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普通话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如何舌战群儒
2021-04-28北辰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2期
北辰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言语交锋的经典场面,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普通话的三国,山东人诸葛亮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該如何辩论?
其实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三国时期也有“工作语言”。夏商周时期,主要活动区域基本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今河南境内。由此,标准音“雅言”即以洛阳音为基础,为古河洛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较为统一的语言得以逐渐形成。两汉分别定都长安和洛阳,承袭夏商周时期,将“洛语”作为国语。所以,只要三国时期的人物会说洛语,那谈天说地、吵架斗嘴便都不成问题。可大家真的都会说洛语吗?
先看诸葛亮。诸葛亮出身于琅琊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其兄诸葛瑾又是从洛阳游学归来的,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诸葛亮是有条件学会洛语的。
再说刘备。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家世代在州郡为官,其祖父刘雄被举孝廉而官至东郡范令。所以,刘备耳濡目染也应该是会讲一些洛语的。后来,刘备外出游学,广交各路豪杰,有学到洛语的环境。
那么南方人呢?江东少主孙权虽出生成长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不过孙权的父亲孙坚为骁勇善战的大将,麾下必定汇集了各方将士,但如果将领不会说通语洛语,又该如何让手下的将士悉数听令呢?因此,孙权的生活中理应有不少能够接触到洛语的机会。任主公后,孙权麾下有谋士山东人诸葛瑾、安徽人周瑜和鲁肃,在论家国大事之时,唯有讲洛语才不致有差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