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法在雕塑中的作用
2021-05-04张浩轩王相生
张浩轩 王相生
摘要:绘画和雕塑同属造型艺术,初学者在学习雕塑的时候,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导致其走很多弯路。通过研究徐悲鸿先生的新七法论,发现新七法对雕塑的创作练习具有积极作用。新七法是纸上绘画使用的方法,但对雕塑创作和练习也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比分析该领域的资料和新七法的理论,把新七法分解开来,阐述其对雕塑具有的积极意义。西方绘画和西方雕塑都蕴藏着西方的情感,新七法中包含着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的情感。中国雕塑的发展同理,可以结合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情感,夯实中国雕塑的基础。徐悲鸿的新七法是把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作画方法结合起来,总结了技法和思想等7个绘画方法。
关键词:新七法;雕塑;徐悲鸿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1 新七法作者简介
徐悲鸿生于1895年,是中国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赴日、赴法留学途中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熏陶,后来归国后一心投入美术教育事业,使中国的美术创作和美学欣赏掀起了上升的浪潮。1929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期间开始推崇写实性和创新性的绘画,后来他把中西方的绘画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新七法,完美地诠释了初学绘画的各种方法及要领。新七法的提出受到了南齐著名画伦家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的启发,是对其加以翻新所成。
2 区别
雕塑与纸上绘画最显著的差别在于立体和平面之分,纸面绘画是作者将透视、光影以及空间等因素加于画面中,而雕塑是真实的光感、纵深感以及空间感。人眼捕捉到雕塑作品后视觉会自动生成透视现象反馈回大脑,产生了观众的视觉差异,毕竟真实的三维物体放到观众面前与平面绘画不同。因此在雕塑和绘画方面对于新七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
3 新七法的内容
第一法:位置得宜;第二法:比例准确;第三法:黑白分明;第四法:动作和姿态分明;第五法:轻重和谐;第六法:性格毕现;第七法:传神阿堵。
3.1 第一法:位置得宜(Miseenplace)
位置得宜即不大不小、不高不下、不左不右,恰如其位。
“位置”就是客观自然在画面中再现的方位,需要选择优质的题材和适宜的构图,对其把握得当。这也可以说是“形”的延伸和在画面中的归宿。“得宜”是指自然物体在画面中再现后反映在人的视觉中,使人观后感到美观的一种心理感受。雕塑作品的摆设陈列同样需要这两点的支撑,选景和周围的环境对作品的映衬、人物或事物雕塑和底座连接恰当的位置,都对雕塑作品的整体艺术美感有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初学雕塑的第一步,在脑海中构建位置的信息,使学者脑海中有足够的空间感,为日后的创作提供坚固的基石。
3.2 第二法:比例准确(Proportion)
比例准确即毋令头大身小、臂长足短等。
比例精准在雕塑中是一个可以略微变通的准则,因为雕塑属于立体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观测雕塑作品带有一定的透视关系,少量的形体夸张可以突显雕塑作品的纵深感的美,略微的夸张也属于一定的比例精准的范畴。比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中比例非常精准,拥有青年男子的力量美,也有阳刚的形体美,同时米开朗基罗以独特的艺术处理把雕塑手腕和大腿等關节的骨骼、肌肉拉长加宽[1],比例略微夸张,所展现的视觉效果更贴近人对自然事物认知的审美。再如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地区发现的黄金分割比,0.618的黄金分割比在美学中是艺术的、优雅的。在作品《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中断臂维纳斯的身体造型比例为1∶3∶5,运用好黄金分割比可以更好地、更科学地把握造型比例,尤其是对于初学者,科学运用比例来塑造作品,可以大幅提升造型能力。
3.3 第三法:黑白分明(Clair—obscur)
黑白即明暗。位置既定,则需要寻对象最白与最黑之点,作为标准。
第三法的重中之重就是空间明暗的立体对比,明亮的物体和黑暗的物体摆在同纬度的位置时,总会凸显明亮的物体居于前侧,因此黑白分明法也就是对空间阐述的一种侧面说法。在素描中明暗就是对黑白灰的把控,将明暗运用在纸面绘画中,可以将纸面绘画的视觉纵深效果增强。但是雕塑本就是立体的,空间关系处理用不上纸面绘画中黑白灰的处理方式,因此黑白关系可以引申出结构和光影的对比关系。黑白分明在雕塑上也可以理解成体块厚重饱满,足够厚实的体块在光影的照射下黑白会更加分明,空间延伸感和视觉冲击感也会更强。
3.4 第四法:动作和姿态分明(Mouvement)
对于动作和姿态分明,在初学时,宁过但不可不及。如额面上仰,宁求其过分之仰;回首,必须展示回首之态。
体态的动势变化也体现着复杂的情感变化,稍作夸张的放大和变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贝尼尼的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两人都呈乘风奔跑状,彰显作品的运动感和上升感,这离不开人物塑造中的动作姿态分明,这也是检验一个雕塑家基本功的不二之选[2]。(如图1)第四法是对第二法的一种延伸,因为比例精准就是体态和动态准确,但未必做到分明和突显。要想做到动态的多变,需要先在脑海中夸大人体的动作幅度,同时对作品赋予情感。
3.5 第五法:轻重和谐(Balancedelacompoisition)
若轻重不得宜,则上下不连贯,左右无照顾。轻重的作用就是疏密黑白、感应和谐。
这相当于进行了一个总和,是对位置得宜、比例精准、黑白分明和姿态美的一种集合。这也是使画面产生对称、相异和重复等艺术效果的一种评判。对于轻重和谐中的“轻”和“重”,在大多雕塑大师的雕塑中,“轻”总是围绕“重”展开,有一种边缘化的张力,而“重”往往只在中心和偏下的位置,来压托整幅作品的重心。如贝尼尼的作品《普鲁东抢劫珀尔赛福涅》中两个人物相排斥中又夹杂着相互的吸引力,普鲁东抱起珀尔赛福涅的人体充满动感张力,这离不开轻重比例。(如图2)在雕塑中,轻重比例和谐代表着作品有足够张力的同时,重心也要在一个点上,否则容易出现“发飘”的感觉,作品里轻者多在上方,重者多在下方,这使作品的重心一直压在一个稳定的点上。比如古希腊时期的雕塑《拉奥孔》,整幅作品重和轻的体现在于拉奥孔及其两侧的两个儿子上,拉奥孔在最中心的位置上,与左右两侧的儿子形成三角形构图中稳重而又相互衬托的局面。(如图3)如果轻重调换,那么这幅作品将不再如此协调,会有种“浮”的感觉。
3.6 第六法:性格毕现(Caractere)
举止的差异可以体现出不同性格,如硬朗刚强则方、圆润柔美则圆等。
性格毕现是性格的全部展现,性格展示也突出了新七法中的传神阿堵,性格是神态的前提,性格的变化是画面中广义的变化,有了性格状态,神态的展现也就不远了。比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中圣母高贵典雅的形象,她双目注视着躺在腿上逝去的基督进行哀悼,逝去的基督没有一点表情,但是能体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虽然面无表情地看着逝去的耶稣基督,但有一种温文尔雅的爱意。(如图4)为什么这个作品能很好地做到性格毕现?笔者总结了两点:首先是雕塑家要结合前几法的训练,提高自己造型的客观水平,才有能力刻画出自己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其次是作家对《圣经》中故事的背景有很深刻的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全方位地体现作品的性格。
3.7 第七法:传神阿堵(Expression)
画法至传神而止,再上则非法之范围。
传神主要重于神,而传神之难在于目。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要抓传神之处,就要注重眼睛的刻画,但是在雕塑中,对眼睛的刻画往往并不是特别深刻,因为在雕塑中,即使是写实雕塑也没有像写实的素描油画一样刻画逼真。在雕塑作品上,“传神之难在于目”就会以眼部周围的综合区域刻画来体现,共同传达“情”与“神”。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摩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双目威严,奕奕有神的目光令人毛骨悚然,但这座雕塑的造型如此传神并不是因为眼睛的刻画有多么细致,而是因为对于眉弓骨、鼻梁和眼睛这3个区域的整合处理。(如图5)集合眼轮周围组织的综合塑造所表达出的传神阿堵。
4 结语
新七法在雕塑世界中,从第一法到第七法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位置得宜是指对空间有一个大概的认知;第二,比例准确是有一定的空间认知后的造型提升;第三,黑白分明,在雕塑中雖然没有黑与白,但是可以检验雕塑中体块的厚实程度的;第四,动作和姿态分明属于一定雕塑基础上的抓型能力;第五,轻重和谐是指在具备抓型能力的同时也要思考重与轻的作品张力;第六,性格毕现是对最后一法的铺垫,也是对前面五法的继承;第七,传神阿堵是终极目标,虽然雕塑中无法传神于目,但是可以通过对眉弓和鼻梁等眼周区域的塑造来共同突显传神的神态。从最初的位置得宜到最后的传神阿堵,是初学者一步步走向熟练的一个过程。
徐悲鸿的新七法不但对绘画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雕塑造型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利华,乔何.书法的现代性与临习[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06.
[2] 鉴赏:阿波罗与达芙妮[EB/OL].新华网,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波罗和达芙妮/696587?fr=aladdin,2015-06-23.
[3] 赫里蒂奇,编号:QJ7102824894[EB/OL].全景图片网,https://www.quanjing.com/imgbuy/QJ7102824894.html,2015-06-18.
[4] 阿翁.西方艺术介绍[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99362149_100028727,2017-10-21.
[5] 佳翰.世界五千年(第2版)[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122.
作者简介:张浩轩(1999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王相生(196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