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围着钻头转
2021-04-29文/耿莉
文/耿 莉
身为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一员,崔龙连始终坚守在钻井提速提效科研的最前沿。
●崔龙连致力于深井、超深井钻井提速增效等瓶颈技术的攻关研究和现场技术支持。 摄影/耿 莉
2007 年以非石油专业背景进入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后,崔龙连便开启了他的石油人生之旅。
初来乍到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他:“国内油气供应不足,主要资源潜力区在深层、超深层。但深部油气资源钻井速度低、费用高、周期长,严重制约了有效勘探开发。”
于是,十多年间,他致力于深井、超深井钻井提速增效等瓶颈技术的攻关研究和现场技术支持,负责和参与钻井提速等科研项目30 余项,获得国际能源大奖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 项,发表论文26 篇,累计授权专利22 件。2020年10 月,因在能源科技战线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荣获了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求知若渴
钻井提速提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熟悉地质、测井、钻完井、改造、开发等各个环节,还需要精通机械、水力学、钻井液、固井等专业技能。
这些对非石油专业背景出身的崔龙连来讲,难度无疑更大。如何快速掌握石油领域相关知识,是摆在他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7 年入职后第一次参加石油科研攻关项目验收会,会上所有发言他都认真听,但就是听不懂大家究竟在讨论什么。这次会议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补齐知识短板。
之后的日子里,他利用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学习。不仅跟着导师学习油气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方向,通过网络课程学习钻井专业基础知识,向同事请教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而且跑到现场学习钻井操作技能和各种工具的原理和用途。
由于国内油田地域分布广、地层岩性变化大,每个油田、每个区块都有各自的钻井难题。要提出针对性的钻井提速方案,就必须深入油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做针对性分析研究。
多年来,从东北的大庆油田到华北的大港油田,再到中西部长庆油田、玉门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的钻井作业现场,都留下了崔龙连坚实的脚步。
坚持创新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崔龙连的实践经验日趋丰富。13 个春秋坚守钻井提速提效科研领域,崔龙连成长为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提速提效专家,进行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
深井超深井压差效应导致的岩屑上返效率低、钻头重复破岩、钻井效率低等问题,一直是超深井钻井难以逾越的障碍。崔龙连针对压持效应导致的钻井提速障碍,提出了频率可调脉冲提速技术。
通过查阅资料、数学建模,他从理论上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随着样机测试的完成,脉冲提速工具被发往了华北油田现场试验。
当时正遇上2011 年“7.21”特大暴雨。崔龙连带领试验团队冒着瓢泼大雨,穿梭于钻台和井场工具房调试脉冲提速工具。历经近6 个小时的努力,工具顺利入井。而团队成员一个个淋成了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泞。
试验期间,崔龙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时刻关注着钻井参数的变化,反复查看工具图纸、加工工艺、装配流程等,生怕任何一个差错或失误导致工具不正常工作,引起井下复杂。
首次试验成功后,他没有沉浸于胜利的喜悦,而是回到实验室仔细查看试验后工具内部零件冲蚀情况,寻找进一步提高工具性能的方法。
在脉冲提速工具现场推广试验过程中,崔龙连也经历过失败。
2012 年10 月,在长庆油田现场试验中,一套工具入井下钻途中发生堵水眼复杂,被迫起钻,试验团队士气遭受挫折。
崔龙连鼓励团队继续做好第二口井现场试验准备,连夜从井场返回办公室,召集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案。经过近三天连续奋战,他们查出原因并重新绘制了新零件图纸。五天后,新加工的零件运用到试验井场,现场安装调试一次通过。
经过多年研究改进和现场试验,崔龙连完成了频率可调脉冲提速工具的研制,形成了配套施工工艺,制定了企业标准。工具在塔里木、玉门、长庆、华北等油田推广应用超过80 井次,提速效果显著。2013 年,此工具被美国《World Oil》评为最佳钻井技术奖,是我国石油行业首次获得此项殊荣。2014 年,该技术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二等奖。
针对深层极硬地层钻井过程中钻具振动对机械钻速、钻头寿命和井下安全造成的挑战,崔龙连完成了钻具井下振动控制管理技术研究和配套工具开发。
此项工具加工要求高、装配难度大,在川渝、玉门、塔里木等深井超深井应用超过40 井次,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提速和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2014 年被美国《World Oil》评为最佳钻井技术奖,2015 年被美国E&P 评为石油工程创新大奖,2020 年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一等奖。
●阿联酋疫情大暴发期间,崔龙连和同事坚守海外。 摄影/耿 莉
勇于开拓
2018 年初,中国石油首次成为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陆上油田股东兼资产领导者。工程院应中油国际(阿布扎比)公司邀请,选派专家组建ADNOC 资产组领导者的技术支持团队。崔龙连成为了其中一员。
资产组领导者技术支持团队的工作,是代表中国石油与国际知名油公司BP、道达尔等同台竞技,展现中国石油的实力。尽管对这项工作的困难和挑战做了思想准备,投入工作后崔龙连还是发现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很多。
第一个挑战是语言。
加入联合公司团队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他发现近50 人的团队来自22 个国家。以他当时的英语水平,无法跟来自其他国家的团队成员自如交流。要想在这里工作生活,无疑要过语言关。他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
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他通过手机APP 自学两三个小时英语,扩充单词量,锻炼听力。他抓住与外方一起工作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外方人员多交流,熟悉他们每个人的发音,提升说英语的勇气和能力。经过半年努力,他攻克了语言障碍关。
第二个挑战是专业。
与国内专门从事钻井业务不同,在那里要面向整个资产组的开发部,工作范围涉及地震、地质、油藏、开发、钻井、完井、修井、生产作业、地面管线等。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必须补齐专业短板。
他在工作之余,一方面查阅学习相关书籍和资料,另一方面向团队里的相关专家学习。
第三个挑战是团队沟通协调。
除承担常规钻完井技术支持工作外,崔龙连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和协调工程院团队完成NEB AL KPI 任务攻关研究。他要协调工程院内部5 个课题,还要协调工程院与勘探院、CPE 等兄弟单位间的配合以及工程院团队与项目公司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承担工程院团队与ADNOC Onshore NEBD、NEBO、TC、Upsteam 等众多团队间的交流、沟通汇报。
三年来,在他的协调推动下,工程院前后方支持团队全面完成了钻完井技术支持工作。中国石油的产品和技术方案逐渐被ADNOC 认可,中国石油的品牌形象逐步提高。
爱岗敬业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崔龙连三年来从未陪伴家人度过任何一个节假日。春节期间,他主动留守在工作岗位上,把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给同事。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给海外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阿联酋疫情大暴发,他克服疫情和长期海外滞留带来的心理压力,一人承担前方四人的工作量。
11 个月的海外坚守,他全面完成了工程院各项技术支持工作。特别是他本人负责的资产领导者KPI 项目研究成绩斐然,得到ADNOC 认可和书面表扬。这是中国石油KPI 攻关团队三年来首次获得ADNOC 正式书面表扬。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频繁的夜间加班,崔龙连身心经历了极大考验,导致他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即使依靠药物的帮助,他每天的睡眠仍仅有4~5 小时。他的体重暴减了50 斤,整个人变了模样,40 岁的人看上去像50 岁的老头。返岗回到工程院上班后,全院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包括最熟悉他的同办公室的同事。
崔龙连始终坚信“勤能补拙”,相信一个人快速成长的关键在于勤奋。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才智比别人高,而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一样的。每篇文章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每个工具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一张张图纸的加工完善,每个软件都需要通过输入一行行的代码来组成。要想干成一件事,就必须勤字当先。
天道酬勤。崔龙连从石油工程领域的门外汉成长为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发和现场技术支持的行家里手,善于理论联系现场,兼备技术科研和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和海外两大战场取得了优异成绩。
面对石油工程技术领域新的机遇和挑战,崔龙连表示,他将和团队一如既往地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对科研的激情,对探索的渴望,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中国钻井提速和高效井下提速工具的开发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