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住区更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

2021-05-04戴安琪庞颖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戴安琪 庞颖

摘要:住区更新是存量更新视角下重要的研究方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老旧住区改造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解住区更新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笔者结合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住区更新核心期刊和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住区更新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和对象从城市传统住区转向城镇老旧住区和公共空间,微更新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住区更新的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多维度,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增强。

关键词:住区更新;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3

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发展已从快速增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更新存量土地,改造既有建设空间成为中国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更新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向。住区作为城市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单元之一,是今后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Citespace软件系统是由陈超美博士及其团队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的可视化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可视化清晰的特点。针对住区更新目前的研究情况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中国学术期刊(CNKI)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目前国内关于住区更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规划。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CNKI即中国知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为了提高文献质量,利用高级检索将主题设置为“住区”and“更新”or“改造”,不限定发表时间,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CSCD,共获取数据263条,剔除不必要的数据后,剩下的246条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数据,使用Citespace进行转换后进行可视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将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进行格式转化,绘制成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图谱。节点的大小和连线反映数据频次的高低和联系的强弱,可以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时区分布和热点动向。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住区更新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在CNKI中检索以“住区”and“更新”or“改造”为主题的文献,时间不限,对其进行发文量总体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住区更新研究开始于1995年,同济大学的杨贵庆学者对上海居住区更新中的社会问题研究是数据中的最早记录[1],此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城市旧住区产生的问题,对于住宅及居住环境的延续和更新也有了新的思考。1995—2002年是对住区更新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发文量较少。2002—2015年发文量稳定增长,处于逐年遞增的状态。2015—2020年快速增长,随后虽然出现了波动增长状况,但根据发展趋势有理由预测未来发文仍然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

2.2 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2.2.1 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将426篇有效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将数据时间跨度设置为1996—2020年,时间切片为1a,计算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性,生成住区更新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

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是论文主题和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即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可确定住区更新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数据运算,剔除或合并关键词,共生成节点408个,链接458条,网络密度为0.0055。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关键词进行制表分析,得到表1。

根据图2和表1可知,城市更新是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社区更新、住区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微更新、低效用地出现的频次也较高,这说明住区更新更加关注低效用地和用地的微更新方面。住房公司、制度体系、利益共享、反贫困则是从住区更新的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各地政策探索住区更新的有效途径,其中日本的住区更新具有突出的参考作用。既有住区和老旧住区是住区更新的重要对象,适老化、公众参与和填充式开发是住区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2.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的突发性探测是探索研究区域内新兴趋势的方法,关键词突现的强度越高,说明这一主题越有可能成为研究转折点。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后,进行关键词突变探测,得出25个突现关键词的强度和起止时间,如表2所示。

根据分析可知,更新法规、治理、比较研究、竞争力、演进机制等13个关键词突现时间较早,均开始于1996年,结束时间在2006年左右,是住区更新研究早期的主要研究方向。这说明在住区更新的研究开始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法规研究和对国外住区更新方式的学习比较。适老化、更新改造、空间正义、社区规划等12个关键词突现开始时间较晚,出现于2013—2018年,大多数关键词至今仍在突现阶段,说明这些关键词所在领域仍为当今住区更新研究的重点。在所有关键词的突现中,强度最高的是微更新,强度为7.6,这说明微更新是住区更新中的重要转折点。自该关键词突现以来,相关研究内容大量出现,带动了领域的发展。根据观测可知,空间正义、住区更新、社区参与、微更新、既有住区、风景园林、老旧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参与这9个关键词在未来将会继续突现状态,成为住区更新领域的热点方向。

空间正义是针对住区更新的更新价值观研究,陆勇峰(2018)在对上海老旧住区的有机更新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索社区更新中空间正义的3种显化方式,即“过程、规划和结果正义”[2]。李昊(2018)基于内城街道社区的现实状况,探讨具有“公共性”内涵的协同包容更新价值范式[3]。微更新是住区更新的途径研究,不同于传统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是英国、德国等国外住区演变中的经验方法[4],强调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的手段,自下而上地进行住区更新。高月婷(2017)以上海水霞小区为案例,探索如何通过小规模、低影响、微处理的设计方法对住区旧空间进行活力激发和功能再造[5]。王承慧(2018)基于社区治理的角度,将微更新分化为项目行动圈层和制度环境圈层,提出善治理论的改善策略[6]。刘悦来等(2018)对上海创智农园、百草园的社区花园实践进行分析,探索适合城市高密度都市空间的微更新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路径[7]。既有住区和老旧住区是住区更新中的重要对象,公共空间是住区更新中的主要改造内容,风景园林是住区更新中的主力参与学科。李曼、谭少华(2018)对老旧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等化进行研究[8]。廖洁莹(2018)基于微更新理念,选取武汉戈甲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提出设计策略[9]。

2.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将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观测出研究主题的聚合情况。将聚类标签以关键词命名,选择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比)计算方法得到0~11号共12个聚类。

根据表3所示,聚类容量越大代表聚类内关键词节点越多,聚类轮廓值(Mean Silhouette)大于0.7,说明各个聚类内的同质性较高,形成了可供分析的聚类。但由于第11号聚类住宅开发容量小于10,故该聚类轮廓值的指示价值一般。

根据聚类的研究内容,可将其分为住区更新的理论(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地域政策、希望六号计划、公众参与、乡村振兴)和住区更新内容(商业街、公共空间、旧住区、住宅开发)两个大类。住区更新理论中,杨昌鸣(2015)介绍了美国住房更新中的“希望六号”和“选择性邻里”政策,为我国住区更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0]。高宏存(2019)针对助力乡村振兴,提出要实习理念、主体、业态和空间组合发力[11]。在住区更新的内容方面,季翔(2017)以沛县汉街为例,探索老旧街区改造的策略以及商业街在开放街区视角下的更新策略[12]。唐芃(2016)通过研究日本住宅企业以交通枢纽带动社区活力的做法,为国内住区激发活力、更新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参考[13]。

3 结语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住区更新研究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95—2020年,住区更新领域的发文量逐年增加,经历了探索发展期(1995—2002年)、稳健增长期(2002—2015年)和快速增长期(2015—2020年),研究内容从初期的理论政策探索转向多角度、多维度的更新范式研究,研究对象也从传统住区转向既有住区、商业街区、社区花园等。现阶段,住区更新仍然是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内容。

第二,通过对关键词的研究可以得知,住区更新领域经历了3个主题的研究阶段,分别是政策法规的研究阶段、国内外住区更新经验的比较研究阶段、以微更新为主导的多角度住区更新实例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以单一角度为研究重点,如适老化、绿色化等,忽略了多维度、多角度之间的交叉研究;二是研究对象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内较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住区改造,对广大城镇乡村区域的关注度不够,地域之间缺乏合作;三是学科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及风景园林方向,但在这一领域中,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也有重要研究结果,缺乏跨学科合作;四是在对住区更新提出可行性策略时,大多学者的重点都放在景观及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化,对运营管理方面关注度不够。未来的研究重点需要结合这4个方面的不足,多角度、多维度、跨学科、跨地域地关注住区更新全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贵庆.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5(03):36-40,63-64.

[2] 陆勇峰.基于空间正义价值导向的上海老旧住区有机更新规划实践[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2018:5.

[3] 李昊.公共性的旁落与唤醒——基于空间正义的内城街道社区更新治理价值范式[J].規划师,2018,34(02):25-30.

[4] 单瑞琦.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77-82.

[5] 高月婷.基于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水霞小区为例[C]//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3.

[6] 王承慧.走向善治的社区微更新机制[J].规划师,2018,34(02):5-10.

[7] 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公众参与 协同共享 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4):8-12.

[8] 李曼,谭少华.供需平衡条件下老旧社区更新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等化研究[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2018:7.

[9] 廖洁莹.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8.

[10] 杨昌鸣,张祥智,李湘桔.从“希望六号”到“选择性邻里”——美国近期公共住房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6):41-49.

[11] 高宏存.理念更新带动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7-29.

[12] 季翔,柴庆霖,王锴.开放街区背景下老旧商业街的改造策略研究——以徐州沛县汉街改造为例[J].中外建筑,2017(03):121-123.

[13] 唐芃.一路向西——以交通枢纽带动活力的东京近郊开放式住区[J].城市建筑,2016(22):79-83.

作者简介:戴安琪(1996—),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庞颖(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基于中国知网的“和”文化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