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
——以“水中的藻类植物”为例
2021-04-3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江苏南通 226311)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彰显“学习”本质,突出“项目”特质,其核心特征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聚焦问题,以项目活动为驱动,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沟通协作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下面以“水中的藻类植物”为例,解析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水中的藻类植物”是苏科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既是继上一节对水中的生物进行再研究,又是下一章“地面上的植物”对植物种类研究的开头。本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藻类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以PBL为教学模式,以“绿水”为主线,精心设计规划项目活动,以项目活动为驱动,在“实践—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关注知识获取方式的多元性;关注学生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发展;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学科魅力,感悟科学本质,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
2 教学目标
①通过多个观察活动,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②通过信息搜集、资料分析、头脑风暴等活动,关注生物圈中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重要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
③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意识。
3 课前准备
3.1 项目设计与规划
在课前,依据项目主题,围绕“绿水”主线,提炼核心问题,设计相关项目活动,通过项目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图1)。
图1 水中的藻类植物项目设计与规划
3.2 项目活动的微视频制作
课前展开有关项目活动,学生分组制作“大美南通”风景视频、“神奇的水滴世界”实验观察视频、“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讲解视频、“探究藻类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操作视频,课上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
4 教学过程
4.1 建构真实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美南通”视频,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南通的山水之美呢?(预设学生回答:山清水秀、绿水青山……)接着,师生共同学习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绿水”,水为什么是绿的?是因为水中可能有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绿水青山”理念,实现激趣导入,树立绿色理念。
4.2 多用观察活动,概述藻类植物的特征
4.2.1 活动1:观察单细胞藻类
教师提出问题:“绿水”中的“绿”,可以指藻类植物。那么,藻类植物是怎样的一类植物呢?接着,播放兴趣小组的成果展示视频“神奇的水滴世界”。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活动单上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下绿色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植物主要是单细胞藻类。
4.2.2 活动2:观察多细胞藻类
教师提出问题:藻类植物是不是仅仅就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藻类呢?各学习小组观察水绵。教师提示。小组分工合作,按活动单上的步骤开展活动:
(1)“看”,可用镊子夹起少许水绵,认真观察水绵的外部形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摸”,直接用手抓起水绵,摸一摸,手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检”,先制作水绵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再转到高倍镜下观察:水绵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_____细胞连接而成。能否观察到水绵的根茎叶?____(能或不能)。所以,水绵____(有或无)根茎叶的分化,结构_____(简单或复杂);但有呈____状的叶绿体,能进行_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
(4)“画”,请尝试画出显微镜下的水绵一个细胞的结构图。
(5)“标注”,请尝试在上图中标出细胞各结构名称。
(6)“归纳”:尝试归纳、概括水绵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配任务,分工明确,相互讨论,共同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观察各组活动进展,通过希沃授课助手进行视频投影,邀请学生展示、介绍、分享活动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教师展示水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并与植物细胞进行横向比较,归纳、概括水绵细胞的结构,强调水绵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材料。
4.2.3 活动3:观察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
教师播放“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视频,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个观察活动,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显微镜操作能力、画图能力,强化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归纳与概括能力和敢于分享、乐于交流能力。
4.3 巧用头脑风暴等活动,阐述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绿水”中“绿”,有哪些好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性思维,在活动单上填写关键词,组织语言,进行阐述;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教师再适当拓展延伸,展示藻类植物发展的前景:藻类生质燃料、藻类盖房子等。
设计意图:头脑风暴等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强思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拓展延伸,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愿望与动力。
4.4 精用探究性实验,关注生物圈中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藻类植物有那么多的好处,是不是越多越好,水越绿越好呢?请举例说明。并展示4个不同的生态瓶,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中动物的生活情况。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①能否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回答?②实验方案如何设计?③CO2如何鉴定?④预测实验现象是什么?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阐述探究藻类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师生共同分析、选取合适的CO2鉴定方法,推测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然后,教师播放“探究藻类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操作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随后,取出提前经8 h处理过的实验组别,邀请4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分别将4个烧杯中的适量液体倒入相应的试管中,滴加1或2滴BTB溶液,震荡摇匀,展示实验现象。并以表格(表1)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表1 探究藻类植物的呼吸作用
随后,教师展示蠡湖的生态变化、水华与赤潮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的资料,提出问题: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很绿的河水?②在自然界中,因藻类过多,引起的水体变色,称其为什么?③水华与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水华与赤潮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治理?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各学习小组认真阅读相关内容,找出关键词,组织语言,尝试概述水华与赤潮的根本原因,了解水华、赤潮的危害及治理方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从青少年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方法,形成共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绿色、环保理念。
设计意图:教师以探究性实验活动为中心,以资料分析为辅,提升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悟学科思想,感悟科学本质;提升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
4.5 妙用概念图,实现本节课的回顾总结
学生小组合作、建构藻类植物概念图,在活动单上完成重点内容的回顾。教师再邀请学生在黑板上,以板贴的方式展示概念图,并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回顾与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围绕“绿水”主线,精心设计规划项目活动。教师以多元化的项目活动为驱动,在“学习—实践”中,彰显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究,敢于展示,勇于交流,乐于分享。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内化、迁移,提升了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能力,感悟到科学本质,促使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