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教学探析
2021-04-28宗海云
宗海云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实词数量庞大,义项繁杂,用法多变,理解了实词就等于扫除了理解文言文涵义与通篇思想的障碍。文言文注释就是这样一个辅助工具。文章结合文言文注释的内涵与类型,将文言文注释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探讨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教学策略,旨在为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建言献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教学策略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下两册文言文共计13篇,占课文量的20%;八年级上下两册共19篇文言文,占总量的33%;九年级上下两册文言文共10篇,看上去数量少了,可文章的长度和难度都上了不止一个等级。可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不仅篇幅明显增长,而且知识点显著增多,篇目分布也愈加紧凑。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注释信息,引领学生深刻研读,并合理补充注释内容,帮助学生扫除文言实词障碍,疏通文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一、文言文注释的内涵与类型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规范的一种书面语言,尤其指向以先秦口语为基础所形成的上古书面汉语言。所谓的文言文注释,指的是对文言文中涉及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或对文章背景出处、难以理解的实词加以阐释,使读者充分理解文章的介绍性、评议性文字。由于时代变迁,很多实词的意义与语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无法融入原始的汉语言文字中。此时需要借助文言文注释这一重要工具。通过研究中学语文教材,根据文言文内容差异,注释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诠释内涵与意义
字词、语句之于文言文犹如砖瓦之于大厦,要想理解文言文就必须理解每个字词和语句。此类文言文注释要做到该注定注,避免重注,不求生僻,但求把握重难点。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句子的释义并不多,这是由于整句翻译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如此,整句翻译仍必不可缺,特别对于某些语句偏长、生僻字多、语法复杂的句子,有必要进行整句释义。如七年级上册《狼》一节共有30处注释,整句翻译有两处。一处是“两狼之并驱如故”,作注:“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另一处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注:“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二)介绍背景、出处及作者
由于文言文时代久远,其中所记录的事件与人物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因而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基本上每篇文言文的首条注释均会注明文章出处、背景、作者或人名、物名等介绍,如此设定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的首条注释点名了背景、出处:“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再如《孙权劝学》首条注释介绍了《资治通鉴》及司马光。关于人名、物名的标注便于帮助学生梳理文中人物关系,理解古今叫法不一的地名。如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对“相公”的注释:“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中对“霸上”的注释:“地名,一作‘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三)记录事件,介绍风俗人情
还有一类文言文注释负责对文中的历史事件、风俗人情进行简要概括,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如《醉翁亭记》中对“射”的注释:“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再如,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中对“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的注释:“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1]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教学策略
当前,很多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注释教学,导致学生面对一些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时,常以“不求甚解”的方式略过,严重影响了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针对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提高认识,深度挖掘注释信息,研读注释意义,合理补充注释,以增进对文本的解读,引导新旧知识的勾连,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一)挖掘注释,增进对文本的解读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注释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注释中的信息,为教学设计提供适宜的切入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首条注释的价值,利用文章背景、出处、作者介绍,做好备课的第一步。教师要树立版本意识,选择内容完整、未经删减、出现较早、较为权威的文章,以保障古籍的閱读质量,以免出现注释错误、选文不完整、无故增删等问题,获取全面、有效的备课资料。另一方面,针对很多学生惧怕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文言文注释,帮助学生积极挖掘注释深层次的信息,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习效率。文言文注释看似很多,其实主要包括上述三类。通常重点内容首次出现均会作注,此类实词要重点记忆;若有未注释的字词,可回顾以前课文中出现过的类似字词含义作为参考,学生掌握了注释规律,就不会因文言文的神秘而畏惧。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上洞悉作者内心丰富的情致,必须从注释入手,通过首条介绍写作背景的注释,使学生迅速把握住“贬官”这一重要信息,并从文中适时抓取语句加以解读,深化学生的理解;对于文中所涉及的“承天寺”“元丰六年”等地点、时间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经历的坎坷波折,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心境及文章语句在具体语境下的内涵,继而体会苏轼历经多番沉浮仍能保持博大的胸襟[2]。
(二)研读注释,引导知识迁移
古汉语常用字词乃文言文教学之重点,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常以释义为主,参考注释逐字落实到句中加以讲解,不仅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且无益于词义之间的关联性与系统性,无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加强对文言文注释的研读,运用字形分析等多元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实词常用意义,抓住词义间的联系,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曹刿论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实词,教师可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字为例,通过《说文解字》等字形分析法,了解“间”这一会意字乃“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继而推知其本意——“门缝”,故引伸为“中間”,根据物体缝隙能插入别物,进一步引伸为“介入其间”“参与”之意,随后引出《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乃“参与”之意。此外,还要引领学生比较辨析,讨论“间”字的多重解释,各作什么词性。学生通过回顾,明确“间”字在初中课本中的几种解释:一是“之间”,如《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名词;二是“参与”,如《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作动词;三是私下,如《陈涉世家》中“间令吴广”;四是间或、偶然,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通过梳理“间”的多重解释,学生构建起词义之间的关联性,方便理解和记忆[3]。
(三)补充注释,促进融会贯通
由于文言文多有艰深晦涩之语,学生仅仅依赖教材注释仍存在理解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注重合理补充注释,通过注释内容互为印证,将疑难注释作为思维发散点等方式,使学生将字形分析与词义解释成功联系起来,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注释,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脱离注释阅读,将不理解的实词语句标注出来,并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意,再与注释相对照,针对仍不理解之处,要重点加以标记,或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推断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文言文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教材没必要重复注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勾连起来,融会贯通,通过多举例、多比较,进行互证教学,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关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字的注释,学生可能不甚理解,教师就以“瞻前顾后”“后顾之忧”等成语为例,配合简单的动作演绎,帮助学生理解“顾”乃“回头看”之意[4]。
三、结语
综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无论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还是教师备课文言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与教学实际有机融合,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言文注释的价值,规避因文言文注释失误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依靠个人力量就可完成的事,还需语文教材编写者、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键是要结合学情,强化形训、声训与义训,促进学生对文言实词内涵的理解及对使用语境的体会,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文言文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与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张漫泓.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问题[J].汉字文化,2020(15):77-78,100.
马思雨.初中文言文注释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陈曙.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8.
刘茜.训诂学原理在初中文言实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