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过小年背后的移民故事
2021-04-28刘显钊
刘显钊
在广西合浦县,有一群说廉州(明清时期广东“十府一州”之一)话的居民,他们多以正月十五为小年。商人则在正月十六过小年,因为他们还要在十五那天做生意,没空庆贺,后面才有“做十六容易发”的说法。每年电视上介绍北方的小年为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为腊月二十四时,我父亲就会产生疑惑:为何合浦人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呢?
其实,不只合浦人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千里之外的南京过小年也是在正月十五。南京人以正月十五为小年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与明代的“靖难之役”有关,当地民众借此怀念建文帝朱允炆。依照移民史的常理来推,若能在合浦历史上找到一批来自南京的移民,那就证明合浦的这一习俗是受南京的影响。那么,合浦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批来自南京的移民呢?
答案是有的。笔者在崇祯年间的《廉州府志》卷六“经武志”中发现了他们的踪影,他们是明代廉州卫的军户。明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卫所单独立籍,独立于民户之外,世代为军,不得改籍,一人为军,全家随迁。因此,明代卫所制度的实行直接造成大量军事移民,合浦自然也不例外。当时朝廷在廉州府设立的卫为廉州卫,廉州卫辖左、中、右、永安、钦州、灵山等6个千户所,其中左、中、右等3个千户所是廉州卫的内所。广义上的廉州卫指的就是一卫六所,狭义上的廉州卫只包括一卫三所,即廉州卫及左、中、右等3个千户所。本文所研究的廉州卫一律取其狭义概念。翻阅崇祯年间的《廉州府志》的廉州卫军户籍贯记载,“直隶”二字出现的次数最多。明代的“直隶”有南北之分,北直隶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南直隶则包括今天的江苏和安徽。根据“直隶”二字后的具体籍贯,我们不难发现:来自南直隶的军户比来自北直隶的多。
廉州卫军户为何以“直隶”人为主呢?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江淮,故对淮西旧部多有倚重,廉州府战略地位重要,自然是挑选“从龙”之人来执守,这就是廉州卫中南直隶军户的来源。可见,合浦人以正月十五为“小年”的习俗很有可能是受廉州卫中的南直隶军户影响而来。
明代军事移民给合浦带来的影响可能不止于此。暨南大学的陈晓锦、陈滔师生二人在调查廉州话时,意外地发现今天的廉州话中有一批与其他粤方言(如广州话)不同,反倒是与普通话一致的词。她们认为这可能与普通话的推广有关,因为广西一直有不俗的、先进于广东省的推普成绩。笔者曾在撰写论文《廉州卫与廉州话关系初探》时,就这一问题对廉州、石康、党江、福成等4个镇说廉州话的居民进行过简单调查,发现作者列举的“柿子”“梅子”“痱子”“包子”等廉州话词语,在年长者的语音中就有使用。当中,一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识字。这就很难让人相信廉州话的这些用法是近年来受普通话的影响出现的。结合廉州卫军户籍贯的情况来看,笔者推断廉州话中这些词的出现同样是受“直隶”军户影响的结果。因为“靖难之役”后不久,北直隶之人便凭借军功走向历史的前台,北京也成为明王朝新的政治中心,因此廉州卫中亦有不少来自北直隶的军户。
军队是一种纪律性、集中性较强的组织,军人在日常交流时必定会使用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通语”,否则不利于军令的传达而贻误战机。那么,廉州卫军户使用的“通语”会是哪一种呢?廉州卫军户以“直隶”人为主,“直隶”正是明代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无论是从军户的籍贯来看,还是就语言的“正统”地位而言,官话当无疑地成为廉州卫的“通语”。而军户在日常生活中势必不会孤立存活,肯定要与本地居民往来,在这种交流中,语言会发生碰撞、融合,军户世袭制又保证了这种交融的長时性。这样下来,廉州卫军户使用的官话可能会对合浦的主要方言廉州话产生一定影响,今日廉州话中这些与北方方言一致的日常用语即由此而来。
不过,上述观点只是一个初步结论。目前我们对于廉州卫军户与合浦地方社会的具体互动过程仍知之甚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载明代军户世系的重要史籍《武官选簿》中并无廉州卫军户世系的记载,现存廉州卫军户世系的一手史料就是崇祯十年版《廉州府志》,而这部分内容对于百户以下底层军户的情况并无提及。如果能在合浦人的族谱中找到廉州卫军户的记载,很多疑惑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叶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