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深圳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2021-04-29
作品赏析
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创作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塑造了一头身体前倾、肌肉紧绷、正在猛烈拉动身后树根的公牛形象。作品高2米长5.6米,重达4吨。作品中,牛双目圆睁,头部用力向前几近地面,四条腿紧张地蹬踏,向前弯曲的右前腿和另外三条后蹬的腿形成对立统一,顺势扭曲的牛尾巴也为这座雕塑增添了动感与张力。整座雕塑作品手法写实,造型准确生动。局部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强肌肉棱角和块面结构,使得整体形象简洁有力。同时,作品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用牛这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农耕文化元素,来表现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而牛身后的树根,就犹如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如不彻底铲除,就会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这座雕塑一落成便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于1984年荣获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质奖章,并被列入《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榜单。多少年过去了,《开荒牛》已经成为一种特区精神,成为深圳的象征和图腾。
创作故事
潘鹤1925年11月生于广东南海,是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深圳特区成立之前,负责筹办经济特区的吴南生同志邀请潘鹤去深圳香密湖看看是否可以创作一座雕塑,希望能够表达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在汽车经过大鹏湾时,随行人员说,不如在这里建一座大鹏展翅的雕塑。提议虽好,但并未动工。当时形势的发展异常迅速,不到两年即1980年,中央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湘找到潘鹤谈大鹏的创作,这次是要安置在深圳市委大院里。潘鹤想:大鹏是要飞的,放在香密湖或者山顶上都可以,但放在市委大院里万万不可,理由是:深圳正在建设特区,楼房大部分是两三层高,但过了若干年后,一定会高楼林立,那时,大鹏就会“困在笼里”飞不起来。于是,便停了下來。过后,又有人建议搞两座狮子放在市委大院门口。潘鹤认为,特区不适宜摆狮子,给人民群众一种封建社会衙门的感觉。还有人提出要做一个莲花的造型,以示“出淤泥而不染”,潘鹤也认为不合适。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办?两年后,梁湘又约来潘鹤,两人在闲聊中,发现他们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刚参加革命的时候都立志“俯首甘当孺子牛”。潘鹤说,现在,国家形势好转,但经过“文革”的破坏,大地一片荒芜,需要开荒建设,看来,这代人注定要“当牛当马”,为下一代开拓明天,不如做“开荒牛”。梁湘听后非常有共鸣,不让潘鹤回广州,安排他住下。晚霞时光,潘鹤倘佯在如同小乡镇的百废待兴的深圳马路上,看到到处是拖拉机、推土机,灰尘滚滚,视觉的冲击给艺术家带来了瞬间的灵感。潘鹤马上动手做设计方案,题目就定为《开荒牛》。
翌日早上,该方案在深圳市委领导班子里议论开了,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反对的意见主要是:为什么要做低头的“牛”而不做飞起来的“鹏”?他们要取“飞”的意思,广东人讲吉利。在这个问题上,梁湘力挺潘鹤。还有,当《开荒牛》的制作预算出来后,深圳市财政局一名女领导感到很惊讶,她说,买头耕牛都不用那么多钱,假牛还要那么多钱,要审计再说。为此,《开荒牛》的制作费是潘鹤垫支的。那位女领导还以为自己很负责任,当梁湘知道后,批评她没有文化,思想落后,把她调离了原岗位。
于是,《开荒牛》诞生了。潘鹤选择用黄牛来表现《开荒牛》的主体形象,同时在某些方面吸纳了牦牛的造型。潘鹤解释说,马路上千千万万的拖拉机、推土机都是开荒牛;开荒牛后面的树根不是树根,是落后的意识,官僚意识、小农意识,盘根错节,如不拔了这些根,将来不会有发展。他还说,孙中山推翻了封建社会,砍掉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大树,共产党要把封建树根拔掉,不拔的话社会难以前进,不摒弃保守观念,思想无法解放。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说的是这一代人鞠躬尽瘁。
《开荒牛》开始被安置在深圳市委大院里,后来市委市政府分开后,安置在外面。有一次,邓颖超大姐来深圳市委开会,大家都在会议室里等候她。后来,发现她在《开荒牛》前留影。随后,她招呼大家也在《开荒牛》前合影,并很激动地对大家说:“《开荒牛》是特区精神,是共产党员的精神。”
历史背景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从设立之初的三万多人口,到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从1980年的2.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19年跃升至2.7万亿元,它以让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创造了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的前身是广东省惠阳地区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经国务院批复,宝安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深圳。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深圳人民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回首深圳发展的这四十年,有两句话大家印象非常深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早期,深圳搞经济建设采用的也是一种大锅饭的平均分配的方式,为了更快地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建设速度,蛇口工业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采用了一些奖励的措施,他们规定工人每天的工作定额,超过这个定额就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因为有奖励,工人们会提前来上班,下雨时间也仍然不停工。
深圳刚开发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建设深圳,靠的不仅仅是本地人的努力,而是举全国之力。为加快支援深圳的建设,国家调配了工程基建兵来开发,主要做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忍着恶臭清理多年没有清理过的河道的淤泥,有时候晕倒了,醒过来以后接着干。因为当时工具设备很少,他们甚至有时是两个人共用一把铁锹。随着深圳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劳动者纷纷涌入。
1983年,建设中的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记录,而当时美国的最快速度是四天一层,深圳速度自此响彻全国,深圳国贸大厦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地标。
当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加快建设的时候,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每当人们伫立在它的面前,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特区建设大军在挥洒汗水,激情开荒。“开荒牛”已经成为深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