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27王金珺
王金珺
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外周动脉栓塞是指血栓堵塞周围动脉而引发的血供部位缺血,以局部疼痛或坏死为常见表现[1]。一旦患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及生命质量,临床需要采取及时的对症治疗,以避免疾病对患者的进一步损害[2]。目前,介入溶栓逐渐成为外周动脉栓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可通过介入方法直接溶解或取出血栓,从而取得改善动脉供血的效果[3]。但介入溶栓过程中需要开展动脉穿刺,在完成治疗后需要持续使用抗凝药物,增加了局部出血或血肿的发生风险,此外,治疗后长期卧床与穿刺点压迫处理可能会引发相关不适症状,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采取合理的护理配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开展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57.4±5.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8~38 h,平均(21.8±3.4)h;栓塞位置,髂总动脉13例,腘动脉9例,腋动脉4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4岁,平均(57.1±5.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9~40 h,平均(22.1±3.1)h;栓塞位置,髂总动脉14例,腘动脉8例,腋动脉5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介入溶栓护理方法:在开展治疗前向患者宣教外周动脉栓塞的发病机制及其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临床危害,着重讲解介入溶栓治疗的开展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辅助患者完成治疗前的临床准备工作,保证其能够良好地配合介入溶栓的实施;治疗结束后持续观察患者的局部疼痛、缺血与肢体肿胀等情况,尽早对其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建立专案三维护理团队,分别由护士长、主管护师与护士承担组织、督查及执行等工作,结合既往临床经验与近年文献资料分别在时间维度、知识维度与逻辑维度方面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1)时间维度:详细分析介入溶栓前后的各护理环节,在接收患者后尽量完善溶栓前护理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护理内容,紧密连接各环节,保证服务质量满意的基础上缩短护理时间;溶栓后分别计划各类不良事件的针对性干预时间,采取有效方式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2)知识维度:加强经验总结与文献查阅等工作细致程度,主动探析既往护理问题,拟定改善护理质量的有效解决措施,特别关注溶栓后疼痛与肢体肿胀的解决方法,并根据收集资料建立标准流程;溶栓前增加与患者的沟通次数,了解每例患者存在的知识盲点,为其解决认知不足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始终维持高度的治疗信心。(3)逻辑维度:做好不同护理环节的良好衔接工作,保障护理内容具备高度逻辑性,在制定护理内容时秉承主动思考、问题解决等原则,以逻辑分析方式解决突发事件;同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也应良好地应用逻辑思维,促使患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3 观察指标
在完成护理工作后,依次评估患者的疼痛、肿胀及皮下血肿情况。(1)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向患者展示刻度由0~10的直尺,两端分别表示无痛与剧烈疼痛,随着分值升高提示疼痛加重,由患者主观选择适合的分值,分数为3分及以下判定为轻度疼痛,4~6分判定为中度疼痛,7分及以上判定为重度疼痛。(2)肿胀:根据患者治疗后的肢体周径变化评定,治疗后肢体周径增加不足0.5 cm 判定为无肿胀,增加0.5~1.5 cm 判定为轻度肿胀,增加1.6~2.5 cm 判定为中度肿胀,增加2.5 cm 以上判定为重度肿胀。(3)皮下血肿:根据治疗后的皮下血肿面积判定,未见明显血肿表现为无血肿,皮下血肿面积不足5 cm2为轻微血肿,皮下血肿面积为5 cm2及以上为严重血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肿胀程度比较
观察组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胀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皮下血肿程度比较
观察组皮下血肿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皮下血肿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外周动脉栓塞主要是指动脉血管中栓子或血栓脱落,致使外周动脉某部位发生堵塞、外周血流中断,最终造成远端急性缺氧缺血,并伴随严重的疼痛症状[5]。目前,临床对外周动脉栓塞患者主要采取介入溶栓治疗方法,但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6]。近年来,临床相关研究认为,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配合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7]。采用传统的介入溶栓护理方法干预后,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疼痛、肿胀及皮下血肿情况,护理效果欠佳,因此,探寻一种更有效的护理方式非常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疼痛、肿胀及皮下血肿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杜鹏飞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证实了专案三维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经分析,其原因在于,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具体细化了时间、知识与逻辑3个维度,使得常规的护理内容具备综合化与一体化,在保障不同层面的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护理效果,且该种护理模式保障了护理内容的时效性与顺畅性,在各项护理操作得以改善的基础上最终完善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应用于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中,可有效减轻疼痛、肿胀及皮下血肿程度,对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有确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