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口上的化妆品表内外防腐剂将从对立走向融合

2021-04-29杜巧燕邹冰夏斯琴史国放曾万祥

中国化妆品 2021年3期
关键词:防腐剂防腐提取物

杜巧燕 邹冰 夏斯琴 史国放 曾万祥

大部分化妆品含水且营养丰富,需要防腐剂以避免微生物导致的腐败。传统防腐剂在某些舆论的错误引导下,越来越不受欢迎,而表外防腐剂则大行其道。可是有些表外防腐剂的安全性数据不足,效果也有欠缺。可行的发展方向是加强工厂卫生管理、改进配方和包装、复配表内外防腐剂,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温和、安全的诉求。

化妆品种类繁多,本文只讨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清洁、护理等产品,不包括无水配方(如某些卸妆油)、极端配方(极端pH、含高浓度酒精等杀菌成分)和无菌配方(原料、生产、包装全程无菌并且一次性使用,不会反复开启)等特殊产品,而是含有水、保湿剂(醇类、油脂、天然提取物等)、表面活性剂、流变调节剂、乳化剂和其他功能组分的产品,整体营养丰富,而且pH适直(4~10),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由于整个环节并非都处于无菌环境,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原料、设备、包材、人员等环节进入产品中,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对于化妆品中微生物的指标限值有明确规定,要求菌落总数≤1000 CFU/g(除眼部、口唇、儿童以外的普通化妆品),并非无菌。随后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由于反复开启和取用,空气和人体皮肤中的微生物会不可避免地侵入产品。—旦微生物进入了缺乏保护的产品,就会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迅速繁殖,进而造成产品变色、霉斑、变臭或散发酸味,甚至可能引起消费者皮肤过敏和感染。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在化妆品中加入的物质,就是防腐剂。合适的防腐劑可以有效地杀灭微生物,保护产品免受不可预知的污染,是化妆品的必需成分。

对于防腐剂的选择,全球不同地区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建议,明确了允许使用的防腐剂列表,比如欧盟EC1223/2009的Annex V、美国CIR (Cosmeticlngredient Review)、日本化妆品基准的附录3、东盟化妆品指令而我国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也明确规定了52种(原51种+月桂酰精氨酸乙酯HCD允许使用的防腐剂及其适用产品类型和限量。这个列表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定防腐剂”“表内防腐剂”“传统防腐剂”。01 传统防腐剂面临窘境

大部分传统防腐剂都经过了很多年的应用,对于其影响因素和配伍建议都比较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更多新的毒理和安全数据的报道,一些防腐剂成分的不良影响和风险逐渐受到重视,全球各地法规也及时调整了这些防腐剂的应用建议和使用限值,以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

例如CMIT/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从19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被广泛用于化妆品中,19世纪90年代欧盟综合各种毒理学数据和使用数据,将其在化妆品中的添加上限定为15ppm,而CTFA(Cosmetics, Toiletries and FragranceAssociation)建议留存型化妆品中上限为7.5ppm,按此标准执行了10多年,全球不同机构的数据再次汇总,发现CMIT/MIT的斑贴实验阳性率为2%~2.5%,接触致敏率有4.04%,对于敏感人群,致敏浓度小于2ppm,于是欧盟SCCS取消了其在留存型产品中的使用,只允许其在洗去型产品应用,上限依然为15ppm。2015年,欧盟SCCS重审MIT,基于多年的临床数据发现,原来的使用上限lOOppm不是绝对安全,因此参照CMIT/MIT的添加量,将MIT的限量降到了15ppm,并且只用于洗去型产品。至于尼泊金酯类防腐剂,由于Darbre在2001-2004年发表了多篇文章讨论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美国FDA和欧洲SCCS的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些文献,认为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存疑,结合现有的毒理数据和临床使用数据,驳回禁用申请,继续允许尼泊金酯用于化妆品(尼泊金甲酯、乙酯<0.4%,丙酯、丁酯<0.14%,混合酯<0.8%,不得用于3岁以下儿童的留存型尿布产品)。由此可见,化学品是否会产生副作用取决于浓度、接触时间和接触位置,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些人片面解读这些数据,完全抛开剂量、使用方法等前提,只关注其副作用和潜在危害。某些商家和公知有意地片面宣传,利用知识壁垒,对防腐剂的功能避而不谈、断章取义,误导消费者。于是“过敏”“致癌”与“防腐剂”一起充斥在普通大众视野内,使消费者闻“防腐”色变。此外,业内确实有些防腐剂供应商以次充好,而正是这些杂质导致了对皮肤的刺激,更没有办法区分是活性成分还是杂质导致了这个症状,只是归咎为防腐剂;同时,一些商家鼓吹引导,误导消费者不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更安全、无刺激、更高级。

这一错误的舆论导向倒逼化妆品生产企业寻找突破口,去迎合大众的需求。鉴于防腐功能必不可少,于是大家纷纷寻找“传统防腐剂列表”之外的、具有防腐功能,又不在“禁用组分”中的成分,也就是业内所说的“表外防腐剂”。02 表外防腐剂大行其道

化学类表外防腐剂

这是应用最广的表外防腐剂,主要包括多元醇(如戊二醇、己二醇、辛甘醇等)、有机酸(辛酰羟肟酸等)、酮(对羟基苯乙酮等)等。这些成分都是多功能助剂,除了有防腐增效效果,还有保湿、螯合、调理、溶解等功能,因此很难简单判断该成分的添加目的,需要配合各配方的全组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据Mintel对近10年新推出的化妆品产品成分列表的统计(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发现乙基己基甘油和辛甘醇的使用频次最高;己二醇、戊二醇次之;对羟基苯乙酮和辛酰羟肟酸的使用还较少,但攀升迅速。相较于国际上其他地区,中国对于这些成分的使用频次整体偏高,对新成分的接受速度明显更高,而对于辛甘醇的采用略低。随着这些表外防腐剂使用的增多,人们对这些成分的认识也在加深,逐渐发现了其一些不足之处:

防腐效果不足:

这些表外防腐剂自身的抑菌能力弱于传统防腐剂,单独使用经常达不到所要求的防腐效果,需要提高用量或者与其他成分复配使用。

安全性数据不足:

有些产品没有经过完整的毒理学研究就应用到了化妆品中,安全性存疑。有些产品,虽然安全数据完善,但实验有局限性,在临床数据下才能得出是否安全的结论。在近些年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使用者有皮肤发热、发痒、刺痛等使用症状。曾经有含辛酰羟肟酸的化妆品在进行非特备案时,虽然辛酰羟肟酸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中,但基于安全性考虑,该产品仍以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处理。

配伍相容性资料不足:

由于对某些成分的使用经验不足,没有官方的配方指导建议,无法提前避开不相容的成分,做到产品中才发现对配方的结构稳定有影响。这些应用数据需要进一步在产品开发中完善。

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在防腐的同时,仍可宣称“天然”,以此增加卖点,传递更高的品牌价值,受到很多化妆品企业的追捧。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植物提取物来源包括茶树、柠檬草、薄荷、葡萄柚籽、蒲公英、陈皮、黄芩、茴香等。也有不少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各种植物提取物,期望找到效果好的、可以商业化的成分。Aud rey Kerdudo等从50种植物中挑选了17种,分别制备提取物,通过测定各提取物对不同微生物的抑菌效果,从中选择一种效果最好的,再进一步分离纯化该提取物,通过检测各纯化产物的抑菌性能,确定活性组分,并评估其稳定性和长期生物活性,最终将该成分与其他防腐增效剂复配做成了有前景的防腐替代产品。

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植物提取物的防腐效果不佳,而且有特殊气味,不易分散在水中,配伍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植物来源过于复杂,很多植物提取物成分不明、机制不明,而且安全性数据不全,不被允许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不过在2021年,可以按照《化妆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操作。《化妆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对特殊化妆品和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和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施备案管理。”换句话说,对于规定范围内的其他新原料,提交足够的生产和安全数据进行备案后就可以使用了。

食品防腐剂

一些化妆品企业为了在营销上寻求亮点,宣传“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体现“安全性”,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食品行业,从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寻找可用的防腐剂。目前热点的成分主要有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溶菌酶、纳他霉素等。

防腐效果方面,食品行业对于防腐剂效力的要求较低。因为食品生产中有较多的热处理环节,有杀菌功能,产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概率更低;而且食品行业的生产卫生和管理水平普遍优于化妆品行业,环境引入微生物污染的概率也低;另外,食品包装打开后会尽快食用,不太有反复开启引入污染的风险。因此,在防腐效力上,单独的食品用防腐剂无法达到化妆品的要求。

安全性方面,由于食品和化妆品关注的摄入渠道不同,食品更重口服,而化妆品更重皮肤刺激感受。因此这些成分之前积累的安全性数据与化妆品的要求不完全匹配,需要做更多的测试以证明其安全性。

对于以上表外防腐剂,最初业内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确实做到高效、温和、无刺激,但随着应用的增多,认识也更加深入。从法定定义角度,表外与表内防腐剂只是一表之隔,但这个“表”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例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HC[曾经也是比较热门的表外防腐剂,同时能支持天然宣称,2020年12月国家药监局将其纳入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的防腐剂列表中。从宣称的合规角度,欧盟EU 655/2013《化妆品宣称判断通用标准》及《化妆品宣称通用判断标准指南》不允许宣称“不合防腐剂”“不合允许使用的防腐成分”等违反公平原则或描述不真实的词汇,而我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执行力度也在加强,相信市场规范程度会越来越高,一些“宣称乱象”会有所改善,可能“表外防腐剂”的营销优势会被削弱。从舆论角度,随着各渠道的正确科普,消费者对防腐剂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公正,重回理性。总之,表外防腐剂的市场营销优势会慢慢变弱,一些传统防腐剂也会从负面舆论中摆脱出来,业内技术人员要摒弃执念,不拘泥于表内还是表外防腐剂,研发出温和、安全的防腐体系保护产品。03 未来的发展方向

防腐是一个系统工程,Noureddine Halla等曾对现有的防腐策略做过系统的描述,包括良好的生产管理(GMP)、包装形式、配方特性(包括水活度、乳化形式、pH等)和防腐剂。

我们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未來可发展的方向。

1.从生产管理(GMP),降低污染风险

做好工厂生产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产品中初始的微生物污染量,降低防腐剂用量。建议按照IS0 22716:2007[Good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 forCosmetics]的指导,从人员、设备、原料、工艺、环境着手,改进生产管理。

2.改进产品包装,减轻防腐压力

包装的形式决定了消费者的取用习惯和使用过程中微生物侵染的程度。大的广口罐装产品在使用中,经历反复开启,长时间多次受到微生物侵扰,防腐的压力就会更大。如果选用泵装、小包装、安瓶等包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品使用中被污染,减轻防腐压力。

3,改进产品配方,降低防腐难度

化妆品中不同成分的微生物易感程度不同,有些利于防腐(如醇类、螯合剂等),而有些不利于防腐(如天然提取物、吸附剂等)。从乳化形式上看,油包水的比水包油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小。另外,水活度越低,越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整个配方的组成和特性来降低防腐难度。

4.复配防腐剂的增效使用

在很多情况下,以上因素都较难调整,只能通过改进防腐剂来保护产品。由于表内、外防腐剂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复配来取长补短。不同成分作用机理不同,经过科学的配伍,可以多层次、多靶点起作用,扩大抗菌谱,协同增效,避免耐药菌的形成,而且复配可以大大降低单一组分的使用剂量,保障安全。

复配策略包括传统表内成分之间复配、新型表外成分之间复配、融合表内外防腐剂。表内的复配(例如苯氧乙醇+尼泊金酯或苯甲酸钠等)比较成熟,配方师会依据产品的pH等特性,结合自身偏好去遴选。只选择表外成分进行复配,在某些产品中可行,但在大部分营养更丰富、包装形式易污染的产品中,防腐力度不够。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是融合表内外防腐剂,例如将传统温和防腐剂苯氧乙醇和其他表外防腐剂(如乙基己基甘油、对羟基苯乙酮、二元醇等)进行复配,实现效果的同时,保证低刺激。虽然有些配方是公知的,但由于不同原料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和控制水平不同,组分中的副产物、杂质含量不同,刺激性、安全性也就不同,使得最终产品的配伍性能也会有差异。如果一味地购买纯品,自行复配还是有风险的。

化妆品防腐剂是一个专业度非常高的行业类目,既要清楚法规的变化,有前瞻性地选择活性成分,又要理解各组分的作用机理,有强大的配方、药剂能力,也要实时关注市场原料信息,保证供应稳定,还要对工厂生产管理有足够的经验,既保证自身防腐剂产品的稳定,又能给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建议。希望防腐剂供应商和化妆品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研究、进步,使得整个化妆品行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防腐剂防腐提取物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不腐”神话
别把化妆品防腐剂妖魔化
食品防腐剂应用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防腐剂的应用
不同方法制备咖啡提取物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
松树根有助于强化牙齿
埋地油气管道外防腐层检测及修复技术
地肤子总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
问问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