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栏目在新媒体平台热播现象探讨
2021-05-04李晨烨
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受到巨大挑战,电视栏目收视率呈下降趋势。受众的视听习惯逐步从广播、电视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应用软件上,各类电视台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本文以成都电视台已停播的《谭谈交通》栏目在哔哩哔哩热播现象为例,分析栏目火热传播的原因,并探讨新媒体平台与地方电视栏目融合升级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地方电视栏目;融媒体:《谭谈交通》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
0 引言
《谭谈交通》是一档交通警示栏目,以交警与交通违法者谈话互动为内容。2006年,由成都电视台幸福三频道和成都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推出,交警谭乔出境,电视台摄影人员跟随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每期时长5~8分钟不等。2018年,因谭乔警官个人原因停止更新,时间跨度达13年,共计3000余期。
1 平台热播现象分析
一档已停播地方电视栏目为何在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下文简称B站)火热传播?旧有交通新闻栏目如何不断破圈并在互联网收获大批粉丝?警官谭乔于2019年12月20日入驻B站,2020年11月26日开始每天发布1~2个往期精选节目,截至2021年3月15日,已发布165个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5亿,粉丝160.8万,且频频出现在B站首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1.1 视频投放融合平台文化
B站早期是以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进行内容创作与分享的视频网站平台,2009年创立,经十余年发展,内容生态扩展到每一个圈层之中,受众以“90后”及“00后”为主[1]。
《谭谈交通》在B站的标题并非以多少期命名,而是结合网络、动漫及影视流行用语制作视频标题。2020年12月24日发布的《扯淡老人·乔乔之终极奥义——时间停止!平安夜,哥谭sir祝大家一生平安》视频,由驾驶员遮挡号牌,下车后想扯掉遮挡物单子一动不动的情形,联想到时令圣诞老人、扯单和扯淡谐音、动漫《乔乔的奇妙冒险》、DC漫画改编电视剧《哥谭》等多个梗。由于融合了B站的“恶搞”文化,谭乔被弹幕和评论戏称为“取名鬼才”,营造了愉悦的氛围,纾解了观众的现实压力[2]。视频末,谭乔根据B站推荐机制求观众帮忙“三连”——点赞、投币、收藏,拉近了视频上传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B站观众的好感度。
1.2 虚拟在场下的弹幕狂欢
弹幕是在视频网站观看视频时,将当下心得体会发送到屏幕上滚动展示的形式。B站弹幕上限最高2000条,新弹幕会顶替旧弹幕,使弹幕呈现出更新状态,新网络用语和词汇也涵盖在弹幕中,形成其他观众存在的虚拟在场感。弹幕时序弹出,观众根据视频内容联想到其他梗、吐槽,借由弹幕发布想象意向,抒发内心情感,能增强观看视频时的趣味性。
《谭谈交通》横跨2006—2018年,观众在往年栏目当中,能通过谭乔警官及违法者的语句或街头背景发现那些年的新闻。例如,2021年1月31日发布的2013年的节目《Tony老师、李毅大帝、中国足球往事》,唤起了球迷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网友通过发布弹幕“爷青回”“有画面了”表达回忆和内心感受[3]。在弹幕刷屏下,观众的感知程度提升,年轻群体的分享需求和亚文化表达需求得到满足,观众在弹幕吐槽下形成狂欢的虚拟在场[4]。
1.3 他者二次创作裂变传播
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是通过视频和音频剪辑、改编,展现创作者的独特创意,在原创人不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不构成侵权。二次创作能实现对原作传播力的再提升,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形成多级传播,最终将观众引流至原版视频。以《谭谈交通》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二仙桥”一期为例,根据谷歌搜索引擎,B站以“二仙桥”为关键词的视频有763000多个,二次创作视频在百万播放量的有22个,在十万播放量以上的有138个。题材涉及手绘、音乐调音、特效、多国语言配音、默片、剧情改编等。同一视频融入不同创作者的创意,衍生出了其他故事,达到了爆笑与洗脑的效果,受众从被动接受故事变为主动创作故事,并激发其他受众的创作欲望[5],形成平台良性的二次创作文化氛围,原作的播放量和知名度也不断攀升[6]。
1.4 视频每日更新常态播出
新闻有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五大要素。新闻栏目追求时效性,必须在一两日内播出。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受众能通过各个媒体渠道获取具有时效性和重要性的新闻,更加关注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内容。持续输出内容是媒体获得关注的重要方式,《谭谈交通》每日选取往期栏目中具有代表性、接近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节目发布,更新时间通常为早上或晚上5点,被网友弹幕戏称为“早间旧闻”和“晚间旧聞”。每日常态化更新培养了用户收看栏目“旧闻”的习惯,增强了用户黏性[7]。
2 栏目视频内容分析
一档栏目在新媒体平台热播除平台媒体推送、制作用心和受众传播外,核心还是创新内容制作,坚持内容为王[8]。《谭谈交通》栏目在入驻B站前,已经在成都拥有大量电视受众,通过互联网传播迅速火遍中国。下文通过解读栏目视频内容细节,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新媒体转型方案,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2.1 主持身份强烈性反差
《谭谈交通》主持人谭乔是成都公安局交管局宣传部的一名交警,非主持专业出身,不同于多数与交通违法者因对立产生各种争议与摩擦的警察,谭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亲近百姓的执法风格,拉近了主持人与违法者的距离,受到了观众的喜爱[9]。节目中,谭乔警官能突发奇想,根据违法者的行为改编一段歌词,或通过喜剧和“反讽”情境让违法者羞愧,意识到错误,做到寓教于乐,改变传统宣传说教与填鸭式灌输[10]的方式,给群众带来欢声笑语,被网友评价为“被警察耽误的演员”。主持人本身为栏目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融媒体时代到来,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也悄然变化,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不同于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和串场的功能,当下栏目都强调活力,寻求能力突破,只有实现身份转型并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提高栏目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收视率,实现积极转变。
2.2 大众化人物贴近真实
《谭谈交通》采用的是记录谭乔交警马路上抓违章的形式,与传统摄影棚栏目不同[12]。虽然镜头偶尔推拉摇移、构图不美观,但能体现出内容的真实性。人物都是真实的百姓,年龄从4岁小朋友到69岁老大爷,职业从农民工、老板、学生到货车驾驶员、退伍老兵等,应有尽有。观众在观看栏目过程中,能发现与自己年龄或职业相仿的人,且适合家庭环境共同收看,有利于增强家人的安全意识[13]。家人之间通过讨论,在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的看法碰撞,产生不同意义[14]。
2010年某期的标题为《我愿称之为“中国梦”:起于草根微末,奋斗十年,不止于有房有车、有家有业,还有更美好的未来》,通过访谈交通违法者吕老板卖二手家具,凝聚勤劳打工人的致富情境,谈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金融危机等,让国际背景下的小人物鲜活起来。2012年,吕老板在遵守交通规章运送家具后勤劳致富,与谭乔警官一同登上李咏主持的《向幸福出发》,勤劳致富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许多原生态“素人”通过栏目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与观众间搭起了无形的沟通桥梁[15]。
“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讲老百姓真实故事”,以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百姓文化自信[16]。《谭谈交通》从小人物出发,关注小人物故事。反观当下网络媒体栏目,难有真实情境,多刻意“扮丑”,排练式展演,观众难以感同身受[17]。从小人物入手的方式值得媒体学习。
2.3 地方栏目方言化传播
《谭谈交通》栏目的主持人谭乔以普通话出镜,但口语中依然夹杂四川话,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川普”。交通参与者以成都本地人为主,在栏目录制过程中,四川方言频频出现,如“洗脑壳”“耙耳朵”,且双方常因四川口音闹出谐音笑话,弹幕通过对符号的编码解码不断丰富语义内涵[18],能给未接触过四川话的网友留下深刻印象。
互联网时代,方言文化借助网络广泛传播,除了因小品被熟知的东北话以外,四川话作为一种方言,也迎来了传播的好时代。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式微,随着“最美家乡话”、寻找家乡“方言推广大使”等活动的出现,人们意识到了方言的重要性[19]。栏目面向全国观众,要结合本地方言,将本地民俗文化传递给更多受众。
2.4 普及法规正能量叙事
一档栏目能够被大多数受众接受,核心在于其价值观念。《谭谈交通》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为立场,宣传交通法规。主持人幽默风趣,不过度娱乐,注重节目的教育感化作用[20]。谭乔警官主动与违法者拉家常,了解交通违法深层原因,根据违法程度和行为态度,作出不同判罚,程度较轻的进行规劝,严重的则严格执法,甚至会将有特殊原因的驾驶者送往目的地,为家庭困难的群体献出爱心,体现了警民一家亲的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平台在给传统电视栏目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谭谈交通》作为一档已经停播的栏目尚有如此影响力,对网络栏目和传统电视栏目都有所启发。传统电视栏目想要在互联网传播,不仅需要适应平台文化,让作品与平台相互融合,真正做到媒体融合,获得受众的认可,还要深度厚植内容文化,创新栏目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适应新时代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殷文,张杰.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0-129.
[2] 王俊霞.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J].戏剧之家,2019(16):100,102.
[3] 殷文,毛子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情感能量与社会效用——以《朗读者》为例[J].今传媒,2018(09):13-15.
[4] 施雨洁,王钟迎.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讨[J].戏剧之家,2019(30):217-218,230.
[5] 黎婷.网络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探究[J].汉字文化,2020(19):5-6
[6] 孙艳婷.鬼畜视频在中国新媒体环境下的演变探讨[J].戏剧之家,2019(31):207-209.
[7] 杜雅洁,高文慧.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拜托了冰箱》为例[J].大众文艺,2019(11):143-144.
[8] 张李偲.浅谈国内慢综艺的生产——以《朋友请听好》为例[J].艺术科技,2020(20):42-43.
[9] 王淑一.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评鉴,2019(14):163-164.
[10] 闫雨濛.全民娱乐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困境与突围——以《一本好书》为例[J].艺术评鉴,2019(7):167-168.
[11] 张李偲.竞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喜剧美的呈现——以韩国综艺《Running Man》为例[J].东南传播,2020(4):127-128.
[12] 尤旖芸.浅析融媒体时代下国产访谈节目形态的变迁[J].汉字文化,2020(18):88-89,114.
[13] 张琨,项大军.从家庭语境下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朗读者》为例[J].戏剧之家,2019(15):77-78.
[14] 王玙.网络推理综艺《明星大侦探》持续爆红原因探究[J].艺术评鉴,2019(16):161-163.
[15] 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5):132-133.
[16] 韩潇潇.当前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发展研究[J].东南传播,2019(01):116-118.
[17] 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东南传播,2019(04):75-77.
[18] 张纯纯.网络社交方言的流行探微[J].汉字文化,2020(12):114-115.
[19] 尹佳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0(18):82-83.
[20] 丁月明.危机与转机:网络综艺节目叙事策略的优化——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222-223.
作者简介:李晨烨(199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