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图学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研究

2021-04-29黄建毅张景秋

地理空间信息 2021年4期
关键词:制图专业课程思政

黄建毅,张景秋,孟 斌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渗透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如何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1],把一门内容艰涩的专业课教出“思政味”,实现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授课目标相融通,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2]。“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而是要把思政教育的文化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中。这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凝练提升,还是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改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落实到各专业课教学环节,由于课程背景不同,其所挖掘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也会大不一样。因此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自身课程的特色,找到与思政教育最合适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成为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3]。《地图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课程内容来看,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类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然而自古以来,地图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内涵,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内涵为《地图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成为地理学相关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沿阵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本文尝试对《地图学》所具有的课程特色优势及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方向、以及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1 《地图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资源优势

1.1 悠久的制图历史

地图是很古老的学问,保存至今的地图在埃及巴比伦已经有5 500 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2 200 年,而其科学制图的历史也有将近1 600 多年。伴随着地图的产生与发展,地图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且厚重。以我国为例,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地图作品和制图学者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各种记忆痕迹,如国家与地区演变,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人文演变等,成为人们了解或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例如《马王堆西汉帛地图》是现代国际上权威地图学史的经典插图,而晋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制图六体”,系统总结概括了我国古代地图制图准则,加上“计里画方”的地图投影技术,不仅构建了我国古代传统地图学的数学基础与制图原理,同时也对世界地图制图技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中国是世界上地图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丰富的制图史资源挖掘,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生动丰富的素材。

1.2 鲜明的政治属性

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但作为地图学重要的成果载体——地图,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地图自产生之初,便被统治者视为领土和王权的象征,其政治功能由此而生。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地图更是成为展示国家领土主权、传递国家外交立场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地图学除了传统的科学性和技术性特色之外,也兼具鲜明的政治属性特色,相关制图技术也服务于其政治属性。以地图投影为例,历史上的海权时代,欧洲把它的统治扩张到全世界,主流的世界地图采用墨卡托投影,并把欧洲作为世界的中心,所以墨卡托投影有时被认为是典型的欧洲人的投影。而二战期间,随着美国战略地位的上升,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许多美国政治地理学家开始将原来传统上墨卡托投影的中央经线(英国格林尼治经线0°)移至90°W,采用以米勒投影将美洲大陆展现在世界地图的中间,其用意不言而喻[5]。在世界政治环境风云变化的今天,鉴于地图学所具有的内在政治分析价值,已成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

1.3 直观的信息表达

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三项重大发明,即语言、音乐和地图,地图作为一门科学语言,能跨越自然语言和文化而被广泛换受,尤其在科学的地图制图技术支持下,地图具备了表达地理世界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本质功能。与线性的文字表达方式相比,地图作为一种直观的文化工具,具有无法比拟的信息表达优势和价值[6]。例如,最新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将南海诸岛按照国土面积,与中国大陆同比例尺表示,南海诸岛之岛屿、礁盘等地理信息有了详细标示,不会再被人为地分割成“中国大陆雄鸡形”和“南海诸岛附方框”两个局部,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的错觉,尤其是将“九段线”清晰标志在全图上,使人强烈感受到南海海域与大陆不可分割,南海诸岛离大陆并不遥远,从直观上就起到国民版图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的目的。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名师讲坛”课程思政系列讲座中,汪品先院士以一幅中国地图为例,“中国的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是一枚箭,上海则是正待射向浩淼西太平洋海域的箭头”,直观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出上海在中国走向深海、建设海洋强国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溯往知今,以图为鉴;眼见为实,有图为证”,直观的信息传递和表达,使地图成为地图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工具。

1.4 广泛的社会联系

目前,地图这一人类认知世界的传统而又古老的工具,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学思想之一,是表达复杂现实世界最伟大的创新思维。正如有人所说 “一个时代和一种文化没有任何形式的地图是难以想象的”。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地图学这门课程在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开设,但是愈来愈引起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的兴趣。例如,国际关系、经济贸易、海洋经济管辖区的划分、远洋渔业、旅游的开发及城市交通管理等与人类生存空间有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制定,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调控,国防安全的保障都要借助于地图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地图随时随地都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之中,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科学工具[7]。广泛的社会联系使地图学不仅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2 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向

课程思政就是要结合课程自身的内容与特色,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基于前述地图学课程思政优势的梳理,地图学课程思政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2.1 领略中国智慧

地图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科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图学经久不衰。回顾漫长的地图学发展史,每一步的发展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我国在世界地图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裴秀等人对科学制图理论总结,及“记里画方”、“对景写意/写实”和“过洋牵星图”等中国传统特色制图方法创新,还是现代以来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定位系统(BDS)的成功发射和运行,都对地图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通过相关资源的梳理和展示,使学生充分领略地图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为自身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

2.2 强化地图政治

从学科特点来看,地图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科学、有效、规范制图的技术性学科。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抽象概括表达的产物,受限于制图者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在制图时可以巧妙地借助最终的地图成果,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文化认同[5],这是地图学课程思政重点关注的内容。日常生活中,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科学规范制图专业内容来讲,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体现国家的政治主张,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地图一旦出现错误表示国家版图的地图,将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回顾历史,地图在国家管理和维护国家利益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国家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谈判,落在纸上成为法律依据的,最核心的就是地图。因而在地图学课程中,要尤其注重学生地图政治素养的培养,借助地图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

2.3 落实国防安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图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新的制图技术和地图产品已全面融入信息时代的各个角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彰显着它与人类活动日益密切的联系。然而人们在享受地图给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地图本身也关乎者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GPS 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旦网站地图上登载涉密或敏感内容等问题,或者地图相关测绘成果泄密及非法测绘事件的发生,将会对危害我国国防安全。结合地图相关服务的规范使用,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识和意识,落实国防安全教育工作,是地图学课程思政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3 《地图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探索

1)利用课程思政资源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传统的“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是知识化、技能化的组合,思政教育往往被点缀性地纳入专业知识领会、相关实践练习中,以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教学为“主线”、以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为“辅线”,专业学科中课程教学的“思政”功能被弱化。由于“地图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复杂的专业课,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对比较多[8],在前述地图学课程思政的优势和方向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组织设计中,应结合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与特色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相关实践,尝试将传统的制图成就、典型人物、最新的制图技术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表1),挖掘榜样力量,剖析国际时政,深入促进学生树立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期将思政要素与专业内容完美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合二为一”的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思政目的。

2)结合课程思政主要方向,活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输出方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9]。然而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不能通过简单机械的叠加,融入教学环节,但可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例如小组讨论、反转教学、案例研讨等,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传达。例如,安排学生搜集整理地图数据源中的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我国最新的北斗卫星全球组网成功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资料的亲身搜集和整理,使学生更为直换的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外也通过中国行政版图底图设计的上机操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知和发现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升。

3) 强化课程思政考核标准,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从地图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到凸显课程思政教育,在课程评价标准上,思政标准和课程标准要兼顾。因此尝试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课程评价体系,把课程学习中各环节的学生德育水平考核,凸显于评价体系中,做到学术、道德和关注社会的统一。在传统的“课堂表现+课程测试+课程讨论及论文”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基础上,有机将各环节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到课程考核中,例如在考核地图数据主要来源及其分类时,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组网特点与其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从北斗卫星研制和组网的意义阐述,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科技自信。

表1 《地图学》课程核心知识模块及其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4 结 语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在学生德育中具有隐含性和渗透性,因此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应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学生在换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 思想上也得到了启迪和提高。本文对地图学课程内容所具有的思政资源优势和主要的课程思政方向,以及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然而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在对教材理解透彻、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尤其还需要教学方法、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和深入研究。这些工作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制图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