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应用频惹争议
2021-04-27
人脸识别应用频惹争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脸识别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解锁、购物、打卡、门禁、买房……人脸识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滥用人脸识别的新闻也引发了公众关于个人隐私被侵犯的焦虑——2019年4月,杭州市民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双人年卡,被园方要求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否则无法入园;2020年11月,全国多地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以收集看房客户信息的做法被曝光;2020年12月,东莞某地公厕被曝安装“人脸识别供纸机”,方便大家免费取用厕纸……
好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反馈:2020年11月20日,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宣判。法院一审判决,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并赔偿郭兵相关损失。2020年12月初,南京多家售楼处被责令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2020年12月6日,“东莞城管”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并拆除了公厕里的“人脸识别供纸机”。但是,关于人脸识别的争议仍在不断发酵。
锐评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我们似乎不应该简单否定这一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但同时也该看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尚难言严密,相关制度设计对人脸识别技术尚未有效限制。因此,我们也需要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现实应用保持审慎态度。
未成年“网红”与“啃小族”现象引关注
一个粉丝超千万的萌娃博主,对正在拍视频的妈妈说:“在这个家里,我姓刘,爸爸也姓刘,只有你姓李,谁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心里没点数吗?”别急着为这位母亲抱不平,从账号显示的信息来看,视频内容的拍摄和账号的运营都有这位母亲的参与。类似的萌娃类账号如今已成各视频平台上的大类,儿童博主的吸金能力超过成年人已经不是秘密。而每一个“小网红”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位成年人对“小主播”账号进行参与和管理。有人靠拍娃能月入15万人民币,而有人靠拍娃甚至一年就能狂赚2600万美金……当越来越多的成年观众愿意刷视频为孩子的表演“买单”,当孩子不知不觉成为流量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一些家长便开始沦为“啃小族”,甚至开始过度消费“小网红”进而导致畸形“啃小”。2020年12月初,未成年“网红”和“啃小族”现象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热议。
锐评 年幼的孩童虽需父母的监护,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法律所保护的权利,监护人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因父母的“吸金”意愿而挤压掉原本属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空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纠正“啃小”歪风,从根本上来说,必须端正思想观念。家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孩子才能慎思明辨、笃行致远。
成都新冠肺炎女患者隐私信息遭曝光
2020年12月8日,成都市公布了4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详情,其中一名20岁确诊病例赵某(女)因无业,且在近14天内曾去過市内多个酒吧在网上引发热议,部分网友对赵某的私生活颇有微词,调侃其为“转场皇后”,还有网友称其在奶奶12月6日入院当晚还前往酒吧。随后,舆论开始发酵,“成都20岁确诊女孩”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赵某的真实姓名、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个人抖音账号等各种信息不断被扒出。
12月9日,赵某实名通过网络平台发文,向成都市民致歉。她同时澄清,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酒吧负责气氛和营销,并称自己当时确实不知道奶奶已确诊,否则肯定不会出来。当天下午,成都警方表示已对泄露赵某个人信息的王某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锐评 一个20岁的成都姑娘,在被确诊之前,她不过是这个人口超过2100万的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那就是她的私人生活,与所有人的私生活一样,应当是全权由她做主,而不应成为可以被他人随意浏览、点评的信息。我们只有保持平和心态和理性态度,才能汇聚起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