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打工人的职业之重

2021-04-28周琪

人力资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张华年轻人意义

周琪

“要去最新的领域就业。”依稀记得几年前,一位资深的HR针对年轻人的就业方向,这样说道。不可否认,年轻人想要有更好的历练、更广阔的晋升空间,新兴行业是最佳的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在繁华的写字楼里,每天都有各种公司诞生。它们在一群奋斗者的打拼下做大做强。无数个凌晨两三点钟,快车司机长龙似的排在写字楼下,将这些疲惫的打工人护送回家。我们没有办法统计,到底有多少年轻人几乎每天都是后半夜才回到出租屋。不过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自己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已然职业倦怠,想要摆脱现状。

涨工资后裸辞了

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华是朋友眼里的工作狂。大学毕业后,张华就选择到互联网公司工作,他当时的想法是,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快,交流氛围自由,有想法就可以去做。可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三年多后,他正式裸辞了。

可怕的工作时间是选择裸辞的首要原因。从每日工作8个小时延长到了10个小时,然后是12个小时,后来是14个小时……同事劝他:“租的房子千万不要距离公司太近,不然你会更晚下班。”而伴随这样的工作状态,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鲜花都枯掉了;金鱼换了一茬又一茬。他错过了长辈的九十岁寿宴,错过了中秋团圆之日,错过了七夕情人节约会,甚至外婆去世时,他也未能回去看最后一眼。母亲伤心地说:“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工作真的很重要。对于多数成年人来说,只有有了工作,才配拥有很多东西,比如房子、车子、稳定的生活。但同时,很多人也因为工作失去了很多东西。赶路不忘看风景,可许多人的步子迈得太快太猛,从而错过了太多的风景。

慢跑一直是张华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即便在休息日,张华连慢跑的力气也没有了,只想在床上躺一整天,可是一直睡觉也无法恢复精气神。后来他发现喝红酒能让自己的睡眠好一些,于是他变本加厉地喝红酒。由于长时间加班导致免疫力下降,一年后,张华竟患了轻度糖尿病。身边的朋友问他:“你不要命了吗?你拼命工作赚的钱够支付你治病吗?”张华无言以对。

与同一座城市的朋友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是那些经常靠微信联系的朋友,有时也被工作的信息淹没了。没有娱乐、没有朋友、没有健康,离开工作,张华竟不知道该做什么。张华开始质疑:这样下去,三年之后我会是什么样子?一定很糟糕吧。一次张华陪客户吃饭,竟喝得不省人事,倒在路边后半夜才醒过来。躺在霓虹闪烁的路边上,张华大哭起来,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样的生活到底为什么?

可是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就是这样快。流量就是一切,你错过了一波风口,就意味着失败甚至死亡。他与领导沟通多次,领导也很无奈。因为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业务压力。想要改变现在的工作状态,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

对于是否能够接受加班这个问题,多数职场人的答案一直都是可以接受因工作需要的必要加班,不接受无意义的加班。可是,对于互联网公司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员工每天在公司工作12个小时以上似乎是一种常态。

长时间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带来身体素质的急速下降,无法维持正常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要靠员工长时间在公司的消耗来维持公司的高速发展,即使给予看上去令人羡慕的工资,恐怕也只是鼓励员工用自己的身体挣钱。反过来,挣得的钱能否支付因透支身体而患上的职业病,答案是否定的。

互联网行业的朝气蓬勃对年轻人有莫大的吸引力,可是这个行业的职业年龄又是多久?年轻人可以凭借年轻这个本钱,拼命加班,可是过了30岁、35岁、40岁后,又该怎么办?一旦在这个年龄无法继续透支身体,那么未来几十年的职业通道又在哪里?虽然张华在年底之前就晋升為项目总监,工资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裸辞。

如今,远离互联网公司沉重压力的张华,终于获得了久违的平静与舒适。他会看一些专业书籍来提升自己,到了周末,会有计划地进行一次短途旅行。即便因为疫情不能出行,张华还能在家里看看电影、种种花、做做饭,经常与久不联系的朋友视频交流。他还选择用文字记录这些生活的细节,这不是为了给谁看,而是要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同时不断提醒自己:生活就在这里。至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张华还是打算放空一段自我,再重新出发。

焦虑的年轻打工人

张华轻轻地裸辞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无法改变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节奏。在互联网公司的打工人们依然在不停地忙碌、加班、冲业绩。充斥在互联网行业的焦虑感一刻也未能停止。在庞大的人事系统里,打工人只能靠跳槽实现升职加薪,靠“论资排辈”在用人单位“升级”的规则,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互联网企业并不奏效。更何况,在一些互联网公司还存在残酷的“35岁定律”,如果你35岁还没有成为足够高层的管理人员,那么面临的下场就可能是被淘汰。

很多企业会通过塑造校园化环境来构建起自己的公司文化——内部拥有品质不错的食堂,同事之间互称“同学”“兄弟姐妹”,公司还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建设团队,让员工们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这些做法自然有其值得褒扬之处。从校园到公司,人际关系依然简单,年轻的毕业生不会感到太多不适,可以像完成一份作业一样来完成工作任务。

但是,完全依靠这种类似校园的组织框架来实行管理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在学校里,唯一的身份就是学生,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学生的身份特征。而进入社会以后,他就必须接受自己的多元身份——于公司而言是雇员,于恋人而言是未来的依靠,于房东而言是缴纳租金的房客。那种试图以类校园环境框住员工,而缺乏对员工其他身份角色考虑的企业,本质上也是对人才的不尊重。

最近,“深圳女孩”的段子火了。两个深圳的女生到外地朋友处做客,主人问她们在深圳的生活怎么样,女孩说:搞钱。有人批评这样的段子是地域性的人设贩卖,但在年輕人的眼中,“深圳”就是一个为理想而打拼的精神坐标。“搞钱”不是拜金,它也是对创造价值的一种直白描述。

因此,让年轻人看到上升的空间,看到打工人的前景,才能有效释放他们奋斗的焦虑。相比父辈们细水长流的财富积累,这代年轻人的财富观也需要被倾听。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未来赡养老人的问题,都对年轻人积累财富的能力提出要求。但年轻人并不愿意被数字上的财富约束。比如,如果租房能够满足居住需求就未必要买房,教育“内卷”也愈发成为社会深刻反思的现象。年轻人更希望把财富使用到他们真正认同的领域,而这就要求企业能为他们消除引发不安全感的后顾之忧。

上班时拼命工作,下班时彻底放松,节假日完全与工作切断,这也是年轻人所期待的生活模式。这也本该成为一种被充分认可的价值坐标。因此,在处处是焦虑的工作氛围中,“搞钱”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可耻,只有搞到了足够的财富,才有资格谈诗和远方,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工作的意义在何方

曾几何时,工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怀疑的事情,每天上班,不管做什么,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退休。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更为多元,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互联网冲击着劳动的分工与合作,人事流动不断加剧。工作对于个体的意义,亦不再像从前。如果对于前几代的人来说,工作是一趟长途火车,那么,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工作或许更像是地铁,坐几站都可随时下车。

这样的转变,是年轻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凸显的一种表现。其一,大家不愿让自己沦为一个机器人,每天在规定的条条框框中按部就班地工作;其二,年轻人希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能够体会到成就感;其三,大家期待自己的价值观能够被尊重,不被领导强迫做事,不做一些无用功,尤其是形式主义的事务。

这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凡事过犹不及,自我意识越来越凸显,也可能导致“入一行恨一行”。盲目跳槽后,仍然会陷入迷茫,甚至最终怀疑自我。那么,怎样去理性分析工作中涉及的各类因素?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困惑?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对于工作的心态呢?

做一件事情,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那就是“快乐+意义”。有些事情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打游戏、品尝美食、旅游、购物、看电影等;有些则可以为自己带来意义,比如看书、写文章、练琴、跑步等。当然,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每个人的标准会有不同,对某些人来说快乐的事情,对他人而言可能是痛苦的;对部分人来说有意义的事,于其他人而言可能毫无价值。

工作中的快乐可以来源于多方面,最常见的有:自己真心喜爱,对行业真正感兴趣;“钱景”光明,报酬丰富;工作内容清闲,不费力;社会大众认可度高。同样,工作也能带来多重意义,包括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可以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自己具有主动权、能够被尊重,可以帮助他人等。

快乐和意义可以把工作分为四类: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快乐但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快乐但是有意义的事情;不快乐且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会发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所谓“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几乎没有。就算有,长期这样下去,在意义方面也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大部分工作,实际上是在后三种情况间做出选择。快乐但没有意义的事情,往往只能给人带来短期的愉悦感。长远来看,这样的工作只能让年轻人虚耗时光,无法累积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必然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日常工作中,也不乏不快乐但是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一本枯燥的专业书、熬夜做PPT、写一份产品报告等。这类事情虽然做起来比较难,不太容易坚持,但恰恰是在专业层面的打磨与深耕,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不快乐且没有意义的工作,可能是每天忙于应付领导和同事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即便自己不喜欢、不赞同,也只能一味地忍让和迎合。

如果某项工作对于自己确实是不快乐且没有意义的,那就应当及时止损,早点离开。否则,不仅会让自己的事业停滞不前,还容易引发抑郁状态等。如果一份工作做起来不快乐但还是有意义的,那可以不着急跳槽。快乐与否并非恒定不变的状态,有时候,人会因对某一领域了解更多而进一步产生兴趣。因此,不妨给自己多一些探索时间,积累经验、培养兴趣,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

当然,利用这一标准衡量工作选择的前提是对自我偏好有着清晰的认知。若是不清楚自我特点与目标定位,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就很难从工作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也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年轻人应当在工作中多体验、多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热情所在,避免在不停地换工作之后陷入迷茫状态,随波逐流地工作。

互联网公司员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让许多996、007的打工人忽觉一惊。年轻人的猝然离世,触动了某些深层次的焦虑与不安。前几年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曲,以一种海派幽默的气质,描述了都市奋斗青年的身心疲惫感。近段时间,网友通过比较几座城市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流调情况,又将观察视野引向追求安逸还是“多打一份工”的讨论。

可以说,这代年轻人不排斥奋斗,甚至主动拥抱奋斗。相比他们逐步接触市场经济的父辈,这一代年轻人更熟悉市场规则,也深刻地领悟到付出换取回报的朴素经济学常识。不幸去世的互联网公司女员工,最后的朋友圈签名是为公司“守边疆”,令人唏嘘感慨之余,也不得不承认新兴互联网产业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多数年轻人并非惧怕奋斗,而是担心自己的奋斗被“工具化”。只有让奋斗者看到远方的愿景,他才能踏实笃定地迈出每一步。

猜你喜欢

张华年轻人意义
冬天的风在说什么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