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清华、北大学霸参军入伍
2021-04-27
据媒体2021年4月6日报道,日前,北京市2021年上半年征兵工作圆满结束。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即将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据统计,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征集大学生参军入伍。2017年,全国大学生网上报名参军人数超100万;2019年,报名人数达124万。截至2019年,部队累计征集大学生150万余人,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旭是清华大学化学生物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今年参军入伍的30名清华、北大学霸之一。在学校组织的欢送仪式上,她说:“决心入伍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做好了有一天会牺牲在战场的准备。在最热血的年纪投身军营,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是我最无悔与光荣的选择。”
多维解读
致敬参军报国的清华、北大学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困难、多元,暗流随处涌动,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无处不在。和平年代,仍然有流血牺牲,既需要有人在科技领域勇于突破、一往无前,也需要有人在边关保家卫国、负重前行。顶尖学府的学子从戎报国,展现出了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19岁的卫国烈士陈祥榕在喀喇昆仑高原用生命写就了这句话。而争先携笔从戎的高校学子同样对国家爱得深沉。“决心入伍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做好了有一天会牺牲在战场的准备。”铮铮誓言,振聋发聩,热血青春,将在军营里燃烧。学子们暂别象牙塔,投身军营,亦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他们始终铭记并传承着清华、北大之校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强军、兴军的宏伟画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致敬这些走出大学校园的清华、北大学子,他们带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去参军,他们不仅仅是校园中的学霸,在未来的强军路上,他们更是中国国防战线上的强军中坚力量。他们的加入,为中国国防事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报效祖国人人有责
近几年报名参军的年轻人,不少是“00后”,虽然曾被贴上二次元、骄纵、任性的标签,但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暂别舒适的物质生活,不被名利所惑,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清华、北大学霸积极参军入伍,这说明参军光荣,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报效祖国的责任,尤其是正值青春年少的高校学子们。他们参军,不仅仅只是服兵役,更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清华、北大的学霸参军,表明现在的高校学子对于参军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思想转变。他们明白,在军队中照样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尤其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青年参军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参军的优惠政策则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参军热情。清华、北大学子报名参军、报效祖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校学子参与到建设国防、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高校学子,在军隊这个大熔炉中,不仅能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更强壮,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更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国防建设中去,让中国的国防建设更上一层楼。而这对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非比寻常。
备考素材
闻健:心怀报国志,四方皆“战场”
闻健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学,2015年就携笔从戎,志愿去西藏服役。那一年,国际形势突变,闻健所在的连接到命令赶赴边境线,他接到的任务是到最前线护卫国旗。闻健接到指令,写好遗书,荷枪实弹,时刻准备上战场。30多个日夜,他和战友冲在最前面,在国境线上挺起脊梁,护卫国旗,保卫家国,他们寸土不让。
2017年,闻健退伍复学,不忘军魂,志愿服务成为他的“战场”。三年多来,他定期献血54次,共计两万余毫升。2018年,闻健和退伍战友成立了武汉科技大学迷彩社,志愿开展征兵宣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9年,闻健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2019全球创投大会深圳站等多个大型活动的志愿者,荣获“优秀志愿者”等称号。2021年1月11日,闻健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素材点拨 拿起枪,闻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保家卫国;放下枪,闻健能够在祖国大地上奉献青春。我们或许都思考过青春应该怎么度过才不算虚度的问题,闻健的选择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李海超:投身船海事业,筑梦“海洋强国”
因名中有个“海”字,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贫困村的李海超从小就向往大海。2014年,他如愿以偿,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技术是我国国防装备发展的一项“卡脖子”技术,李海超的导师庞福振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了10余年的潜心研究。为了突破这一关键技术,李海超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一待就是一两个月。
临近毕业,优秀的李海超接到了很多单位的橄榄枝,他和一家知名造船央企签了约,但庞福振教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选择。“你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眉目,如果能继续下去,可能就会应用于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方法,不是你的梦想吗?”庞老师的话让李海超再次燃起了“为船、为海、为国防”的追求,他决定继续读博,将科研进行到底。2021年1月11日,李海超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素材点拨 学业有成的李海超,曾拥有一个很好的改变家庭生活境况的机会,但他却最终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央企,选择继续投入到对解决舰船减振降噪“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研究中。将青春奉献给国防,将热血奉献给大海,李海超一直在路上。
刘智卓:在沙漠里建造绿洲FAD187A1-64C2-4C6C-9184-05C937168CA1
紫外线照射到身上火辣辣的,沙子拍到身上还有点疼,置身腾格里沙漠中,每时每刻都要防止沙子进入眼睛、鼻子、嘴巴……对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来说,沙漠的样子不再是一种想象,而是一种深刻的感受。但这也坚定了他每年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治沙的想法。
刘智卓在沙漠中度过了5个夏天,他从10个人的小队开始干起,逐渐创立绿格公益团队,如今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近800人。这些年来,他们共制作草方格十万余个,固定黄沙2000余亩,栽种并养活梭梭树3000余株。一棵棵梭梭树开始在大漠扎根,成为黄沙中的绿色生机。
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还提出了梭梭树嫁接经济作物的治沙循环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既能防风固沙又可实现经济效益,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不仅治沙,刘智卓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洱海,刘智卓传递知识,帮助困难学生,被当地人称为“板扎老师”(“板扎”在当地语中是“靠谱,能干”的意思)。2021年1月11日,刘智卓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素材点拨 无论是作为治沙志愿者,还是作为支教老师,刘智卓服务基层、青春报国的奋斗底色一直没有改变。他就像一棵梭梭树一样,牢牢地扎根在祖国大地上。
考题预测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北京2021年上半年征兵工作中,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他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感受人生,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中学生中引发热议。有人说,大学生参军,在军营里感受严格的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受益终生的,自己上大学后也要去参军;有人说,适龄青年参军本着自愿原则,大学生入伍耽误了毕业时间,得不偿失;有人认为,清华、北大的学子应该从事一些科研或者高科技的职业,去参军有点大材小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八一中学本期校报“青春絮语”栏目拟就以上材料向全校学生征稿,请写一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独立成段。第一部分是一则新闻,其中心事件是清华、北大优秀学子参军入伍。材料中,“响应祖国号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感受人生,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字里行间流露出命题者比较明显的情感、价值倾向。审题时,必须洞悉这一点。第二部分采用“有人说……”的句式,罗列了中学生对清華、北大优秀学子参军入伍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很显然,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如第一种观点尽管赞成大学生参军,也仅是从以后是否“受益”的角度思考;而第二种、第三种观点认为其“耽误了毕业时间,得不偿失”或“大材小用”,就更与命题者的命意相悖。因此在立意时,应该针对这些观点、看法,进行批驳,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能自说自话。
综合、整合材料中的新闻事件和学生热议的观点,本题的精准立意应为:从军报国,学以致用,在当下应该成为有志青年们崇高壮丽的人生选择。
那么,在写作这道题目时应如何具体展开,使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且有新意呢?
首先,不能脱离材料,而要从材料入手,缘事而发,水到渠成地得出观点。然后,可充分调动积累,运用例证,指出从军报国是古往今来有志青年、有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彰显爱国情怀的不二选择。自古文章“不薄今人爱古人”。因此,写作时,文章的重心应该落在当下,如可联想到卫国戍边的青年英雄、近年来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携笔从戎”的大学生。当然也可进行反向联想,如近期曝光的部分青年拒服兵役等例子。大家的思维如能神驰古今,并能鉴古知今,写出来的文章便能既具有史诗般的厚重,又充满现实意义。
其次,要写出深度、写出厚度,要条分缕析、有序展开。针对“为何当下优秀大学生应该从军”这一问题,大家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思考。个人方面,火热的军营生活可以磨砺性格、意志,使人受益终生,成为一生行稳致远的养分和动力。国家层面,可联系当前的国防现代化、科技强军等方面,指出优秀大学生携笔从戎,运用所学致力于伟大的事业,更能有一番大作为。
最后,要注意“驱动任务”。向校刊投稿,征文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格式要求,这一任务相对来说容易完成。大家只需留意“八一中学”“青春絮语”的深意,即文章要寻找“从军”和“青春”的交集,如果只谈青春,或只谈从军报国,就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
佳作展评
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
文/徐子高
近日,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走出象牙塔,奔赴疆场。有人认为,天之骄子、众生膜拜的学霸从军入伍,有点大材小用;有人认为,书生报国有他路,何须人人尽披甲?而我认为,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砥砺青春,筑梦军营,不失为当代有志青年的“标配人生”。
古往今来,从军报国都是书生实现人生价值、心系家国的人生选择。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使“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扬大国之威;南宋名将虞允文,在金人欲饮马长江、蹂躏江南时,奋起御侮,使国家转危为安,建立了不世之功;抗日救亡时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未名湖畔、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勇赴国难,成为赳赳勇士、国之干城。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今天,世殊时异,处于和平时期的新青年,从军报国依然是他们最崇高、最壮丽的人生选择。你看,卫国戍边的英雄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华、北大的学霸们“组团”从军,“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一直以来,“00后”一代常常被贴上“二次元”“数字原住民”“骄纵”“任性”等标签,但是从30名清华、北大学子从军报国这件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亦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着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青年人有机会就应该到军营里去,让嘹亮军歌激扬人心、激荡热血:在严格的训练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在进退有序、令行禁止中,磨砺其意志,涵养其心性,增益其所不能。
就像“90后”北大高材生宋玺,毅然决然选择从军,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不负平生所学,竭忠尽智,愿将一生献宏谋,致力于强军之路。正如清华学霸姚尚睿所说:“在紧张有序的新兵生活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踏实。”他们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收获到与象牙塔中截然不同的社会经验,必将成为其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
不唯如此,如今强军之路已开启新征程。“光锥之内是命运,射程之内是尊严”,在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浪潮下,充分运用所学,或铸就大国重器、大国利剑,推动国防信息化、现代化;或化作蓝天鹰隼御风而行,或如深海蛟龙劈波斩浪……这些不正是大学生们的用武之地吗?又怎能说是大材小用呢?
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书生报国正当时,不负峥嵘岁月稠。愿“后浪”们,以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慷慨豪情,交织成最美芳华!
点评
文章主要有要三个亮点。一是标题化用诗句,音韵铿锵、蕴藉丰厚,且主题鲜明、一言立骨。二是善于选择典型例证,叙例简洁凝练,绝不拖沓,同时又旁征博引,意到笔随,很好地扣合了“从军报国”和“青春担当”这两个关键词。三是思路清晰、展开有径,充分论证了当代青年参军入伍,无论是对于个人成才还是强军报国,都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用、化用诗句对当代青年提出希望,收束有力、曲终奏雅。FAD187A1-64C2-4C6C-9184-05C937168C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