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10 岁儿童粗大动作协调与BMI 的相关性研究

2021-04-29李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

灌篮 2021年32期
关键词:体重动作儿童

李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

一、引言

近几年来,政府和社会针对儿童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实行了诸多举措,但却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儿童与青少年依旧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因身体活动不足而带来的肥胖问题愈发严重。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就是动作技能,而协调性作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又与动作技能的表现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动作协调可分为精细动作协调与粗大动作协调两类,6-13 岁是粗大动作协调发展的敏感时期,目前我国在儿童粗大动作协调与BMI 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对此年龄段儿童的粗大动作协调能力以及与BMI 之间的关系教学研究,以此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儿童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策略。[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了就读四年级的9-10 岁小学生共计116 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占比各一半,所有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均无学习障碍且智力发育正常,无色盲,身体不存在不适情况,四肢先天发育均正常。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充分利用中国知网对“儿童”“粗大动作协调”“BMI”等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在搜索结果中总得到400 余篇相关文献,通过对其中文献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后,提炼出了与本课题相关度较大的12 篇文献。笔者在结合本课题的视角细致阅读了这12 篇文献后,充分认识并了解了以往的相关研究,并对其他学者比较优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借鉴。

2.测量法

本研究针对小学四年级9-10 岁学生共计116 人测量了动作协调、基本运动技能以及身体体重,删除所测量数据中所存在的无效数据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16 组,其中男生63,女生53。通过整理统计各个项目的数据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3.数据统计法

笔者将所有实际测量得到的数据导入SPSS 22.0 软件后,处理了数据中所存在的缺失值及差异值。对粗大动作协调以及BMI 的均值和标准偏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测试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了K-S 非参数检验,对协调性的性别以及BMI 分组差异性进行分析时主要采用了秩和检验的方式,在探究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运用了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粗大动作协调及BMI 的描述性分析

1.样本粗大动作协调及BMI 的总体情况

由表1 数据可知,在后平衡项目上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生的平衡性普遍与男生相比较好,即在发育阶段中,女生的平衡感要稳定于男生;在侧面变换平台项目中,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男生侧面变换平台明显要高于女生,但所得差异值较小;在单足跳跃与侧跳项目中,男女生所得分数一致,几乎不存在任何差异;女生的总体粗大动作协调得分为193.58,低于男生总体粗大动作协调得分198.28,但两个得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后平衡主要用于对儿童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它能够测量儿童全身协调的维度,侧跳项目主要对儿童上肢及下肢的协调能力进行考察,两个测试指标均属于能够对儿童基本协调能力进行着重测量的指标,侧面变换平台项目和单足跳跃项目着重与测量儿童的耐力及力量情况,且侧跳项目中对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儿童需要完成侧跳项目时在能够保持速度的基础上完成对自己力量以及耐力素质的考察。[3]因此在9-10 岁儿童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呈现出上升的状态的,但由于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也就出现了男生的力量强于女生,但女生的平衡稳定性强于男生的状况。

表1 样本粗大动作协调及 BMI 的总体情况(M±SD)

处于9-10 岁年龄段的男生和女生的BMI 平均值分别为19.68 与19.11,从数据上看,男生的BMI 指数明显高于女生。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表中的数据中显示,男生的标准BMI 值范围为14.2~20.1,女生的标准BMI 范围为13.7~19.4,而所测试的116 名9-10 岁儿童中,男生的BMI 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偏上水平,而女生的BMI 指数正常范围中等水平。图1 表示了不同性别儿童BMI 占总体比例的情况,其中有17.73%的男生处于超重状态,16.31%的男生处于肥胖状态,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同年龄段的女生超重人数所占比例比男生要低,有近50%的人数的BMI 不在正常的范围内,9-10 岁年龄阶段的女生总体来说BMI 分布水平比较正常。在9-10 岁年龄段的儿童中,不存在较多的体脂过低儿童,其中有6.38%的男生体脂过低,女生体脂过低人数占比为6.78%。从整体上来看,男女生的体脂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男生表现得最为明显。

图1 9-10 岁儿童不同性别BMI 分布水平占比

2.样本粗大动作协调及BMI 的性别差异

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以及正态分布检验后,发现本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并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此通过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并运用Mann-Whitney U 分析了性别差异后,得出了如表2 所示的结果。

由表2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后平衡项目中,男生组与女生组所表示出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组与女生组所显示的BMI 数据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以上的5 个变量中,后平衡以及BMI 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9-10 岁年龄阶段的女生中,她们的整体后平衡的水平要高于男生(63.54>54.26),而在运用儿童身体协调测评工具对9-10 岁儿童后平衡项目进行测试后,其中获得最高得分的同样也是女生,从BMI 水平上来看,女生的肥胖率明显要低于男生(55.77<60.79)。

表2 样本粗大动作协调BMI 的性别差异

(二)9-10 岁儿童粗大动作协调与BMI 的关系

通过运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对9-10 岁儿童粗大动作协调与BMI 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得到了表3 所示的数据。从表3 中可以看出,当儿童年龄处于9-10 岁这个阶段时,身高与体重所呈现出来的比值数值越高,那么粗大动作协调就会越低,而当身高与体重所呈现出来的比值数值越低,那么则表现出越好的粗大动作协调。BMI 比值与后平衡、侧面变换平台、侧跳的能力呈负相关,儿童的动态平衡能力可以由后平衡这个项目来体现,侧面变换平台项目则能够反映出儿童的速度力量以及下肢弹跳力,儿童上肢与下肢协调运动的能力则可以通过侧跳项目体现出来。当儿童的BMI 指数相对较低时,此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粗大动作协调。

表3 儿童粗大动作协调能力与 BMI 的相关分析(N=116)

同时,通过检验不同性别儿童在Spearman 相关系数下的BMI 数值与粗大协调动作之间的相关性后,可以清晰的得出,男生的BMI 指数与后平衡(ρ=-0.291,p<0.01)、侧面变换平台(ρ=-0.261,p<0.01)、单足跳跃(ρ=-0.262,p<0.01)、侧跳(ρ=-0.222,p<0.01)、粗大动作协调(ρ=-0.293,p<0.01)均存在负相关性。而对女生来说,BMI 指数与9-10 岁年龄阶段的粗大动作协调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对处于不同BMI 指数的儿童采用Kruskal-Wallis H 平均秩次多重比较后,对粗大动作协调进行的差异性分析数据,不同分组在每一个儿童身体协调测评工具测试项目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的粗大动作协调测试项目来说,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儿童明显表现得更加优秀,他们完成项目后所得分数更高。从整体上来看,不同BMI 分组与粗大动作协调之间的关系为:肥胖<超重<低体重<正常体重。如果忽略对过低水平的考虑,随着BMI 指数的不断升高,粗大动作协调的得分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的状况。当将低体重儿童考虑进来后,整体的儿童粗大动作协调的中位数呈现出倒U型。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的体重变化进行督促与监管,使儿童的体重能够保持在正常的数值范围内,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粗大动作协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已经对儿童身体协调测评工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其可以广泛运用于粗大动作协调的研究中。9-10 岁儿童粗大动作协调于BMI 之间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处于正常体重范围内的儿童的粗大动作协调能力于超重肥胖儿童以及低体重儿童相比较好,并且男性儿童粗大动作协调能力与BMI 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女性儿童关系不明显。

(二)建议

BMI 会受到粗大动作协调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儿童的体重增长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对处于9-10 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动作协调能力方面的锻炼非常有必要,不仅如此,对于所有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处于比较敏感的发展时期,因此有必要干预与控制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以及BMI,多多鼓励儿童参与运动协调性身体活动有关的体育锻炼。

猜你喜欢

体重动作儿童
下一个动作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体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