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问题
2021-04-29耿晓哲
张 颖 耿晓哲 郭 冕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进一步撬动和激活社会资本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引入社会资金成为破解“双高”职业院校资金筹措瓶颈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双高”职业院校获得社会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 “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现状
为充分了解山东省“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情况,本文选取了山东省15所“双高”职业院校2019年度和2020年度质量年报中社会资金投入数据,主要从社会捐赠资金规模及其在总经费中所占比重、社会捐赠投入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山东省“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1 社会捐赠资金规模小,占比低,种类单一
根据各“双高”职业院校公布的质量年报数据来看,社会捐赠资金收入最高的是1 429.16万元,占总经费收入的6.5%。有1/3的“双高”职业院校社会捐赠资金从十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为0.05%~1.96%。而有的“双高”职业院校社会捐赠收入是0,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经费构成中,社会捐赠资金规模非常小,在总经费中的比重非常低,甚至有的“双高”职业院校没有获得此部分资金。另外,捐赠的种类也较单一,仅局限于现金捐赠和实物捐赠,如教学仪器捐赠、实验设备捐赠和图书捐赠等。且由于“双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不高,捐赠者的名气小,捐赠规模相应较小,没有大量的成批的捐赠数量[1]。捐赠活动也没有通过正式的仪式或组织进行,而是主要通过校庆或校友聚会的方式来实现,对学校的发展没有起太大作用,这对“双高”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图1 各“双高”职业院校社会捐赠资金
1.2 缺乏专业的资金运作和管理机构,专业性不强
据调研结果,山东省内“双高”职业院校社会捐赠资金基本是由财务处负责入账管理,没有专业的社会捐赠资金管理机构或基金会来运作,对资金的管理使用缺乏专业性。而国内及省内一些双一流本科院校有专门的基金会来管理社会捐赠资金,如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山东大学教育基金会等。这种专门的基金会能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争取国内外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自愿捐赠,并对收到的捐赠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捐赠资金的使用收益。
2 “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双高”职业院校捐赠主体的质量与数量较低,捐赠吸引力不够
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与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依然有限,导致学校的知名度不高,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层次单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一线工作,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岗位技能需求而频繁更换工作,鲜少有毕业生成为知名企业家,制约了校友捐赠范围的拓展。而校友是高职院校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校友的发展状况和层次直接影响着对学校的捐赠。没有名声显赫的校友,很难形成名人效应带来的大笔捐赠,难以对教育资金的输入形成持续的支持力量。
2.2 缺乏完善的捐赠优惠政策,企业捐赠意识薄弱
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财产超过十亿美元的中国富豪人数居全球第一,比美国、印度、德国三个国家的富豪总数还要多。但是,庞大的富豪群体却鲜少对职业教育进行捐赠,这与慈善文化缺失、捐赠观念薄弱有直接关系。另外,政府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具体税收优惠措施,缺乏配套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对慈善性、公益性的有效鼓励政策,获得免税或减税的条件过于苛刻,捐赠方式不直接,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捐赠不允许免税,必须通过其他的组织和机构,如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无疑增加了捐赠的难度和成本,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公众捐资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了“双高”职业院校社会捐赠资金的发展。
2.3 项目设备资金需求缺口较大,利用效率低
“双高”职业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实训条件和实训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地更新实训环境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实训环境的改造提升和专业实训设备一般造价较高,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的“双高”职业院校来说,资金缺口较大[2]。另外,这些高精尖的实训设备只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实验中使用,其余时间闲置,利用率较低。
3 增加“双高”职业院校社会资金投入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激励捐赠的相关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社会资金投入环境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及利益补偿机制来刺激捐赠,为社会捐赠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根据地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出针对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的具体优惠政策,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双高”职业院校进行捐赠。政府可以给予捐赠者相应的荣誉称号、冠名权、证书、锦旗、表扬信等措施来奖励他们的捐赠行为[2]。另外,政府应鼓励通过电视、报纸、自媒体等多种媒介方式对捐赠行为进行宣传报道,通过舆论引导在整个社会形成捐资助学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激发捐赠热情。
3.2 加强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提高“双高”职业院校自身筹集资金能力
“双高”职业院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社会捐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成立专门负责管理捐赠资金的机构,如教育基金会等,配备专职人员,利用校友会、校庆等各种活动契机,加强与社会、企业、校友的联系、沟通与交流,组织企业、校友到校参观、聚会,推动“双高”职业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吸引捐赠资金。基金会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章程、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可行的募捐计划、监管制度等[3],确保捐赠资金在募捐、使用和操作上的公开透明,使捐赠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3.3 多种形式吸引企业投入,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
“双高”职业院校应广泛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增加社会资金投入办学。一是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施途径,通过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专业、订单班等合作形式,有效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招生、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共同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及专业技能人才培养[4]。二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教学实际和生产一线的现场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建设,集“教学、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学生与员工、生产与教学的和谐统一与高度融合。帮助学生在真实生产条件下学做结合、工学交替,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得企业能够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实现互利共赢[5]。三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在教学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由学校承担专业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企业师傅带徒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共同构建起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真实的职业环境,建立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真正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训交互、工学一体。
3.4 完善职教集团职能,深化校企合作
职教集团作为联合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特殊载体,在促进产学合作、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吸引企业投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然而,现阶段山东省“双高”职业院校成立的职教集团却存在组织关系松散、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际运作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应完善其职能,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活动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在课程开发、学生培训、信息共享、学术科研、技术咨询与指导、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对院校的资金投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3.5 推进PPP模式,化解资金短缺困境
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7]。结合“双高”职业院校特点,社会资本可以通过PPP模式参与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内容、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投入。通过社会资本投入,大大降低“双高”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维护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化解资金短缺困境,能够将更多资金集中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8],同时还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
“双高”职业院校作为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主要阵地,加大投入是实现其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大力吸引社会捐赠,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对破解“双高”职业院校资金筹措瓶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