶考的书生,现在看到码头上写着“寒谷渡”的牌匾,令人不禁联想到古时寒窗苦读的书生在此渡船远行,考取功名而归的场景(图2)。

2.3 指向在地的理性空间

理性空间的审美是知觉层面的意象系统所要表达的终极意义内涵——意境。在当代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乡村入口空间的意境表达应具有在地性,能表达乡村本身的灵魂特质,从而使现代人的乡愁情思得到审美满足,弥合精神的漂泊与游离感,产生强烈的家园归属感。

传统村落入口通过核心审美意象的在地性指向营造出了令人冥思神游、充满意蕴的精神空间审美特质。例如,兰溪诸葛村是三国诸葛亮后裔聚居的村落,通过主体的审美观照,入口空间传达出的核心审美意象为“卧龙诸葛,宁静致远”。位于东南“龙虎相会”处的中水口是进入村落序列的开端,此处建有贞节牌坊(图3)、关帝庙和凉亭[4]。贞节牌坊象征钥匙,关帝庙象征锁,两者锁住了水口,村落居于内,有种与世无争、淡泊明志之感,同时也可以收获藏风聚气的效果。小水口营建丞相祠堂,是整个入口空间的高潮,过往之人在其中俯仰流连,可以深刻地领会诸葛亮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陆巷古村是一个拥有醇厚历史感的古村落,穿梭于街巷,行走于水道边,皆可感受到昔日古村的繁盛场景与圣贤往事。

传统村落在长期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营造活动中,通过传统观念与礼法、合乎风水的布局与方位、场所的隐喻与象征、深厚的文化意蕴表达了入口空间的意境审美。

3 研究结论

乡村能否振兴的标志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乡村是否为乡村,乡村的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要得以复兴,乡愁意象要得以生成[5]。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使每一个元素都能指向乡愁情思,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激活乡村,慰藉漂泊的心灵。以上研究完善和补充了景观意象论的理论体系,使其能够有效参与景观美学特质的识别,指导景观设计的创作;此外,研究还基于景观意象论识别了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审美特质,分别为灵活自由的直觉空间、虚实相生的知觉空间、指向在地的理性空间。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中,入口是第一展示界面,然而多数新建的乡村入口空间缺乏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无法勾起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照和乡愁情思。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美学特征研究,为当代美丽乡村入口空间建设提供了美学参考,可以使其回归充满意蕴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59.

[2] 丁绍刚.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J].中国园林,2011(01):42-45.

[3] 王伊可.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浅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6:59.

[4] 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范玉刚[J].南京社会科学,2020(01):15-17.

作者简介:金星可(1994—),男,安徽池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