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新疆采访:没看到“强迫劳动”
2021-04-30赵觉珵张丹李洁祎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张丹 李洁祎
中国新疆是全球最重要的多晶硅生产基地之一,包括新疆大全、保利协鑫、东方希望和新特能源在内的四家主要企业2020年生产多晶硅约24.3万吨,占全球市场的36%。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新疆生产的多晶硅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如棉花、番茄一样,多晶硅正成为西方狙击新疆的目标,一些政客和媒体在从未走进过任何一家新疆多晶硅工厂的情况下,就给新疆光伏产业扣上“强迫劳动”的帽子。上周《环球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新疆大全在石河子的工厂,不仅没看到“强迫”,甚至也没有什么“劳动”,因为这是一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高度自动化与数字化的现代工厂。
作为一家化工工厂,新疆大全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我们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工厂中的大多数操作和调整都是由电脑完成,人起到的只是监控和辅助作用。”新疆大全副总经理王西玉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道。正因为大部分操作都可以通过电脑完成,《环球时报》记者在各个生产环节并没有见到大量员工。在产出多晶硅的关键环节还原车间,负责人莫可璋告诉记者,每小时对车间内的还原炉进行一次巡检是他们的常规工作。新疆大全约有140多座还原炉,硅芯在其中经过约130小时的高温加热与化学反应,将“生长”成硅棒,粉碎并包装后就是多晶硅产品了。
王西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粉碎与包装曾经是工厂中最费人力的环节,但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引入,该步骤所需的人力与公司2011年成立初期相比下降80%,机器臂可以实现自动粉碎、装袋、装箱,甚至可以将装满产品的箱子自动运送到仓库的指定货架上。而这全程只需要一两个员工监控即可。“只要到工厂看过就知道,我们只需要很少的工人。所谓‘强迫劳动完全是无稽之谈”,新疆大全总经理助理杨呈杰指着背后的机器设备打趣称,“如果非要说我们强迫了谁,可能是强迫了这些机器。”
在《环球时报》记者对新疆大全员工的采访中,他们对于外国媒体和政客的抹黑均感到荒谬。新疆大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徐小园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全公司1934名员工都是自愿在大全工作,也可以自由离职,但由于大全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在当地属于不错的水平,每年员工离职率不足3%。
目前,新疆大全共有18名少数民族员工。与外媒笔下“强迫劳动”的故事内容不同,新疆大全并没有维吾尔族员工。该公司机修部门的负责人于峥海是回族,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真不知道他们咋造出‘强迫劳动这样的词,我们在大全工作是为了赚钱生活,有时加班也是职责所在,和压迫、强迫什么的没有关系。”于峥海还补充说,公司也一直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习俗,虽然大多数时候他并没有感觉自己和其他员工有什么不同。
在石河子,《环球时报》记者还实地探访了棉花播种情况,这种纺织品原料也频繁被外国媒体攻击为“强迫劳动”的产物,并试图在其报道中描绘出大量农民被迫在棉田中播种、采摘的场景。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双泉集一片正在播种的棉田中,最忙碌的是两台负责作业的拖拉机。
“这台拖拉机上装有北斗导航系统,只有在出现问题或者需要掉头时,我才需要操作”,负责驾驶拖拉机的刘恒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他坐在驾驶位,但在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来回作业的过程中,方向盘会自行转动调整,很少需要人为干预。
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播种机现在已可以一次性完成铺膜、铺滴灌带、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并且播行端直、耕作精准,一天可以完成150亩地的播种。双泉集一连党支部书记贾学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疆的棉花种植从播种、喷药到收割,已经几乎都实现了机械化。“到了秋天,一台采棉机采摘一亩地的棉花成本约为120元,换成人工采摘需要花近800元,人力成本的提升正在推动整个新疆棉花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新疆的现实状况已经证明,部分美国政客和美国媒体提出的所谓“强迫劳动”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无论是打击棉花产业还是光伏产业,其实都是在破坏整个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垚日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强迫劳动”更像是西方打压新疆任何产业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