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演化与前沿分析

2021-04-27强,傅

人民长江 2021年4期
关键词:词频污染文献

涂 小 强,傅 春

(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目前供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仅占全部地表水的0.5%,水资源严重短缺,但更大危机是水质,影响水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又称面源污染,据20世纪90年代研究表明,全球约30%~50%陆地面积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1]。西方发达国家中,如美国水体中总磷(TP)、总氮(TN)污染的83%是由非点源引起的,此外丹麦、荷兰、日本等国家的水体都深受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我国太湖、巢湖、滇池等水体也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非点源污染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国外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90年之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2010年后呈现暴发增长之势。因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国内外研究主要围绕着污染现状调查、负荷评价、成因、迁移机理、模拟评估以及防治管理等方面,目前非点源污染趋向更为细化、学科交叉的方向。研究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探寻非点源污染自1989~2018年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揭示其发展演化过程及研究前沿。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CiteSpace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方法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知识图谱[3],从而更为直观地呈现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关键词代表文章的主题,尤其是高频关键词直接反映了研究的热点和方向[4],因此对关键词做共现分析,进而做出关键词时区图,更能直观地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的发展过程。文献共被引分析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前沿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文献之间的共现强度,构建网络图谱,其过程就是知识进化的过程,是在前人知识基础上的选择、遗传和变异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5]。在文献共被引分析基础上,通过文献时区图,更好地揭示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前沿的演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r diffused pollution作为主题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89~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1日,共检索出4 871条结果,对数据去重、整理后共得到4 839条记录。

1.2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方面,使用CiteSpace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 Analysis)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等将隐埋在大量文献数据中的规律转换成可视化图谱,以探寻某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2]。

在关键词分析方面,绘制出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进而得到关键词时区视图,从中揭示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过去及当前的研究热点、趋势,从时间维度直观地展现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的知识演进过程。

在对文献分析方面,通过分析数据中的CR字段,得到文献时区图,可以更好地展现非点源污染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过程。同时作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图,从中例举高被引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点源污染研究主题演进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写作主题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的深度挖掘,有助于更深一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主题。通过CiteSpace制作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热点关键词时区视图,更能直观地体现不同时期研究的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揭示研究领域内在的知识联系。将WOS检索结果导入CiteSpace,设置时间阈值为2,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为使关键词时区视图更为简洁、清晰,节点阈值选取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0个节点数据,采用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算法,得到节点(Nodes)62个,连线(Links)70条,见图1,由图1可知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主题演进路径较为清晰。根据研究主题的演进路径,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度,整合出关键词共现信息表(见表1),信息表选取出现频次前30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时区图和信息表,将非点源污染研究分成4个阶段。

(1) 早期阶段(1990~1995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点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后,对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水环境危害逐渐开始重视。调查表明:当时美国有60%的水污染来源于非点源[6];丹麦的河流中氮(Nitrogen)负荷达94%、磷(Phosphorus)负荷达52%,荷兰氮负荷远超60%、磷负荷超50%[7];我国巢湖、滇池、太湖非点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相当严重,Ongley等在对中国非点源污染进行评估后,认为中国非点源对水污染总量的贡献较高,氮为81%、磷为93%[8]。从图1和表1中也可以看出,在1990年前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关键词较少,更多的是实地采样分析。

图1 非点源污染关键词时区图Fig.1 Time zone map of keywords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表1 关键词共现信息Tab.1 Co-occurrence information of keyword

自1990年后,非点源污染相关的研究词开始变多,这段时期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主要围绕水质(water quality,词频为704)开展,研究分析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水质等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研究主题。氮(Nitrogen,词频为522)、磷(Phosphorus,词频为536)是导致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元素,自然成为该时期研究的主题和热点,除此之外,影响水质的因素还有沉积物(sediment,词频为363)、硝酸盐(nitrate,词频为255),这点从关键词时区图和信息表中得到证实。

(2) 基础发展阶段(1996~2001年)这一时期依然是以水质为中心,进一步深入研究污染物元素、迁移规律、模拟监测技术以及防治管理措施等,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文章,部分还是领域内的知识基础,被引率很高,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奠基阶段。非点源污染最重要的2个来源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非点源污染,其中以农业非点源污染来源的贡献最大[9]。农业活动产生的土壤颗粒、化肥、农药等经过地表降雨或流域径流冲刷、地表溶质溶出、土壤侵蚀渗漏等过程后,大量污染物进入到受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10],这一时期对于径流(runoff,词频为373)、土壤(soil,词频为367)、土地使用(land use,词频为339)、河流(river,词频为243)、农业(agriculture,词频为215)、运移(transport,词频为204)的研究较为热门,词频数都已超过200。其中从中心度看,径流、土壤的中心度最高,分别为0.12和0.11,可见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径流和土壤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径流是污染物迁移的载体,而土壤侵蚀所带走的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Mcdowell等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砂粒大小会影响氮、磷的吸收[11];Siddioue等的研究也表明土壤的施肥情况对于氮、磷的流失也会产生影响[12]。围绕着非点源污染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一时期也不例外,营养物(nutrient,词频为236)、重金属(heavy metal,词频为219)导致的非点源污染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对于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污染的防治工作,自然对于污染的模拟、管理必不可少,管理(management,词频为432)、模型(model,词频为360)、集水区(catchment,词频为277)、GI(词频为129)、模拟(simulation,词频为119)等也是当时的研究主题之一,其中管理的词频最高。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业部提出了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s)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研究表明BMPs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国内学者唐颖等采用此方法对污染削减效率进行了评估[13]。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强、时空差异显著等特征,对其的监测和管理难度非常大,模型方法在对污染的评估中较为常用,产生了比较多的评估模型,如流域范围内的模型有:SWAT、GLWF、SPARROW、HSPF等模型。随着GIS技术的成熟,GIS强大的数据提取、管理以及分析能力逐渐使其成为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技术与模型的耦合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3) 蓬勃发展期(2002~2010年)这一时期关键词数量都远高于其他任何一阶段,关键词时区分析得到50多个关键词,表明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还有另外一个特点,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较之于前期有更大的发展。在研究广度方面,放射(emission,词频为54)、暴雨(stormwater,词频为12)、水文学(hydrology,词频为12)、微生物(escherichia coli,词频为37)、淡水(fresh water,词频为52)等,呈现出多学科、全方位的趋势。继前一时期的研究基础,在研究深度方面更为深入、精细,影响(impact,词频为243)、尺度(scale,词频为104)、流域(basin,词频为155)、不确定性(uncertainty,词频为79)、削减(removal,词频为99)、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词频为40)、湿地(wetland,词频为65)、预测(prediction,词频为24)、吸附(adsorption,词频为17)等逐渐成为研究细分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词中国(China,词频为206),这一时期中国在非点源污染研究水平逐渐赶上国际水平,众多国内学者进入到非点源污染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北京师范大学沈珍遥博士[14]。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WAT,词频为175)关键词也是这一时期比较耀眼的关键词之一,从关键词时区图1可以看到,该关键词呈现红色,表明SWAT是该时期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SWAT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开发[15],模型可以适用不同流域,与3S技术耦合,能更准确地预测水分、泥沙、污染物的长期影响[16]。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词频为36)于2000年12月由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正式颁布[17-18],得到了欧盟大部分国家的大力支持,如德国为此修订了《联邦水法》,水框架指令的实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成长成熟期(2011~2018年)在影响非点源污染因素方面: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词频为83)、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词频为50)、土壤侵蚀(soil erosion,词频为49)、废水(waster water,词频为28)、微量金属(trace metal,词频为16)、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词频为15)、纳米粒子(nanoparticle,词频为15)等都已有学者在涉及研究,其中最为热门的主题当属气候变化和土壤退化、侵蚀。相关研究表明,面源污染与流域水文过程关系密切,降水导致的径流对面源污染物的迁移有着重要影响,而降水和气温是气象的核心因子,因此气候变化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9]。Strauss等对奥地利的Petzenkirchen流域和意大利的Vico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面积的土地往往是大量污染的来源[20]。在污染的防治方面,关键源区(critical source area,词频为58)、性能(performance,词频为53)、政策(policy,词频为21)等是研究的主题,其中关键源区是较为主要的研究主题,通过对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识别,将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极大减少污染治理的成本,Heathwaite等认为识别关键源区能有效地削减污染带来的危害[21]。

2.2 非点源污染研究主题突现演进分析

CiteSpace提供了突现技术,即某一关键词在某一时段内出现次数的突然增加,也意味着该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主题突然兴起,成为热点研究主题,通过研究突现词,可以挖掘某段时间内研究前沿趋势的变化。在关键词时区视图的基础上,结合软件突现检测算法整理出突现词,见表2。结合上述研究的4个阶段,非点源污染研究早期以找寻污染成因、分析污染成分为主要目标,研究发现氮(1993年)、磷(1993年)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发现农业活动(1996年)中的杀虫剂(1996年)含氮磷量较高,是氮、磷的主要来源方向,农业活动、杀虫剂成为当时研究热点。在基础发展阶段,研究发现非点源污染物会随降雨冲刷、流域径流、地表溶出、土壤侵蚀渗透等方式发生迁移,径流(1997年)、运移(1998年)受到学者关注。但运移规律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径流(1997年)、动力学(1998年)、流域(2001,2002年)等,涉及多学科交叉,新方法和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的迁移监测以及模拟,如GI(1999年)技术。蓬勃发展期是研究的快速发展期,研究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深入。该时期非点源污染研究突发词较多,占比达55%,远高于任何时期。该时期研究不限于非点源污染成分分析——虽然成分分析仍是研究重点如重金属、微生物等,研究范围涉及面更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使得污染物的迁移模拟(2006年)、评价、预测得以应用综合模型如SWAT(2006年)和新技术如GI等实现。污染研究逐渐从估量化过渡到定量化研究,为污染的防治管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美国农业部的最佳管理实践(2002年)、欧洲的水框架指令(2000年)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2010年)突现度(30.76)非常高。虽然国内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上起步较晚,但经过众多学者不懈努力,为国内非点源污染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成长成熟期,气候变化(2016年)一词突现度(18.86)位于第三位。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对于非点源污染影响显著,土壤侵蚀、退化(2014年)带走大量携带有污染物的泥沙进入水体,造成污染,气候变化和土壤侵蚀、退化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在防治管理方面,除沿袭之前研究成果外,众多学者认为污染的防治要注重关键源区(2013年)的治理,并加以辅助防治性能和政策,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减少治理成本。

表2 非点源污染研究突现词Tab.2 Research attractive word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2.3 非点源污染知识结构分析

文献包含该领域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分析,能快速而深刻地揭示领域内的知识基础,构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刻画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文献时区图从时间维度直观地表示知识的演进,清晰地展示文献间相互影响的程度[22]。将时间阈值设置为1989~2018年,时间切片(Slice)为2,在对象分析功能面板上默认勾选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文献(Cited Reference),为使图谱更为清晰简洁,节点阈值选择频次最高的50个节点数据,采用MST算法,得到关键词时区图(图2)。

图2 参考文献被引时区视图Fig.2 Time zone view of references cited

图2中节点大小表示文献共被引频次,频次越高,节点就越大,文献就具有较高质量,在类似研究主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经典文献,通过分析文献共被引频次高的文献可揭示研究发展的脉络。1998年Carpenter在文中回顾了非点源污染中的氮和磷主要来自农业和城市活动,大气沉降也是氮的来源,并强调富养化状态持久且恢复缓慢,为避免非点源污染持续恶化,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氮、磷流入地表水[23]。早期对于非点源污染成因研究的文献较多,然而这篇文章被引率很高,可以认为是污染成因研究方面的基础类文章。

2005年Heathwaite等描述了一个组合的关键源区和流量累积模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集水区对于控制农业污染物扩散的重要性[21]。集水区指汇集水流的区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区域,对于集水区的研究也是有效调控面源污染的关键[24]。因非点源污染形成机理模糊、复杂而且随机性大,监督管理难度非常大,20世纪70年代相关学者尝试运用模型来模拟污染的产生、运移过程,并获成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部门开发了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WAT),SWAT的开发将过去适用于田间规模的模型扩大到了大型河流流域。2005年Arnold等对SWAT模型进行了全面介绍,模型包含天气、水文、土壤侵蚀、植物、管理、水流路径等[25]。在2007年,Moriasi等也通过使用SWAT做具体的应用,认为其是模拟流域过程和管理对土壤和水资源影响的有力工具,然而缺少具体的评估指南来指导模型的具体评估,文献中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具体说明了模型如何进行评估[26]。Gassman等通过把SWAT与其他模型具体的比较,给出了SWAT模型的优缺点[27]。2010年中国在非点源研究领域开始呈现迸发趋势(之前关键词时区图可分析出),Ongley等对导致中国非点源污染的氮磷含量比例太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合乎美国条件的估算技术在中国被误用了,并提出了适合中国条件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这篇文章也为后来中国在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8]。继Ongley之后,我国学者沈珍瑶等在2012年所发文献中综述了我们当时非点源污染的建模技术,并比较了他们间的优缺点,得出了需要依据实际的研究区域情况确定适合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才能得出实际条件下的真实情况[29]。值得注意的是Ongley和我国学者沈珍瑶都同属同一课题组。同年,我国学者Wu等评估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农村居住区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影响最大,农村居住区的畜禽养殖的影响次之,由于有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不是很明显[30]。2013年我国学者Liu等使用SWAT对我国湘西河进行研究,验证最佳管理措施(BMP)是否具有缓解水污染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可使流域径流、总磷、总氮明显减少,说明制定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政策,可有效管理农业活动和化肥,最终达到减少污染的目标[31]。

突现度反映文献在一段时间被引频次的突然增加,表明文献在该时期内影响力的增加,表明研究主题的转变,节点呈红色[32]。突现度最高的为Carpenter(突现度为12.85)在1998年文献中认为农业和城市活动是水生态系统磷和氮的主要来源,大气沉降也是氮的来源,富养元素氮和磷会导致各种问题,如缺氧、破坏水下生态、影响水质,并提出了一些减少非点源污染的相关建议及措施[23],为今后非点源污染研研究奠定了基础。2012年Arnold等(突现度11.17)对SWAT的输入参数和校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发现参数敏感性分析有助于校准和不确定性分析,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水文知识,同时使输入参数保持在不确定性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使用土壤和水评估工具,这篇文献是继其2005年后关于SWAT的一篇力作[33]。2014年我国学者SHEN Z Y等(突现度为9.00)采用SWAT与小尺度流域扩展方法(SWEM)对我国三峡库区的氮、磷和沉积物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是主要的污染源,另外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与年降雨量和人类活动呈正相关,由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实施保护措施和管理的必要性[34],学者沈珍瑶在国内非点源污染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Uusi-kamppa等(突现度8.83)介绍了芬兰、挪威等国家关于建立缓冲区、人工湿地和池塘去除磷的研究,这也是缓冲区、人工湿地比较早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缓冲区在减少总磷负荷方面效果最佳,其次是人工湿地[35]。在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研究上,2013年Niraula等比较了SWAT和流域负荷模型(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GWLF)在确定关键源区时的差异,结果表明模型的选择会对关键源区的精确识别上有影响[36]。2003年Borah等较早较全面从数学基础方面综述了11个流域尺度的水文和非点源污染模型,并对每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37]。在突现度前十的文章中,模型类文章占了5篇,都谈到了SWAT模型,可见SWAT是国际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模型。

中心度指网络中经过某个节点并连接另外2个节点的最短路径线占这2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线总数之比,识别网络中高度连接的节点,体现网络结构中文章的相对重要性[32],图中节点外圈紫色显示具有较大的中心度,在类似研究主题中可以认为是奠基式文献。2005年Heathwaite等(中心度达0.47)描述了集水区的重要性。2011年Wall等(中心度0.37)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来评估农业集水区是否满足欧盟制定的《硝酸盐指令》。2009年White等(中心度为0.27)通过应用SWAT在关键源区的识别和量化污染物,提出在流域尺度上对CSAs进行评估并优先实施保护措施,有可能显著提高州和联邦资助的水质项目的效率[38]。2013年Liu等用一种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业灌溉、施肥、耕作等农业管理措施对径流产生的影响,该模型是用于评估沿海环境非点源污染的系统[31]。2007年Jordan等对北爱尔兰内伊湖的农业集水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河流流量和总磷浓度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需要提高集水区的监测技术,以便能进行准确而可靠的评估[39]。2006年Behera等认为如要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必须对农业流域的关键源区进行识别确定,并根据SWAT模拟结果来推荐最佳管理措施[40]。

从上述文献分析可知,非点源污染研究以改善水质为中心而展开,对污染形成的成因、迁移规律、负荷评估以及防治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见图3),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表明: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水质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氮、磷元素扮演了关键角色,沉积物、硝酸盐、重金属、微生物等也对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通过地表降雨或流域径流冲刷、地表溶质溶出、土壤侵蚀渗透等迁移过程,进入受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污染物运移规律极其重要,关系到污染的防治工作。负荷评估也是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其研究经历了估量化评估到定量化评估的过程,耦合了各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主流的机理模型[41-42]研发始于数学统计模型(Horton方程[43]等)。污染防治管理措施是不可或缺的,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把其作为控制污染的重要措施,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美国最早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受到较大关注。

图3 非点源污染研究知识结构Fig.3 Knowledge structure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research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软件研究并分析了非点源污染发展路径。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研究始终以改善水质为核心,形成成因、运移规律、受纳水体负荷评价以及污染物的防治管理共同构成了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知识结构。早期阶段(1990~1995年)研究更多为实地采样分析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成因及其对水环境的危害程度。作为非点源污染主要成因——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氮和磷,是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对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知识基础。随着研究深入,沉积物、硝酸盐以及重金属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非点源污染。在基础发展阶段(1996~2001年),这一时期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奠基阶段,对于受纳水体的负荷评价与污染物运移规律、模拟监测以及防治管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农业活动、负荷评价、径流、土壤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热门。GI也成为模拟监测应用的焦点技术,各种负荷评价及监测模型应运而生。对于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最终的落脚点便是污染的防治,污染物的防治管理也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美国农业部提出的最佳管理实践成为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构建了完备的成本-效益数据库,国内数据库的构架稍显滞后。蓬勃发展期(2002~2010年)是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研究主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发展,呈现学科交叉、精细化、定量化的特点。水文学、气象学、土壤学、计算机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与非点源污染研究呈横向交叉趋势。与3S技术的耦合使得监测、防治技术更为精准。众多国内学者进入到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为国内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长成熟期(2011年至今),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关键源区以及防治政策成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点。气候变化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已成为人类共识。非点源污染研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展望未来,其研究方向将呈现以下趋势。

(1)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为深化。非点源污染全过程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故而在研究的深度方向会更为深化。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仍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农业过渡,农业和不合理的农村生活、生产活动仍是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方向,缺乏分类控制措施、基础性研究工作不够等问题突出,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将是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的重点方向。

(3) 城市非点源污染逐渐引起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密度大,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已引起重视。

(4) 气候变化对于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气温和降水对于非点源污染有着显著影响,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起到重要作用,今后的非点源污染研究,尤其是长时间序列的研究,气候变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猜你喜欢

词频污染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