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介入术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29曾凡鹏
曾凡鹏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钦州市 535000)
冠心病是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病变之一,是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所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早期无任何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可见异常ST-T改变,也可在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后产生心绞痛症状,稍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冠心病以心绞痛、胸部压迫、呼吸急促为主要表现,严重时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2]。高龄群体出现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预后较差,需要临床工作者深入探讨,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经皮冠脉介入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该技术通过心导管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以恢复心肌血流灌注[3]。该术式在缓解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以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经皮冠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冠心病[4];(2)年龄70岁以上;(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实质性脏器功能受损者;(2)合并其他类型心血管病变者;(3)现阶段行其他治疗者;(4)认知水平有限、交流沟通障碍者。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5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70~85(78.12±2.54)岁,病程2~15(8.24±1.35)年;观察组男37例、女38例,年龄72~84(78.18±2.57)岁,病程1~15(8.27±1.3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予以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调整为口服用药。每日口服75 mg拜阿司匹林,以降低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予以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降脂药物。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穿刺。具体操作:穿刺前在患者左手腕下放置一块医用纱布,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为桡骨茎突上方1 cm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予以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Cordis专用桡动脉穿刺针,采用Seldinger法进行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往鞘内注入3 000 U肝素和200 μg硝酸甘油,随即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及时拔除动脉鞘,予以压迫器止血,术后2 h减压,6 h后改为普通包扎。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部压迫、呼吸短促等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和持续时间缩短,心功能改善明显;有效:患者各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明显,心功能提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不明显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心功能评价。治疗后3个月,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定[6]。(3)并发症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4)生活质量评价。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进行生活质量评定,问卷由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组成,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心功能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58,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n(%)]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发生心力衰竭7例,心律失常 6例,心源性休克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x±s,分)
续表3
3 讨 论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堵塞所致心脏血供减少而引起的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心脏缺血损害、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均属于冠心病范畴。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成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五种类型,临床上以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主[8]。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改变因素和不可改变因素,前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食不当、体力劳动不足、饮酒过量等;性别、年龄和家族遗传史为不可改变因素。除此之外,巨噬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同样会增加发病风险。冠心病多在情绪过激或过度劳累状态下发病,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可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原有疾病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经皮冠脉介入术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之一,以往多经股动脉穿刺,但股动脉位置较深,接近神经和静脉,发生局部出血、神经损伤和假性动脉瘤的风险高,而且患者术后卧床修养时间过长,可导致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桡动脉位置浅,周围无重要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易成功穿刺,术后止血方便,可用1条6F造影管完成造影操作,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不适与疼痛感,较好地帮助患者恢复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改善心功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效果明显,可对患者心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除此之外,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方案的应用,可增加患者的冠脉血流量,在此基础上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可对心绞痛、呼吸急促等症状起到缓解作用,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着明显的防范作用,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10-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充分验证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有效防范并发症,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