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流程中的应用

2021-04-28廖云莲叶玉香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等待时间工作效率品管圈

王 艳,廖云莲,叶玉香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脑卒中是大脑血管发生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脑卒中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救治是否及时与致残程度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因接受CT 检查时等待时间过长延误救治[2]。故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医护人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错误发生率已成为医院工作的热点问题。品管圈是在同一场所工作的人自发地形成一个团队,然后分工合作,使用品质管理的手法工具分析并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3]。品管圈作为提升管理质量的新模式,可以持续性改善护理质量,以数据形式清楚展现医护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4]。因此,本研究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流程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 年2 月—2019 年6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62 例脑卒中CT 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62 例脑卒中CT 检查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36 例,女26 例;年龄24~78 岁,平均(60.23±6.38)岁。对照组中男34 例,女28 例;年龄26~79 岁,平均(61.58±6.9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②需进行CT 检查;③无CT检查禁忌;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基础性代谢疾病者;②严重精神障碍者;③造影剂过敏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在CT检查等候室外张贴检查过程注意事项、流程图,指导患者根据流程图前往等候区等待检查。

1.2.2 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

1.2.2.1 品管圈小组的构建选取本科室6 名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并经过讨论确定圈名为“彩虹放射圈”,意思是以患者为中心减少辐射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圈长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担任,辅导员由护士长担任。

1.2.2.2 品管圈主题的确定圈内成员利用智暴法,把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紧急程度进行排列,最终得出脑卒中患者CT检查等待时间过长是导致本科室护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故全体圈员同意确定将“缩短脑卒中患者CT 检查等待时间、提升科室工作效率”作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2.3 现状把握脑卒中患者CT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中的注意事项、检查后的护理措施不同于其他常规CT 检查,但脑卒中CT 检查患者的等候区又与其他患者处于同一等候区,导致整体秩序紊乱、护理人员工作混乱、全体效率降低。

1.2.2.4 原因解析可从设备、护理人员、方法、材料四个方面进行。设备:CT 检查仪器数量过少,PACS 网络故障,打印机故障等。护理人员:责任心差,迟到,无法进行正常交接班;人手严重不足;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未做好。方法:预约方法落后;交代注意事项的方法落后(采用口头告知,延误检查时间且可能遗漏部分注意事项)。材料:高压注射器、对比剂的放置及更换。

1.2.2.5 制定改进策略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全体圈员采取头脑风暴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然后圈员根据效益性、可行性、政策支持力度总结出3 条解决策略:个性化和规范化交代患者检查注意事项、改变落后预约方法、对候诊区进行分组。①个性化和规范化交代患者检查注意事项。改进前:护理人员口头告知患者CT 检查禁忌证、注意事项、过敏史等。改进后:将针对脑卒中CT 检查患者的注意事项逐条列出打印后张贴于预约台,保证患者预约时就可以看见。询问患者病情,结合清单实施针对性注意事项教育。②改变落后预约方法。改进前:预约人员变动性过大,不同预约人员预约数量、方法不同导致时间出现交叉,仪器数量不够。改进后:同1 名圈员负责连续3 d 的预约工作,以45 min 为单位,控制不同时间段人数,将预约原则张贴于预约台醒目位置。③候诊区分组管理。改善前:脑卒中患者与其他患者混杂分布。改进内容:按照不同病因进行分类,为脑卒中患者单独提供候诊区,且不同候诊区标识不同。

1.2.2.6 检查阶段由圈长及辅导员检查改进策略实施情况,调查检查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当场解决,定期征求患者意见,并及时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等待时间的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分诊预约时间、闲时等待时间、忙时等待时间。

1.3.2 两组焦虑情绪的比较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SAS[6]包括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苦恼等20 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无或偶尔、有时、时常、总是如此”的发生频率分别计分1~4分,总分80分。正常:评分<50;轻度焦虑:50≤评分<60;中度焦虑:60≤评分<70;重度焦虑:70≤评分。

1.3.3 两组对比剂渗漏情况的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干预期间出现对比剂渗漏的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运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采取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等待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分诊预约时间、闲时等待时间、忙时等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焦虑情绪的比较两组干预前SAS 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对比剂渗漏情况比较观察组对比剂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等待时间的比较/,min

表1 两组等待时间的比较/,mi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62 62 t P忙时等待时间39.06±5.26 57.61±8.51 14.560 0.000分诊预约时间5.36±1.02 6.85±2.14 4.949 0.000闲时等待时间32.85±4.67 45.12±6.88 11.619 0.000

表2 两组焦虑情绪的比较,分

表2 两组焦虑情绪的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t P 62 62 13.399 7.369 0.000 0.000 t P干预前52.36±6.96 51.98±7.04 0.302 0.763干预后39.26±5.62 45.78±6.21 6.130 0.000

表3 两组对比剂渗漏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医护人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医疗环境,优化整体服务质量[7]。开展品管圈活动将遇到的问题交给全体医护人员协同解决,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提出的改善方案也更容易被接受。在本次品管圈活动中,全体圈员竭尽所能,一同参与并制定解决策略,不仅是品管圈活动的制定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成果的受益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缩短CT检查所用时间,改善患者焦虑情绪。脑卒中CT 检查患者常因检查等待用时较长,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造成等待时间过长的原因一般包括:高峰时期人手不足,造成现场秩序紊乱;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时出现遗漏,导致患者后续流程出现问题;预约人数过多,而CT 检查仪器数量有限;所有需CT检查患者混杂分布于候诊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经全体圈员分析与商讨,制定了有效的针对性改进方案,明确了预约方式,通过张贴并讲解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疑惑,按照疾病类型对候诊区进行划分。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全体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减少检查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明确告知患者候诊所在分区及领取检查结果的时间及地点,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对比剂渗漏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发生。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中,医护人员通过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但对比剂所使用药物的浓度往往过高,会对患者血管产生强烈刺激,如果护理人员注射时没有密切监控注射情况则可能出现渗漏,一旦药品渗漏会使患者皮肤组织发生范围性肿胀,最终产生水泡引发肌肉坏死,严重者会出现肌筋膜高压综合征,不仅会延误患者检查时间,还会引发医疗纠纷。品管圈活动通过张贴检查注意事项,护理人员结合病情再次强调重点注意事项,不仅加深了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也帮助患者了解注射对比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利于降低渗漏发生率。葛娟等[8]发现,品管圈活动可由降低CT 检查中对比剂渗漏发生率,提升患者安全感及舒适度。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流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缩短等待时间、降低对比剂渗漏发生率、培养医护人员的合作意识、提升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等待时间工作效率品管圈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流程优化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