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营造、社区联结与艺术认知

2021-04-27路春艳

电影评介 2021年22期
关键词:景观大学生文化

路春艳

随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电影已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专业领域,同时也成为大众情感交流的入口和粘合剂。而作为世界电影产业周期盛事的电影节,从地方到世界,从个别到普遍,从单一到多元,不仅促进了电影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生成了“电影节研究”的理论视角,而且也成为一个城市年度文化潮流和风向标的重要标志。细数两岸三地的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在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逐渐成熟、完善,多元并举,推动并强化当代中国电影“内练外修”的实力,同时与世界电影形成对话与交流。其中,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为电影领域的年度盛事,聚合了这座城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影迷群体,形成审美趣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庞大的志愿者团体为电影节的宣传和普及做足了事无巨细的准备工作,将电影节带到电影之外,走进社区,融入城市。愈加成熟且多元的电影节基于电影而超越电影,成为具有文化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价值的重要文本。

一、景观营造

“景观”的跨学科基质和多元内涵使其指涉的范围很广,从地理到人文,从泛指到类型,“景观”成为现代社会诸多现象的时尚名称,但是如果将其限定在城市发展的视域之内,景观的概念指称和价值定位就会相对明晰,“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城市景观是一门涉及多元关系的综合艺术,这就是说,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视觉事物及视觉事件与城市周围空间组织关系的艺术。”[1]既然城市景观本质上是艺术的一种,那么诸多艺术活动都可以纳入城市景观构造的范围之内。而城市景观的构成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系统,其中,文化景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景观的营造关系到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文化正是随着人类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依赖于城市,亦即越来越城市化,并成为城市化的必然组成部分。”[2]当文化嵌入到城市之中,就会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产生形塑作用,同样,城市也会受到这种形塑的反作用力。

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非常悠久,不管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样的主流电影节还是关注独立电影制作或者身份问题的小众电影节,都与城市有着紧密的关联,如每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电影节就不下30个,使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电影“同呼吸共命运”。从国内来看,上海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上海文化的“金名片”,在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以及中外电影交流方面都显示出规模性、影响力和开放度;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其大气包容以及传统承继方面展现出千年文化古城的厚重与博大。每年初夏之际,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周期性的电影交流活动,无疑成为整个城市最打眼的文化元素,齐整飘动的彩旗、大型广告标语、提前公布的影展信息等都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始于校园而不囿于校园,与城市文化联结,与世界电影对话,举办28届以来,为北京城市文化建设贡献了青春风采和艺术符号。与此同时,大学生电影节在各个城市的高校分会场也与北京的主会场遥相呼应,实现城市之间的符号共享和文化联结。正式举办前半年多就开始的各种书面文本准备、选片活动和文献整理,以及电影节结束后的专题论著、论文集或特刊等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与电影节的印刷材料、网站一起提供了关于电影节的信息、数据,清晰地表明了电影节的定位。还有很多细微但贯穿活动始终的,面向大众的宣传、广告活动,则将电影节与城市直接联结起来。如果把大学生电影节看作电影节研究的一个“文本”,那么这些广告宣传的各种资料则是“副文本”,例如,彩旗、条幅、海报、展板、网页、博客、新闻报道等,共同建构起一个视觉上的膨胀空间,营造出一个城市在特定时空内的文化景觀。而这个“副文本”的生成过程是历时性的,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公地点几经辗转,从1993年第一届暂借学校主楼七层的办公室(现已拆除)到1995年转战英东楼,到2000年落脚科技楼,再到2002年的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这个过程经历了人工刻字、剪贴条幅、海报的手工时代到数码时代,从小规模的宣传到大范围的广而告之,大学生电影节跃出“电影”和“大学生”的范围,成为城市文化资本的有力承载体,在城市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一定影响力,是充满活力、动力的公共领域,是社会政治、文化意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所谓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虽然文化资本不能像经济资本那样能够具备直接换算成具体的货币价值,但它主要指向一种功能性作用概念。”[3]所有这些围绕电影节的文化因素都积淀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本,久而久之转化为公众的审美旨趣,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二、社区联结

节日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社区关系疏通的重要性是显见的。现代社会情感疏离、隔膜的现象日益严重,节日的符号化和仪式感尤为可贵,“其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与充满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并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具有动员民众、凝聚人心,加强亲情与友情,增强群体、社区与地域认同感的积极价值与作用,是家庭、家族、社区、地域认同的重要体现与载体。”[4]认同感是一个群体的情感得以凝聚的基础,节日是认同感产生的有效途径。

社区作为一座城市的基层单位,其和谐程度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在其中的粘连作用无可替代。这里的“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而是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大众文化的各类形式。“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和普通常识往往将文化视为神圣、杰出的领域,是一个相对自律、和经济逻辑隔膜的符号领域。透过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我们超越了对文化的狭隘理解,将文化带到日常生活中,从大写文化(Culture)回到复数的小写文化(cultures),文化走下被膜拜的神坛,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与社会地位、阶级、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5]当文化与衣食住行产生关联,社区周边的文化粘合作用自然不可小觑。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惠民放映活动持续15天,丰富了周边市民的夜间休闲活动,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体验。对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而言,可以说也是周边社区“近水楼台”的文化景观之一。其一,是由电影节而形成的“师大校园-大学群落-城市空间”的圈层,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地处“新马太”的核心位置,即北京北二环路豁口内外的新街口、马甸和北太平庄的交点范围。北太平庄一带聚集了与电影相关的很多单位,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早前还有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等,都是近邻,特别是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专业级别的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之外,那里的“艺术影院”已经成为典型的影迷集散地。所有这些周边公共空间的聚集与电影节形成一种文化合力。而学院路又是位于海淀区的大学群落的“重镇”,大学生电影节从“新街口”到“学院路”构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增添了社区的活力和城市的文化韵味。“节日为集体活动和公共性交往提供了时间契机,通过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借助各种渠道进行情感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6]而且现在的观众明显年轻化,他们对观赏电影这项活动更富有经验,日常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也很积极,大学生电影节的影响力已经走出校园,成为社区情感交流和持久联结的重要力量。其二,是大学生电影节的公益服务力量。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道值得关注的人文景观,很多电影节都是在志愿者的鼎力支持下才得以诞生、维持和发展。大学生电影节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每年都有大量的志愿者加入。回顾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之初,很多院系的同学都志愿加入筹备工作,这些热心的同学把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倾注到大学生电影节的初创时期,现在的志愿者团队已成规模,并不断扩大。同时,大学生电影节也得到各方媒体和期刊杂志的支持。志愿者的力量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宣传保证,也是校园文化以及整个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

“一切景观,总是为社会而存在的,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景观美的存在,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社会上人的生活发生某种关系。”[7]如果说电影节为城市空间贡献了文化景观,那么充满活力和专业度的志愿者团队则是这道景观中的最大亮点。美国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当年也是全靠一千三百名志愿者的参与才得以在“9·11”之后低迷的社区情绪中创造奇迹,首届有超过十五万观众参加,之后每年翻倍,至今仍是纽约诸多电影节中风格独特、颇有影响力的一支。

三、艺术认知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会投射到公众艺术品位和审美旨趣中,而这些又都是建立在艺术认知的基础上的。对于艺术的基本认知,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研究者的“基本功”,而且也是大众审美教育的必修课。“‘城市文化资本是以精神财富和广义文化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积累,这种积累必然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增值。”[8]所谓文化价值的积累,是潜在的,也是显性的,对于大学生电影节而言,创造文化价值、提升审美旨趣,积累城市文化资本,是从多方面实践的。首先,专业领域的知识交流与汇通,前沿的、跨学科的知识碰撞,中外电影人对谈等等,都是大学生电影节致力于电影研究的前瞻性所做的努力,这也是大学生电影节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青年学者参加的重要原因。其次,从知识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电影节从专业的视角推出大量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具体的节展、论坛环节为大众提供了广义上的电影教育,既有基本知识的介绍,也有审美趣味的引领,这对于城市文化空间而言至关重要,这种认知会停留、渗透、积淀到公众的意识中,成为一种符号性的内容,充实知识体系,构建精神诉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社会的现代性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现代性的一种集约性符号。城市是任何社会类型的现代化的载体,而城市化就是一个社会的现代性过程。”[9]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物质影响力一直大步向前,相对而言精神能量的积累速度并未同步,电影节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有义务对城市精神品格的塑造做出贡献。再次,电影节更像是“文化调节者”(中间人),帮助那些在叙事、审美上有特点的作品得到更多关注,决定何种影片最终被选择扶持(制作、放映、发行),表达、保护文化多样性。

电影节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体育赛事,可以点燃、激发公众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关注,进而建立起基本的认知。艺术认知是多个层面的,既有专业性的会议研讨,构建学术研究形象,也有先锋性的审美引领,还有普及性的作用,如作为文化事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其中的展映、研讨等各项活动都合力形塑了关于电影与城市的认知,也展现、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打造了风格鲜明的电影文化。2007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了罗马尼亚电影和葡萄牙纪录片导演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的作品;为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中国香港导演邱礼涛举办了放映专场;举办了香港电影回顾展,还有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康蒂作品回顾展,这些活动的前瞻性以及专业的敏感度都成为电影节的标志性事件。美国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则是以记录生活和影像叙事作为其宗旨,所以纪录片是其主打品牌,问题意识是其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推陈出新,引领潮流的特点。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有其对于艺术认知的独特维度,其本身就是倡导“大学生选、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大学生电影创作者、评论者提供了优先的机会和尽可能广阔的平台。1996年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贾璋柯导演带着他的作品《嘟嘟》和《小山回家》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放映现场,真正体现了大学生拍、大学生评选的主旨,同时也为专业人士和从业者,特别是青年影人提供思想碰撞、分享新知的平台。

综上,电影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周期性活动,是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既是实体存在也具有符号意义,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研究的专业范围,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上起着潜在而持续的作用。电影节通过特定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内的景观营造,带动了举办地周边文化群落的聚合以及城市审美的提升,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和情感联结,同时为艺术交流的专业性和电影教育的普及性提供了契机,进而在锻造具有甄别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华.对城市景观的再认识[ J ].城市问题,2001(02):15-17.

[2]许德金.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城市文化资本刍议[ J ].外国文学,2012(02):133-141.

[3]段钢,冯佑明.文化资本与当代城市发展[ J ].学海,2009(03):132-136.

[4]王加华.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 J ].东南学术, 2020(02):100-109.

[5]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413.

[6]左路平.节日资本化与资本节日化: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为线索[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38(06):141-149.

[7]王长俊.景观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8]张鸿雁.“嵌入性”城市定位论——中式后都市主义的建构[ J ].城市问题,2008(10):2-9.

[9]张鸿雁.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说起[ J ].探索与争鸣,2009(03):9-13.

猜你喜欢

景观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