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研究

2021-04-28张彩娣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张彩娣

[摘   要] 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诗词教学应当占据这个主阵地。诗词有着独特的意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生成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调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在学生领略诗词意脉之后,引导学生以“神入”的姿态去阅读诗词。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其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把握住了诗词的意脉,学生才能走入诗词的意境;只有走入了诗词的意境,学生才能将其内化,并以比较准确的词语将诗词情感表达出来。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传承的载体。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诗词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承上启下的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诗词,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又将接触一些篇幅较长的诗词。因此,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初中诗词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诗词学习的承上启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诗词教学应当占据这个主阵地。事实上,课堂这个主阵地曾经让诗词教学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教材占有一定的比重,现行部编(不是指现在的部编版)初中课本选入的诗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既有古今名篇,也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力作;既有传统课文,也有新选教材,诗词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研究中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

一、诗词的意脉

“意脉”中的“意”,是指贯穿作品的语言成分,有人认为,“意”之于作品,如同血液之于人体一般;“脉”,是指诗词等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结构形式。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诗词有着独特的意脉。一般而言,文章的意脉常常是指文章的思路与脉络,而对于诗词而言,意脉彰显诗词的韵味,指向诗词的意境。由此,意脉对于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初中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并以此为基础,生成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要想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教师就要让学生整体了解诗词的主要意义。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在新课标及其具体化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打造高效的课堂,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真正促进学生诗词学习的发生。

以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例,这是一首出自诗人组诗《步出夏门行》的诗,诗人在沿用汉乐府旧题的同时写出了新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观沧海》体现出了诗人曹操的创新水平;从诗意的角度来看,这篇被称为“开山水诗先河”的作品,其意脉就在于通过诗歌语言,展现作为军事家的曹操,胸中有如千驷驱驰的气概。也正是在这一气概的统摄之下,我们看到诗歌将大海的苍茫雄浑、笼盖万象、吞吐宇宙的壮丽景象,描绘得精彩绝伦。于是,《观沧海》一诗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诗人身经碣石、面对沧海而心怀天下的广阔胸怀,烘托出诗人统一国家的壮志豪情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

二、基于课堂研究的诗词教学

在认识到意脉对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发现新的乐趣,真正保障课堂的“新鲜度”,使课堂得以“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对诗词的讲解中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向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更要在讲解中融入自己在诗词阅读中产生的心得体会。诗词是需要阅读的,而阅读也应该成为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反复强调的部分。但这种阅读,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阅读诗词,而是教师在引领学生领略诗词意脉之后,让学生以“神入”的姿态去阅读诗词。所谓的“神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站在诗人的角度,以诗人的心理去朗读、诵读。

在教学《观沧海》时,笔者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曹操作这首诗的背景,简言之,这首诗是诗人在御军经年、剪灭群雄、一统北方,且成功征服乌桓班师回朝的过程中所作的。在听到这段写作背景之后,不少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词——功成名就(当然从曹操一生的文治武功来看,此时还算不上真正的“功成名就”),并对诗人写诗的心态进行了揣测。于是,不少学生将诗人的心态,与自己经过一番努力考出好成绩时的心态进行了对比,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便有一种扬扬自得的心理。随即,有学生觉得这种“扬扬自得”的感觉不太对,他们觉得,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英雄(也有学生认为是枭雄),曹操不应该用扬扬自得的心理来作诗。更有学生进一步指出,诗歌的开头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应当对应着一种开阔的胸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读者的心态应当是深厚、沉稳的。在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之后,他们再次朗读《观沧海》的时候,无论是语气,还是肢体动作,都与之前表现出明显的区别。虽然学生还没有完全走入诗境,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触摸到诗歌中浩然、阳刚的气势。

这是一个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情形,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诗韵的把握明显递进,诗的意脉也在学生阅读与揣摩的过程中不断浮现。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诗意、把握意脉的过程。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反复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着语言建构的思维活动;学生领略诗词意境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诗词本身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把握意脉、反复诵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三、课堂研究促进诗词教学的深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对课堂进行研究,可以让教学更加深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使用优雅的语言,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来阐释诗词。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解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提升學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诗词基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诗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在课外接触诗词的时候,很少能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脉,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必不可少。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的作用,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悟诗词,使其真正感受到诗词的意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诗词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与现代文、文言文不同,诗词里的每个字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其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解读、仔细揣摩。只有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意脉,教师才能让学生走入诗词的意境;只有走入诗词的意境,学生才能将其内化,并以比较准确的词语将诗词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一个经由思维完成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科学的诗词教学的过程。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必须仔细揣摩诗词语言,对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以“神入”的姿态朗读诗词,进而把握意脉、走入诗境,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长青.浅谈中学语文课的诗歌教学[J].教学与研究,1981(2):64-73.

[2]李亚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2019(6):247.

[3]李小兰.让诗意栖居课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2019(2):146.

[4]蔡新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方法[J].教育科学,2019(7):104.

猜你喜欢

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