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鲤鱼急性烂鳃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2021-04-30杨雪冰尚胜男陈颖李旭东王飞

中国水产 2021年4期
关键词:单胞菌苗种病原

文/杨雪冰 尚胜男 陈颖 李旭东 王飞

本文针对近些年来给鲤鱼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的“鲤鱼急性烂鳃病”展开调查研究,确定其原发病原为鲤浮肿病毒、锦鲤疱疹病毒,继发病原有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孢子虫等。通过研究,作者针对鲤鱼烂鳃病制定了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防控方案,推动形成综合疫病防控体系,保障了河南省鲤鱼养殖健康发展,为其它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也提供了参考。

一、前言

黄河鲤作为河南省水产养殖主要品种,养殖区集中于洛阳、焦作、新乡、郑州、开封、商丘等沿黄地区,养殖总产量居全国前三,单产居全国首位,在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当地经济,保障城乡人民“菜篮子”供给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鲤鱼养殖过程中,因经济效益驱使,盲目追求单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各种病害频发,成为鲤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瓶颈。从本世纪初开始,每年的5月~6月和9月~10月成为鲤鱼急性烂鳃病暴发期,发病鱼塘鲤鱼大批量急性死亡,且会迅速蔓延至周边其它鱼塘。鲤鱼烂鳃病的连年暴发,给鲤鱼养殖业和整个产业链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了确定鲤鱼急性烂鳃病的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疫病防控措施,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成立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检测与鉴定、药敏试验等相关基础性工作,明确了病因,制定了鲤鱼急性烂鳃病防控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对鲤鱼急性烂鳃病综合防控示范推广具有指导意义,对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涉及池塘状况、苗种及养殖模式等,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沿黄河河南段从上到下,选择三门峡市灵宝市、洛阳市吉利区、洛阳市孟津县、焦作市孟州市、焦作市武陟县、郑州市荥阳市、郑州中牟县、新乡市原阳县、新乡市延津县、开封市祥符区、开封市金明区、商丘市梁园区和商丘市民权县等13个县(市、区)的76个池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鲤鱼烂鳃病、寄生虫病与池塘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进排水方式与发病表现的关系为:与外界水交换越多,越易发生急性烂鳃病;与外界水交换越少,越易发生寄生虫病。不同水源与发病的关系为:在调查的四种水源中,沟渠水发病率100%,河水发病率66.7%,地下水和河水发病率40%,地下水发病率34%,所以,应对以沟渠水作为水源的池塘重点防控。

鲤鱼烂鳃病与池塘淤泥深浅的关系为:淤泥越深,清淤间隔越长,越易发生急性烂鳃病。寄生虫的发病规律为:通常情况下底泥越深,发病率越高。

2.鲤鱼烂鳃病、寄生虫病与苗种来源和放养密度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苗种来源与鲤鱼烂鳃病发病概率关系为:天津苗种>武汉苗种>自繁苗种>河南省内苗种>无锡苗种。而寄生虫发病概率为:自繁苗种>河南省内苗种>天津苗种。

鲤鱼烂鳃病和寄生虫的发病概率与放养密度成正比,放养密度越大,发生烂鳃病和寄生虫病的几率越大。

(三)养殖水环境测定与分析

1.养殖水环境水化学指标

对发病池塘和正常池塘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COD、碱度等指标进行常规测定。结果显示,pH偏高、碱度偏低是诱发疾病的原因;正常池塘和发病池塘的COD值无差别,在一定范围内,COD、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和疾病的发生关系不大。

2.养殖水环境浮游植物测定

按内陆水域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发病池塘的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生鲤鱼急性烂鳃病池塘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为绿藻门球囊藻、栅列藻,裸藻门拟裸藻和硅藻门变异直链藻。

3.养殖水环境菌落测定

测定发病池塘和健康池塘的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弧菌的菌落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池塘大肠杆菌、乳酸菌、弧菌的菌落数量均偏高,菌落总数平均值为17.1×106cfu/L;正常池塘菌落总数平均值为8.5×106cfu/L,弧菌数量很大,其他菌落数量居中。当池塘菌落总数达到15×106cfu/L时或者大肠杆菌数达到9×106cfu/L时,应重点积极防控疫病。

三、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一)病毒的检测

1.材料和方法

取发病鱼类的鳃、肾、肝、脾、脑等组织混匀后研磨制成样品,加含10%血清的199细胞培养基,-80℃保存待测。提取待测样品的核酸,进行CEV nested PCR、CEV Real-time PCR,以及KHV nested PCR实验。对nested 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和测序。之后,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及遗传进化分析。

2.结果

在患病鲤鱼体内检出KHV病毒核酸序列,同时,对28份CEV阳性样品进行测序,以CEV P4a 433 bp基因为基础,对其中扩增出P4a基因的25株进行CEV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3株CEV属于GIIa基因型,2株属于GIIb基因型。基因型和宿主种类的关系为:GIIa基因型CEV株感染锦鲤和食用鲤,而GIIb基因型CEV株仅感染食用鲤。通过CEV阳性样品基因序列分析,有助于对诊断结果进行最终确认以及区分病原基因型。

(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

本实验从项目所在地池塘内的发病鲤鱼和健康鲤鱼体内分离获得多株病原菌,通过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分离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1.样品及药物

2016年~2018年,在鱼病高发季节(4月~10月),对项目所在养殖区域的鲤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试验所采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有: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甲噁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嘧啶、盐酸多西环素等共8种。

2.实验结果

2016年~2018年,在项目所在地的池塘共分离出致病菌52株,主要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其中维氏气单胞菌4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豚鼠气单胞菌2株。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嘧啶三年内一直处于较高的耐药水平,磺胺甲噁唑在2016年和2017年处于较高的耐药水平,在2018年耐药水平降低。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耐药水平均有走高的趋势。

3.分析与讨论

(1)病原菌对患病鱼类的影响

本实验从项目地的患病鱼体内共分离出维氏气单胞菌4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豚鼠气单胞菌2株,这些细菌是水产养殖中主要的潜在致病菌,对项目地区水产养殖构成巨大的威胁。同时,也说明了维氏气单孢菌和其它运动性气单胞菌是项目所在地鱼类患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2)药敏试验结果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通过项目所在地鱼塘分离出的52株水产养殖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把每次药敏实验结果反馈给养殖户,指导他们科学、精准用药,避免了药物滥用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风险隐患。根据连续的定点监测,不仅掌握了项目所在地病原菌的种类,而且掌握了细菌对国家标准渔药的耐药性变化规律,为鲤鱼急性烂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寄生虫检测

1.材料与方法

项目所在地之一荥阳市是鲤鱼养殖相对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分别对当地发生鲤鱼急性烂鳃病的病鱼进行了体表寄生虫检查、鳃寄生虫检查以及肠道寄生虫检查,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了现场检测。

2.结果

鲤鱼急性烂鳃病一般在6月和9月为发病高峰期,此时水温在20℃~30℃,也正是孢子虫病流行的季节。4月、8月,对监测鱼塘进行镜检,没有发现大量的孢子虫。在6月和9月,监测鱼塘鲤鱼的鳃中充满大量的孢子虫,此时,鱼类开始发生急性烂鳃病。

3.分析与讨论

孢子虫病是由孢子虫寄生在鱼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孢子虫形态简单、分布广,一旦发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根据大量的现场监测结果可以认为,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投入大量饲料和渔药,使藻类大量死亡,溶解氧下降,致使水质环境恶化,特别是6月和9月水温达到20℃~30℃,此时鱼类一旦感染病毒病或细菌病,鱼体抵抗能力下降,如果鱼鳃上再寄生了大量的孢子虫,则会使鱼类呼吸衰竭而致死。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主要病原

病毒性病原:原发性病原为鲤浮肿病毒和锦鲤疱疹病毒。

细菌性病原:继发性病原主要有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

寄生虫病原:临床检测发现,1/3发病鲤鱼检测到大量孢子虫。

2.发病机理

急性烂鳃病主要病原是鲤浮肿病毒和锦鲤疱疹病毒,鱼体感染病毒后,遇到适宜生存的水温(23℃~28℃)时,病毒急速扩增,对鲤鱼的组织器官和免疫系统造成极大破坏,此时,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性病原趁机入侵、繁殖生长,引发疾病和死鱼,温度持续时间越长,疾病暴发的可能性越大。该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4d,鱼发病并出现症状24h~48h后开始死亡,2d~4d内死亡率可迅速达到80%~100%。疾病暴发后,幸存的鱼成为疾病的传播者,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鱼。水温高于28℃和低于23℃一段时间后,被感染鱼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和组织器官得以修复,抗病力增强。因此,水温高于30℃和低于18℃时,一般不会引起该病大面积暴发。

(二)讨论

1.池塘设施和管理措施

不同进排水方式导致鲤鱼急性烂鳃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概率表明,应针对不同池塘采取科学合理的换水方式。重点控制使用沟渠水作为水源的池塘,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烂鳃病的发病概率。池塘底泥不宜过深,要做到定期清塘,以降低疫病的发病概率。

2.水体理化因子

水温、pH值和总碱度等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会强化鱼的应激反应,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同时,还可能为病原生物的侵入和扩增提供条件,从而引发疫情。因此,在池塘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水体理化因子相对稳定。

3.营养

目前,市场销售的大部分饲料蛋白含量在35%以上,对鲤鱼而言,其营养水平已经很高,因此,鱼体生长迅速,骨骼及肌肉形成很快。但由于生物体具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其它微量物质,特别是一些活性成分缺乏可造成鱼体部分脏器的功能细胞以及免疫系统不能全部同步生成。如果某些功能组织,特别是具有免疫作用的功能组织生成略滞后,会造成免疫力短期欠缺,此时再遭遇应激因子刺激极易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

4.生物因子

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生物量对鲤鱼急性烂鳃病没有明显影响,但菌落组成和数量与发病关系密切。对菌落总数、乳酸菌、弧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测定,池塘菌落总数达到15×106cfu/L时或者大肠杆菌数达到9×106cfu/L时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防控疫病。

5.病因分析

综上分析,鲤鱼急性烂鳃病的病因是多种的、复合的、叠加的,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种质退化因素的影响。由于鲤鱼繁殖方法简单,养殖户大多从自家鱼池挑选大个体的二龄鱼做亲鱼进行繁殖,经过逐代繁殖,苗种质量相对较差,造成鲤鱼生长性状、抗病能力逐年下降。一旦养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群体性发病,严重者出现暴发性死亡。

其次,高营养饲料因素的影响。由于鲤鱼生长速度过快,内脏消化器官、免疫器官生长不同步或滞后,代谢负担过重,造成免疫力降低,一旦养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也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导致死亡。

第三,水质情况的影响。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残饵、粪便及代谢产物沉积池底,导致池塘底质老化,加之长期不清淤,造成氨氮、亚硝酸盐超标,pH值、总碱度失衡,总菌落、有害菌数目大增等。当遇到天气炎热突降暴雨,水体发生强烈对流,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鱼类发病进而出现暴发性死亡。

此外,破坏鱼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病毒为鲤浮肿病毒,引起烂鳃的主要病原菌是维氏气单胞菌。另外,引起暴发性疾病的条件致病菌还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鲤鱼急性烂鳃病不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应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需要全面综合预防和治疗。

(三)综合防控措施

1.坚持六个原则

①选择优质饲料;②选用良种场生产的鱼种或鱼苗;③使用正规生产厂家的渔药;④合理的鲢鳙鱼比例(3:1);⑤彻底清塘;⑥合理的放养密度,每亩主养鱼不超过2000尾。

2.遵循五个要求

①水位保持在1 m以上;②5月~10月,每月排除池塘底部四分之一的水;③每天补水不超过5%;④鱼种规格在150g之前,投饲率3%~4%,以后逐渐降为2%~3%;⑤水体前期补磷后期补碳。

3.落实三个保障

①从购苗开始,对苗种进行隔离检疫,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疫病监测;②对养殖水源进行严格管理,养殖尾水进行无害化处理;③帮助养殖户建立养殖生产记录,并定期与渔民进行鲤鱼健康养殖技术交流互动。

猜你喜欢

单胞菌苗种病原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小龙虾苗种投放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感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免疫球蛋白IgY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炎大鼠模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