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体设计实践中的共性策略
2021-04-28邢海,王娴
邢 海,王 娴
(1.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30;2.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2)
文化综合体建筑是近些年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由多个文化设施组合或复合而成,包含阅览、展陈、教育、观演等综合文化功能以及为其提供辅助商业服务功能。文化综合体建筑既是当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的空间载体,也不知不觉承载了展现城市记忆与文化的重任。
不同地域,不同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标志性的大型文化综合体外,近年来,地处中小城市或内陆省市的文化综合体也在逐步升级发展过程中。项目设计团队有幸中标并完整参与了浙江省千岛湖(淳安县)文化综合体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中心等项目设计全过程,深切体会到地域与城市规划模式的差异,使得文化综合体的设计,无论从规模条件、建筑功能,还是空间关联、文化意向等方面都更具灵活性。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地域实践,寻找对文化综合体这一建筑类型在设计方法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的思考或方向。
1 双城印象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用地位于千岛湖青溪新城珍珠半岛。已经规划的连接淳安老城与青溪新城的中轴溪水系在这里重汇入大湖区。沿中轴溪两侧规划用地边界后退,形成了中轴溪景观带。在文化综合体尚未规划时,珍珠半岛已形成以鱼形为特征,面积约6 000 m2的硬质滨水广场。用地东侧临湖,虽有先天优势,但南北受限,地块零散分布缺乏联系的劣势也较明显(图1)。
图1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用地分析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于2018年底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1.98万m2。包括演艺中心、广电科技中心、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四大部分。除包括千岛湖旅游颇具影响的“水之灵”演出的固定场所——1 500座观演剧院,含有800 m2演播室等各类专业演播录制空间的广播电视中心,青少年宫,各类妇幼教育培训场所,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功能之外,还须具备会务、商业等辅助服务功能,可谓“五脏俱全”(图2)。
图2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鸟瞰
2019年竣工的阿克苏地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中心则是地处南疆绿洲中的地区级文化综合设施。规划用地位于贴临主城区的西部新区,用地东侧天山融雪而成的多浪河由北向南流淌,沿岸形成了南疆地区少有的植物繁茂的绿带公园,也是阿克苏城市重要的南北绿轴。西侧空地规划为包括室内、室外大型体育场以及全民体育健身公园。总建筑面积约6万m2,主要功能包括地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含美术馆)以及市民服务中心(图3)。
图3 阿克苏三馆一中心鸟瞰
相隔近5 000 km两座城市,一个是湖河汇聚的江南灵秀;一个是古今丝路上的闪耀明珠,仅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千岛湖地区属浙西山地丘陵区,中低山、丘陵遍布,根据地形条件选取的规划用地,呈点状分散分布在千岛湖青溪新城珍珠半岛;而阿克苏三馆一中心用地位于新区,场地平坦辽阔,用地条件相对宽裕。但因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规划要求尽量采取多点集中的布局方式。
当两个项目一前一后进入实施阶段,回看设计过程中的解“题”思路,隐约体会到一些潜藏在地域与形式差异之后的共性策略。对文化综合体建筑功能、空间、界面……诸多要素的关注,都缘自对使用者及他们的活动空间的关注,为身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交往过程中,创造合适的地点、方式和各种可能性。也许只有从这个认识展开,所有的所谓共性策略才会有实际意义。
2 共性策略
2.1 互联共享
文化综合体所在的城市,除自身人口基数,旅游带来的部分人口流量外,总体客流量有限,所以综合体功能构成的各类文化活动场馆规模,按照各类文化设施规范的分级要求普遍偏小。为避免各场馆分散建设过于零散,将建筑适当聚集,是文化资源整合的需求。
通过对建筑群内文化活动的空间适当整合,合并、共享辅助服务空间,提供中庭等大空间安排临时大型活动,非专业功能用房错峰利用等措施,实现文化活动空间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同时打破不同文化空间的壁垒,更有效地达成中小文化综合体各单体之间的沟通关系。
在阿克苏地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中心项目中,设计采用较为集中的规划布局方式,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与市民服务中心单体独立,通过2层平台与之间的连廊沟通联系。与业主就各场馆展陈、阅览、文艺活动的开展进行多次讨论后,建议减少各馆独立使用的会议室、贵宾接待室、非专业多功能厅等功能,并在图书馆、文化馆与博物馆之间的文化大平台之下设置可容纳300人以上的报告厅、小型接待厅、贵宾厅等公共服务空间,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活动平台又与建筑内交通连廊一起形成相互串联的纽带,使各馆内非专业用房得到更充分利用。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中标方案调整过程中,各块用地被中轴溪景观带和鱼形广场分隔的情况下,设计也尽量考虑各单体可以共用公共服务设施,以缓解点状供地带来的问题。将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用平台连接,在1~2层的室内外公共活动区域、底层架空空间都成为各类活动的发生器。与规划部门紧密配合多方论证,借助地下室局部设立连通口,形成各单体地下联系通道,利用各文化设施使用时段、适用人群的差异,通过错峰停车的方式解决文化综合体停车难问题。
餐饮、商业服务配建,设备用房如水源热泵、中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用房设置等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规范允许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高效地共享设施,也是我们在文化综合体设计中不断优化的重点。
2.2 开放融合
两地文化综合体设计中,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存在差异明显。就建筑单体而言由于规模有限,室内空间要求简单直接。但对于城市而言,文化综合体不单是某种意义的房子,而应该是城市空间的一份子。向城市最大限度地开放,改善城市空间关系,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处,更要为人们提供可以逗留的、自发的、合适的社会性活动的空间条件。
在珍珠半岛的山水之间,千岛湖文化综合体设计之初就不得不面对具象的鱼形广场,规划已经明确的中轴溪景观带等限制条件。方案之初确定的不过分强调个体形态,强调文化建筑群整体性,建筑单体室内外空间,各单体间环境与中轴溪景观带渗透融合的思路一直贯彻下来。文化综合体建筑群临城市界面理性简洁,风格统一。内侧围绕中轴溪景观带与鱼形广场,通过主动退让、阶梯跌落等方式,营造沿中轴溪景观带不同区域不同标高的活动空间,满足市民与游客不同目的的活动要求。虽然用地分散不连续,但用地内外层次丰富的风景无边界地融入,使得景观带宛如湖中岛屿之间紧密相连的栈桥,凝聚公共活动空间,串联文化综合体功能,也成为显性或隐性文化活动发生地。
阿克苏地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中心虽然因地域风貌、环境特征而采取更为集中的布局方式,但也试图在用地周围城市环境形成融合渗透的关系,为市民提供有吸引力的室内外活动场所。设计将建筑单体室内空间尽量向城市公共空间开放,建筑周边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呼应开阔的城市形态。东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出入口与西侧市民服务中心出入口预留人行广场,与两侧城市环境密切连接。
建筑群内部的2层平台将北侧博物馆,及南侧图书馆、文化馆联系,人们可以从多个方向便捷地到达开放的2层活动平台,犹如古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各商旅,从四面八方汇聚在白水城阿克苏。连接东、西环境的视觉通廊,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同时,建筑室内的公共空间也紧邻景观要素布置,使市民进行多种交流活动成为可能。
2.3 文化意象
文化综合体建筑造型以往都会被赋予复杂的“语义”。而对于规模中等,投资有限,多以小体量建筑单体组成的文化综合体,设计试图弱化建筑单体过度的标签意向,着重关注其群体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适度提炼地域元素,使用尽量抽象的形式予以表达,为身处其中的市民或游客,提供现代城市与地域文化特征与细节的融合体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1]。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由分散的四组建筑组成,建筑群外围以简洁的形式塑造城市形象,沿中轴溪景观带一侧,配合多样化室外活动场地,建筑群内边界变得柔和而圆润,呼应水流的方向,沟通平台景观与地面的关系,设置架空活动空间,将中轴溪景观引入用地内侧,形成相互渗透关系。平台周边蜿蜒伸展的金属穿孔板,像是湖中岛屿与水面交接间绕行的“金腰带”,为看似松散的聚落带来了整体感。而在整体性表达外,无论是金属穿孔板隐隐展现出的淳安“八都麻绣”的纹样肌理,还是进入千岛湖门户前沿的演艺中心外表皮独特的双层疏密有致“大墅竹编”竖向构件元素,也都抽象地显露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图4)。
阿克苏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路节点,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关口。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凸显出汉文化在新疆的主导地位。阿克苏地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中心周边建筑风貌多以大屋檐的汉唐风格为主,较为厚重。经过多轮修改,我们最终选择了保持体量简洁方正,采用连廊、露台、柱台等局部增加披檐、花格窗花等方式,刻画建筑群在阳光下富有变化的光影关系,也使得汉唐元素整体统一的氛围感得以强化(图5)。
图4 千岛湖文化综合体建筑细部
图5 阿克苏三馆一中心建筑细部
3 结 语
两地文化综合体项目相继竣工,均为当地带来环境和文化层面的积极影响。为当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大型展会、会议以及旅游观光演出等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广受欢迎。设计团队也在以上两个实践案例中,积极探索满足具体建筑差异化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文化综合体类型的建筑群体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共性的设计策略。
借用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的论述:“……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联系。”[1]两个文化综合体的实践虽然从设计伊始,就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实际情况,完成的形象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却都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尝试了在较为分散且独立的文化建筑单体之间,建构相互联系、多元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使文化综合体建筑群的整体性在人们丰富的公共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感知,成为城市文化真正的汇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