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题组”复习中体验深度学习
2021-04-29王好勤李艳明
王好勤 李艳明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说:“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发现。”指的是学习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数学的复习教学中,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已由原来直观形象逐步向抽象转化,而小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空间想象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题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题组”复习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复习目标,精选一批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编成“题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感知“题组”蕴含的知识、方法和内在规律,在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而要提高“题组”复习的实效性,需要教师紧扣复习重难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学生差异,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力求问题呈现得有坡度和层次。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思考,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体验到与知识共鸣的美妙,思维能力得以拓展和提升。
一、把准教材,思学生所需
在“题组”复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激发学生主动体验、探索的热情,充分发掘学习潜力。这种从疑惑不解到积极研究,直至豁然开朗的过程体验,能够帮助學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例如,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示“题组”:
1.计算3248+285=
2148-379=
2.计算148.38+46.9=
472.5-23.79=
学生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引出对为什么整数加减法列竖式要求数位对齐、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求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为什么通分时通常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等问题的思考。这样教师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再例如,在复习“分数的再认识”这一单元时,出示“题组”:
1.在给“希望工程”捐款时,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的,小丽也捐了自己零花钱的,他们捐得一样多吗?
2.在给“希望工程”捐款时,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的,小丽捐了自己零花钱的,他们俩谁捐得多?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拓展了思维空间,解决了复习难点。教学中,教师要想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复习效果,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就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关键要精心设计复习“题组”,要融知识、方法、技巧于其中。
二、了解学情,思学生所想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练习复习“题组”时,思想上处于一知半解状态,表面上好像学会了,事实上根本不清楚要通过“题组”重点学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旁边恰当引导与适时点拨。
例如,在复习三年级下册“面积”一单元时,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混淆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现象。因此我在设计“题组”时,把几个求周长和面积的题目放一起,针对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引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类错误呢?有学生提议说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方面区分,接着学生又对怎么区分、怎样计算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一句很精炼的话:“周长外面一条线,面积里面一大片。”学生在探究中加深了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后续计算中减少了失误。
其实课堂上真正能让学生触动心灵、领悟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不是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而是这些“题组”引领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以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和情感体验。
三、观察学生,思学生所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设计再完美,课堂上讲得再天花乱坠,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呈现是抽象静态的,学生觉得很枯燥,注意力难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变静态为动态,根据“题组”有针对性地改变问题方式,减少学生负面情绪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复习四年级“密铺”时,我设计的“题组”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出发,拿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瓷砖,问学生:“铺地时,人们通常会选用什么形状?”学生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回答选正方形、正六边形,有的认为等边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学生积极尝试用画图验证猜想,体验学习的乐趣。
再例如,复习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一单元时,学生背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情绪有些低落。我邀请班里的一对双胞胎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向同学们,问:“他们两个看起来是一样的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说:“不完全一样。”我又问:“怎样才是一样的?”有的说镜子里的自己……我顺势引出“题组”,把学生注意力引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上。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当我们把经过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题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能顺利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在课堂上演奏出回味悠长的动人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