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及融合路径研究
2021-05-01吴小琴
吴小琴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特色产物,以乡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人居环境、自然环境为基础,独具地域特色。我国地大物博,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也极具潜力。文章分析了地域文化资源的形成因素,探讨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以及两者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 作用 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16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城市中的各类问题也相继出现,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城市居民对喧嚣的城市环境失去新鲜感,他们开始热衷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在周末、节假日会选择去到乡村中,乡村旅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乡村以其新鲜的空气、美好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民俗,满足了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需求。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地域文化是乡村生活的缩影,不同地区地域文化各具差异,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更是逐步凸显,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地域文化走出去,能够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乡村旅游形象,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一、地域文化资源的形成因素
“地域”中的“地”是土地,“域”就是对于土地的界定。地域文化资源集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于一体,将自然、人文、社会要素融合起来,地域不仅是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载体,每个区域,都有着独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几个特征:一是物质与非物质表征性。地域文化资源代表着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涵盖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遗迹、宗教礼制、精神价值以及风土民情,是一种杂糅的文化内容;二是互动性。地域文化属约定俗成的范畴,在历史的演进下,地域文化资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含义也变得更加宽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三是时间动态性。在历史的进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其内涵上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连续性,特定时间段内,也呈现出了稳定性的特点;四是空间差异性。地域文化属于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共同作用,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各具差异,文化空间也具有显著不同,这让地域文化资源表现出了明显的独特性。地域文化资源的形成,离不开几个要素的支持。
首先,地理环境。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差异巨大,南北环境差异带来了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地自然环境、人文情况不同,居民的风貌并不同,如陕北的窑洞、福建客家的土楼、山西平遥古城等等,都极具当地特色。人们以独特的智慧才能和生活方式,共同缔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其次,民俗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当地独有特色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不同的民俗风情文化。在我国,形成了包括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等在内的民族风情,不同地域文化品位也各具特色。
再次,历史遗留。地域文化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先辈祖训以及历史遗迹,都彰显着这个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历史风貌。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相应的社会使命,构建出具有时段性的历史文明。
二、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及融合路径
(一)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和转型,这是改变乡村旅游发展形态的有益方式。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大调整阶段,转型、优化成为战略调整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钟爱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要让乡村旅游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纵观全局,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发展,从盲目跟风转化为自我规划,建立口碑效应,走品牌战略之路。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给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文旅之间的交融成长。同时,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还能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民俗特征浓郁,要让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原始生态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乡村旅游价值,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地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發展的融合路径
1.创新融合模式。第一,将乡村旅游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传统村落属于农耕文化的精髓,200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本身就是地域文化资源的象征,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下,需要注重传统古村落保护,确定建设标准,制定乡村旅游规划,以点概面,对具有规模特色的传统古村落进行升级,保持其原有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化生活设备,突出乡村的风貌与田园特色,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风情项目,使之能够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和农事活动中。开设古村落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室内家具、传统服饰等,让游客能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第二,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构建出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下,需要基于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特色饮食、传统建筑等,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增加具有品位的元素,营造魅力小镇,构建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2.提升文化内涵。地域文化资源与乡村的生产生活、农耕文明具有深刻联系,是吸引游客的靓丽风景线。民族民俗文化属于民俗惯例,多元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下,要了解、认同、保护民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邀请更多的游客共同参与当地节庆活动和传统民俗活动。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主题杂乱、缺乏创意、千篇一律的问题,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层,致使乡村旅游产业收入来源单一,让乡村旅游无法展示出其应有的内涵。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不仅需要资金、规则和人才的支持,还需要从商品开发、作品构思等方面着手,打造知名品牌,构建具有特色的乡村文旅产业。在这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产业合作,将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养殖产业、生态产业、信息产业、科技产业等深度结合,对各个产业发展潜力做出科学评估,找出问题,实现合作与共赢,用多元化的思维来指引乡村旅游发展,不局限在固定框架,推出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要求。
3.扩大融合范围。在饮食方面,饮食是乡村旅游颇具影响力的吸引点,饮食文化本身就与地域文化资源息息相关,对此要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将当地特色、丰富的饮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举办美食节、采摘节等,让游客了解当地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对现有的美食产品进行创新,选择绿色、健康、无污染食材,为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名人轶事,让游客在饱尝美食的同时,体会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住宿方面,大力发展特色民宿,改造旧民居,对原有民居格局进行修缮、改造,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来开发特色民宿,在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让游客住得舒心。在游玩方面,统一规划旅游线路,按照当地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来规划游玩范围,在关键节点,为游客设置具有特色的驿站,提供娱乐、休息等服务,整合山水、田园、地域文化资源,辅以特色民俗文化,以核心景区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购物方面,营造具有特色的购物环境氛围,引进专业人才,发展当地具有民俗传统的土特产、工艺品等,让涉及地域文化资源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成为带着走的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游客的感官体验。
4.推动区域合作。要让地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融合,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弘扬、保护当地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打破传统的行政界限,基于全域旅游规划,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互补性开发,支持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投资合作、设施共建,打造布局合理、开放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体系,做到共同发展、协同配合。同时,依托当地的文化优势,利用旅游合作构建旅游服务核心区,实现地理环境、语言特色、人文民俗、历史渊源上的融合,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携手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旅游中,吃、住是其核心内容,只有让游客吃好、住好、玩好,才能促進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必备的资金,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信、水电建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大、有”上,要提升其质量等级,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建立一批具有文化品位、较高档次的民居客栈、休闲农庄等。提升游客的可进入性,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厕所革命,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旅游者、乡村旅游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语
乡村旅游属于旅游业的重点组成,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环境上,具有重要作用。将地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能够借助地域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探索出新的途径和方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提质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金锋,赵秀文.地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彰显路径研究——以天水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2] 徐倩.关于民宿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2)
[3] 杜浩源.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4)
[4] 秦小迪,刘丽丽.地域文化元素在乡村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0(03)
[5] 马建云.“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力点[J].人民论坛,2019(16)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