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

2021-04-2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孩子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的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通知》还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

多维解读

让孩子在手机外发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习,还损害视力,甚至可能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信息。显然,对于大多数自控力不足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机方面做出限制是完全必要的;而对于学习目标明确、自我控制力足够强的学生而言,从教育角度看还是要给他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依据具体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个性化方案,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做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不要相信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解答方案。

解决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改进单调、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快确立多样的评价标准,丰富未成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他们创造更多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的好奇心有足够丰富多样的感知对象去满足,有更多的渠道亲自感知并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而非让手机成为未成年人仅剩的、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

管住手机,还得教会学生怎样与时代共处

“不得带手机入校”的规定让许多老师、家长叫好。但实际上,“管住手机”不等于一劳永逸、万事大吉,而是意味着家长、学校要承担起更多沉甸甸的引导、教育责任。如果对教育部政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管制的层面,而不去进一步深入思考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那么问题也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管制手机在课堂上的使用,根本目的不在于限制使用,而是要培养学生使用手机的自制力,要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使手机成为辅助学生学业、生活,平衡学习和娱乐的有效工具,最终达成育人目标,这其中的“度”尤其需要谨慎把握。如果只是在管制的层面裹足不前,不懂得借机引导,甚至走向反面、矫枉过正,在具体执行操作过程中把课上进一步扩大到课下,以放弃更多的、课上无法呈现的、有待学生利用智能设备进一步探索的学习资源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安心和管理,这本身就有违教育部所提倡的“形成育人合力”的目标。“不带手机入校”远远不是终点,而仅仅是教会学生与手机、与科技、与这个时代共处的起点。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式,不如说是给家校都留出了一段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时间。把理想变成现实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还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也还好有人愿意继续往下走。

备考素材

法国立法禁止学生校内使用手机

据媒体2018年7月30日报道,法国国民议会于当天正式通过了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按照新规,在校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法令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覆盖3岁至15岁的学生,并于2018年9月开学时正式生效。

据了解,早在2010年,法国就曾出台过禁止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手机的规定。无独有偶,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对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加以限制。

素材点拨 法国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禁止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这一做法是我國在治理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时可以借鉴的。当然,在立法之外,也还需要重视相应制度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微信“青少年模式”正式上线

2020年10月2日,微信宣布“青少年模式”正式上线。开启“青少年模式”后,使用微信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搜一搜等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限制,家长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允许访问的范围;而摇一摇、看一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将不可访问。

微信一直以快捷简单被网友称赞——轻轻一点,立马就能获取订阅号信息,且能与附近的陌生人互加好友。对好奇心重而身心发育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这一特点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极易伤人伤己。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见微信网友后出事”“青少年浏览不良信息后走上歧途”的报道,已经不止一起两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信“青少年模式”的正式上线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素材点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微信上线“青少年模式”回答了如下问题:如何构建数字时代下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共建一个健康包容、可信赖、可持续的智慧型社会,从而保证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能从科技产品中最大限度地获益?掌握科技的能力,同时选择向善,这就是答案。毕竟,科技可以比人更聪明,但人可以比科技更善良。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

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

2021年4月10日,河南信阳一所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几名学生轮流走上升旗台,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拿起小锤子砸向放在桌上的手机。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不少网友的质疑。

面对舆论风暴,该校校长回应说:“就砸了两个学生的手机,是为了配合家长的要求。学校现在也为难,在学校里把孩子管住了,在家里家长管不住。快中考了,有家长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每星期回家就玩手机。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希望学校这么做,还写了承诺书,学生也赞成。”

素材点拨 即便“砸手机教育活动”能起到一定的震慑效果,暂时遏制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时代课题,如何真正实现中小学生从“不能玩手机”“不敢玩手机”到“不愿玩手机”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禁了之”“一砸了之”,考验着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的智慧。

考题预测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2月,教育部发文: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此“手机新规”刚一出台便引发热议。多数家长认为,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是防范孩子沉迷手机的有力举措。但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手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我们很难与它绝缘;况且,带手机有时也很必要,完全禁止太不近人情。有教育管理者则认为,“手机新规”为管理者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学校需要制定落地细则,避免“执行难”的问题。

先锋中学拟就“手机新规”分别给家长、教师和学生写一封公开信,回应关切,争取理解,促进管理。请你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择其中的某一对象,拟写这封公开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教育部“手机新规”的具体内容,二是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等各方的反应与态度。写作意图或目的是“回应关切,争取理解,促进管理”;写作任务指令是“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家长、教师和学生”中选择一个对象,拟写“一封公开信”。表面看起来,这道题目既没有审题难度,也没有写作难度,但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公开信的不同对象,合理安排写作重心;二是要紧扣“回应关切,争取理解,促进管理”的任务指令,提高写作针对性。

就写作重心来说,写给学生,“争取理解”,就是要讲清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诸多弊端。比如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降低思考能力,影响睡眠和视力,甚至影响社交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讲清楚实施“手机新规”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办法。写给家长,论述重心在于如何凝聚家校共识,从家长层面教育孩子规范使用手机。比如从自身做起,在家里给孩子以良好的示范——调查发现,47%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并和孩子约定使用手机的规范,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还可谈及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加户外活动等。而写给老师,论述重心在于如何聚合多方力量,引导教师既敢于管理,又善于管理,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机管理细则,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就写作针对性来说,要切实“回应关切”,方能“促进管理”。对学生,“回应关切”就是要针对材料中“部分中小学生”的观点与态度,有针对性地消除认识误区——落实“手机新规”与使用手机的必要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冲突,只要细化措施,二者的矛盾就可以有机化解。对家长,“回应关切”除了回应家长的基本观点之外,还要看到“多数家长”之外的“少数家长”在手机管控中的“疏”“软”“虚”等现状。毋庸讳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手机管控确实存在明显的问题,而在手机使用方面容易出问题的恰恰就是这类家庭的孩子。有的家长疏于管理,認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有的家长认识不到位,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有的家长“只打雷不下雨”,没有具体“实招”。有针对性地就这些现状展开论述,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对老师,“回应关切”则更多体现在“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上,在如何落实细则上。

当然,在写作公开信时还要注意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这里不再赘述。

佳作展评

聚合家校力量,落实“手机新规”

——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文/左 尹

尊敬的家长:

您好!今年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想必各位家长对此项“手机新规”早已有所耳闻。之前,我校在管理学生手机方面也出台过一些举措。这次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的“手机新规”,我们特意写了这封公开信,与各位家长进行交流。

众所周知,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对身体健康、人际交往甚至思考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这些共识,相信“手机新规”会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能有家长会说,不仅是在学校,孩子回家后最好也别用手机。我们理解各位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同时也要警惕非理性的极端化处理方式。手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任何人都很难与其绝缘,正确使用手机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另外,部分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也确实需要使用手机。教育部的“手机新规”也并非“一刀切”。为此,我校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后,允许确有需求的学生带手机入校,但进校后手机将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这一根本原则希望各位家长予以支持。

其实,手机管控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家庭,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规范、合理使用手机,是比简单禁止孩子使用手机更重要的课题。各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使用手机的规范,约定用途和使用时间、时长。为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各位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增加户外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我们也恳请各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尽量降低使用手机的频率,为孩子做出表率。

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手机管控上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不足。有的家长认为“使用手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学校管得有点宽”或“这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于是疏于管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不以为意,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有的家长虽然认识到位,但很多时候是“只打雷不下雨”,不敢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在手机使用方面容易出问题的,恰恰就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因此,我们恳请这部分家长加强与孩子班主任的联系,及时沟通交流,切实承担起在孩子手机管控方面的责任。

我们相信,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殷切期盼,也是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只有增进家校理解,凝聚家校共识,聚合家校力量,才能真正落实好“手机新规”!我们也希望进一步收集各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先锋中学

×年×月×日

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态度明确。开篇交代写作缘起和目的,写作指向明确。主体部分紧紧扣住教育部“手机新规”的初衷,既强调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又不否认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论述不偏不倚,颇显理性色彩;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规范、合理使用手机”为论述重点之一,彰显写作意图,契合特定对象;针对部分家长在手机管控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与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由观点到现象适度展开,分析切中肯綮,体现了明显的论述针对性。结尾点题,进一步彰显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