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对脑血管造影患者依从性及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

2021-05-04朱杰确山县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科河南确山4632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依从性

朱杰(确山县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科,河南 确山4632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虽然其方法创伤较小,但仍然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因此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手术进程和预后。行为转变理论是一种新型干预方法,能够通过讲座、宣讲等方式帮助患者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其个人水平习惯,缓解其负面情绪[1,2]。有研究报道[3,4]显示,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老年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干预,能够促进其行为改变,提高其自护能力。现阶段,该理论干预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甚少见报道,基于此,我院现将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患者中,观察其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00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0~75(62.33±5.47)岁;其中术前诊断为脑梗死12例、后循环缺血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动眼神经麻痹1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5例、高中以下33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0~75(62.57±5.31)岁;其中术前诊断为脑梗死13例、后循环缺血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动眼神经麻痹1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7例、高中以下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不低于50岁,不高于75岁;(2)符合脑血管造影术诊断标准[5];(3)患者资料明确、完整,且签署知情同意书;(4)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做问卷调查。排除标准:(1)有心脑血管和免疫系统疾病;(2)干预前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3)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前采用常规干预方法,如饮食干预、用药指导、脑血管造影相关知识普及、常规心理疏导等。

1.3.2 观察组 术前采用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干预小组,小组由主治医生1名、护士3名共同组成,小组成员负责向患者普及什么是脑血管造影术及具体方法、为什么要实行脑血管造影术、术后获益与可能存在的风险等。(2)前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对脑血管造影术及相关知识较为缺乏,根据患者不同认知、行为情况选择具体普及方式,如一对一讲解、发放宣传册、视频介绍等,并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使其对脑血管造影术有基本的认知。(3)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对脑血管造影术有了相关了解,但可能仍存在抗拒心理、缺乏行动,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了解影响患者积极性、依从性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办法。(4)准备阶段,该阶段患者已经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如遵循医嘱,积极配合脑血管造影术相关准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5)行动阶段,此阶段是实行预防措施的重要阶段,患者可以提前训练床上排尿、进食、翻身等,模拟术后环境,避免因手术而难适应床上进食等。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手术前、手术后当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越高。(2)采用自制依从性调查表调查患者脑血管造影依从性,分为依从性良好(积极配合手术)与依从性欠佳(积极性不高,有一定抗拒情绪甚至无法如期举行手术)。(3)术后通过自拟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包括干预时效、干预质量等,总分100分,>90分、>60分、≤60分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血管造影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手术后当天负面情绪比较 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当天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当天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当天SAS、SDS评分比较(±s,分)

n对照组观察组48 52 tP SAS评分手术前56.58±5.46 51.55±5.59 4.545 0.000手术后当天45.97±4.31 41.89±4.22 4.781 0.000 SDS评分手术前57.69±5.21 54.36±5.33 3.155 0.002手术后当天42.54±4.19 38.58±4.12 4.762 0.000

2.3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干预满意度为77.08%,观察组干预满意度为92.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指导干预是近年来一种新型干预方法,主要依据患者当前所处的行为状态,剖析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干预方法,并且通过讲座、宣讲等方法,让患者了解其相关疾病、手术等知识,在帮助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逐步改变自身不良行为、建立良好个人习惯、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7,8]。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接纳行为转变理论能够提高脑血管患者依从性,这是由于本研究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能够通过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五个不同阶段让患者逐步了解其相关知识,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准备,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模拟其术后环境,让患者慢慢了解和适应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相关环境,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适应力。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当天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干预能够降低患者负面情绪,这是由于在干预前患者对脑血管造影相关了解较少,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还会危害患者预后和手术进程,而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指导后,患者对脑血管造影有了一定了解,且对其手术方法及术后情况也有一定认知,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就会随之降低。这与金惠仙[9]和王玉霞等[10]部分观点一致,其也分别证实了行为转变理论能够提高脑血管造影患者及护生查对依从性,改善心理状态。此外,观察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对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干预可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患者对此干预模式更加认同。

综上所述,接纳与行为转变理论能够提升脑血管造影患者依从性,且在缓解其负面情绪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造影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