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玉林:为中国核工业燃烧无限热情

2021-04-28李文琪

国防科技工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玉林密封调试

李文琪 /文

那个晚上,当加班的王玉林被紧急送往医院时,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同事们连夜守在病房门外,祈祷他能顺利转危为安。两天后,56岁的王玉林不幸离世,当这个噩耗传出时,许多人都陷入到猝不及防的悲痛之中。原子能院召开党委(扩大)会时,为痛失这位优秀技术骨干而集体默哀。

作为我国优秀核反应堆资深专家,王玉林自198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原子能院工作30余年,长期从事研究堆设计研发、运行与应用、核安全管理等方面工作,为我国反应堆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作期间,王玉林参与了燃料元件辐照考验并负责特种靶件辐照考验工作;创新性地提出方案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延长了101堆(我国第一座重水研究堆)运行寿期;负责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30多项设计验证和重要物项研制工作、首次临界和满功率试验等调试工作及运行实验应用;负责阿尔及利亚比林堆升级改造工程;作为外交部特邀技术专家,参与多个外交谈判,提出关于设施改造的中国方案;负责原子能院十多座核设施的运行与安全管理等。

王玉林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勇争先,无论任务再苦再累,他带头冲锋在科研一线,为国家核科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一生。“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这种干事创业、报国奉献的精神几十年来一脉相承,深深刻画在几代401人的前仆后继之中。

攻关现场他是可靠的主心骨

1989年,当时在101堆工作的夏延龄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原子能院主要是搞科学研究,工资远不如核电站高,这方面我要说清楚”,面对王玉林的报名,夏延龄给出了很“实诚”的说明。即便如此,当时王玉林就选择把物质待遇抛到脑后,坚定信心打算在核科研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1989年毕业后,王玉林便来到101堆工作。作为我国第一座重水研究堆,101堆多年来培养了许多反应堆领域的科学家,也铸就了一支不怕吃苦、能打硬仗的坚强队伍。王玉林在堆上与老一辈科技人员长期共事,为他们全身心科研报国、淡漠名利的赤诚精神耳濡目染,而这也深刻影响了他之后几十年的工作风格与人生态度。

面对当时101堆出现的诸多问题,年轻的王玉林迎难而上。为了解决反应堆堆芯漏流问题,他利用反应堆检查间隙,彻底摸清了堆芯情况,制定了封堵方案,顺利完成了封堵,为101堆继续运行打下了基础。同时他争取院所支持,引进堆芯检查设备,定期对101堆进行堆芯检查,这项设备后来对泳池堆、微堆,以及后来的阿尔及利亚和平堆改造项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王玉林以高度的责任感带领团队开展工作,在101堆上初露锋芒,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王所最大的爱好就是加班,如果你想找他,即使很晚,在他的办公室也大概率能找到他”,这句话这些年来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身为原子能院堆工部运行所所长,由于项目多、任务重,王玉林大多时间处于三点一线之间——项目现场、办公室、出差路上。

在充满急难险任务的项目攻关现场,只要王玉林在,大家常常能感到心安。在中国先进研究堆进行零功率调试及后来开堆时,王玉林都不分昼夜守在现场,认真细致地盯着试验的每一个环节。同事们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玉林,而他也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王玉林是团队攻关时的“定心丸”,也是大家的“救心丸”。2019年,中国先进研究堆操作大厅开始进行密封试验,这是2020年度核安全局重点关注项及见证点。中国先进研究堆于2010年临界,经过十年时间,密封边界出现老化情况,实验结果并不理想。面对大家一筹莫展丧失信心的局面,王玉林开会并指示,“尝试一切可行方法测量泄漏情况,一定要掌握所有密封边界的泄漏率。”在他的指导下,试验小组认真编制了密封边界条件检查表,并制定了密封边界检查方案和试验方法。

试验中,王玉林多次到现场详细查看密封边界的试验细节,检查密封性能参数。整个密封试验共包括23次试验,在开始进行第一次综合试验时,王玉林要求大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每隔一小时都要向他汇报一次数据,后来又将时间缩短到每半小时汇报一次。最终,经过96小时的连续奋战,CARR操作大厅密封试验泄漏率的要求满足验收准则,持续一个月的密封试验完成。

阿尔及利亚发来的对王玉林先生的吊唁

对于这项试验,王玉林甚至连晚上做梦都惦记着。直到午夜里的好消息传来时,他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在2020年“纪念中国先进研究堆首次临界十周年”时,王玉林写道:“2010年5月13日16时58分,CARR首次临界。尽管有些淡忘,历史不会改写。前十年,敢为人先,俯拾仰取;这十年,披星戴月,步履沉重;后十年,砥砺前行,厚积薄发。十年后的今天,CARR运行团队仍在挑战十年前的一项试验,尽管稍感力不从心,昨夜梦醒,成功!”

此时的王玉林已被身体病痛困扰多时,同事们看到他在办公室加班看报告时,常常需要捂着热水袋来缓解疼痛,走路时双腿也显得有些吃力。即便如此,为了尽快完成项目节点,尽早实现“强核强国”奋斗目标,王玉林很少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难处,出现问题总是打头阵往前冲。勇担国任、不辱使命,这八个字铭刻在他的每一项工作中。

北非大地他是一盏不灭的灯火

凭借着数十年的专研打磨,王玉林在反应堆运行、调试、设计等技术方面拥有极为深厚的经验积累,很多在别人看来极为复杂的问题,他往往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并且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作为比林和平堆升级改造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王玉林十年间奔赴阿尔及利亚十几次,为阿方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技术难题。2016年6月,承担重要安全停堆功能的005B阀出现机械卡死情况,现场更换实施条件相当复杂困难,阿方工作人员不敢冒险操作,因为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造成阀门漏重水,且无法隔离。阿方本意是直接更换该阀门,需耗时至少三个月,且需要堆芯卸料。但王玉林表示,“我必须找到问题在哪儿,如果什么都不清楚就贸然更换阀门,那也太冤了!”说干就干,他带着一名机械专家,冒着40度高温,钻进了空间狭小且空间辐射水平很高的堆底管道间。凭借多年的经验,王玉林他们只用扳手等简易工具,仅花费两天时间就解决了阿方二十多年都没解决的技术难题。阿堆负责人和现场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打心底里对中方团队感到钦佩。

2018年末,王玉林带领不到30人的战队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比林堆调试攻关。王玉林身先士卒,不仅白天要在现场忙着调试,晚上还要继续撰写数百页全英文的文件报告。他曾说,“没有人认领的工作,就由我来做。”整个团队被他的精神鼓舞,也都拼了命般按照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由于项目工期短、技术难度大,改造团队感到压力巨大,而王玉林总能发现并协助解决每个人技术攻关的难点,让大家在迷茫之中看到希望。

在阿尔及利亚的那段日子,王玉林始终在加班加点解决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眼里总是布满了红血丝。有一次,现场调试进入关键阶段,团队为了完成安全分析报告,奋战到凌晨两点半。同事当晚把这些报告送到王玉林办公室时,发现他捂着肚子在看电脑,原来他胃病犯了,正拿着热水杯止痛。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表示已经吃药无大碍。次日中午,王玉林就把文件报告拿到了办公室。这些报告一共20多本,每本都有近百页。翻开上千页的文件,上面写满了各种详细的批注。大家心里清楚,他这一整夜都在修改文件。

在这片北非大地上,王玉林房间的灯几乎从未在凌晨三点前熄灭过,即使大半夜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他报告。在这“不灭灯火”的指引下,项目团队终于按时攻下了和平堆升级改造的难关,完成了这项阿方认为三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王玉林凭借敢拼敢干、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扎实过硬的技术实力,带领着“作战小分队”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代表着中方团队赢得了阿方一致的称赞,维护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声誉和良好风范,彰显了中国核工业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行事准则。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王玉林在科研工作中时刻践行着“学核强国”的坚定承诺,将爱国情融入到核工业建设中,出色地完成了诸多科研重任。

同行路上 他是值得信任的良师

无论是黝黑的皮肤、精瘦的面庞,还是匆匆的步伐、少笑的言谈,王玉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的,这不免让人有些敬畏。然而接触久了就会发现,日常工作中的他做事认真严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勉励并影响着其他人。

早年间,面对101堆设备老化故障率高的问题,当时的王玉林利用各专业组技术人员开展技改工作,给予资金支持,表示允许试验和失败。当时,针对工控机系统显示参数不稳、常常漂移的问题,控制组的罗忠查阅大量资料,信心满满地申请了经费支持,购买了一些元器件进行试验,未料想结果并不理想,仍无法消除漂移问题。试验的失败让罗忠很沮丧,当他把试验结果进行汇报时,王玉林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他继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后来王玉林从反应堆运行需求出发,对运行参数进行部分取舍,才使得工控机系统参数漂移减少,降低了系统故障率,减轻了维修维护工作量。

“王所从不会居高临下命令式地说你哪里做得不好,而是主动和你一同发现并解决问题”,他的同事评价说。在中国先进研究堆进行某次调试时,物理调试队的某个数据与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当时团队本打算调试结束后再进行复盘,但之后由于手头工作太多而暂时搁置了这个任务。有一天,王玉林突然拿来了自己建好的设计模型,并指出了当初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原来他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看大家太忙就默默地承担了这份工作。大家都感到十分汗颜。王玉林就是一个能把所有问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人。当有人找他审核工作报告时,他总是会密密麻麻地写满批注,连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文章格式的错误也不放过。即使再厚再复杂的文件,只要他经手修改过,其他人很难再发现一个微小的错误。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玉林十分重视核工业人才的培养。在王玉林的带领指导下,许多人相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如今都分散在各个核工业岗位上发光发热。大到选题方向、实验数据,小到某个实验软件的下载安装,只要有人向他求助,即便不是他的学生,王玉林也会尽可能施以援手。“他很重视人才,常常强调搞运行的人也必须要会搞科研,这个岗位需要的是‘全才’”,他的学生回忆说。也正是在王玉林的鼓励指导下,中国先进研究堆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能力卓越的女值长,在反应堆运行岗位上熠熠生辉。

王玉林工作期间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也因此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核安全局研究堆核安全管理突出成绩奖等诸多奖项。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朴素,时常穿着一身发旧的工装,若是仔细看的话,可能袖口都磨烂了。与他共事久了就会发现,他总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其他事情很少关注。

2012年,为实现中国先进研究堆72小时满功率运行,王玉林在现场坚守了十几天,紧盯着每一个实验,保证不出现丝毫差错。当成功消息传来时,同事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而王玉林却表现得十分平静,婉拒了大家的庆功邀请,回到家就累倒了,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此场景同样复刻在阿尔及利亚比林堆现场,当数字显示临界即将成功的那一刻,周围人忍不住欢呼雀跃,王玉林却耐心地让大家切勿喧哗,直到等最终结果出来,他才真正舒了口气。这种严谨周密、沉着冷静的工作性格,切实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王玉林曾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在意其他事情,那么能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将会大大减少。”正是由于平易近人的气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使得与王玉林接触的人大都很信任他,无论是共同战斗的同事,还是涉外项目的合作人员,他总能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可靠感,在很多工作场合,只要他提出了见解,别人大多会信服,因为最终事实会证明他见解的合理性。

猜你喜欢

玉林密封调试
干冰“爆炸”实验
沥青基防水涂料及密封粘结材料探讨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TSI系统安装及调试
电气仪表自动化安装与调试分析
调试新设备
调试机械臂
甜筒托不见了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针对机械密封的理论研究
瞻云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