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探微
2021-04-26林晖玲
林晖玲
摘 要: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整体教学氛围僵化、学生主動学习意识薄弱等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情境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借助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强化数学教学效果。文章对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同时提出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旨在明确教学问题设计要点,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效果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5-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67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问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凭借自身的拓展性、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确保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将问题设置在特定场景中,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急于运用自身知识经验消除困惑的教学工具。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基于学生认知背景,建立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1]。《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具有启发性、可拓展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触发学习任务,并借助具体化、生动性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自身思维意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达成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数学知识,降低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有效学习中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另外,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性,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但结合以往问题情境的应用效果可知,教师设计问题、融合情境时,依然存在提问及呈现问题的流程枯燥乏味、形式化突出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坚持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发挥问题情境的育人效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启发性
问题情境创设的前提是与学生的认知建立起联系,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内化数学知识。为此,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从问题的提问形式、内容设计中,突出问题的启发性、可探究性,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更为深入地解析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学习内容,保障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创造性
为保证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还应突出问题的创造性,用创造性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概率,为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方法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求知欲望”的带动下突破思维认知,在回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下,增强思维认知能力。
(三)趣味性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其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而且对周围事物有着较为浓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融合趣味性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在情境互动中观察、探索、思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会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并通过讨论、思考、合作探究、知识运用等方法,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内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3]。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
(一)设计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数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逻辑性,会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提出较多要求。但小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限制,其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会因为数学较为枯燥的知识体系,产生厌烦、畏难心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乐于参与、有吸引力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内化数学知识概念。因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将故事、游戏、互动活动融入问题情境中,并在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中,用新颖的问题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继而在无意识中被带入学习情境中,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感[4]。
以“可能性”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用“多彩的节目”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游戏。让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箱子里抽取自己要表演的内容,比如唱歌、讲故事、跳舞等。在学生抽取任务前,教师要让学生猜一猜,自己抽到这些节目的概率有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率”“可能性”。抽到对应节目的学生表演节目,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再次拿出放着红色、绿色小球的盲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摸小球,并请他们猜猜看摸出小球的颜色,将其记录在制作的表格中。如此,学生在具有浓厚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整体参与度明显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掌握“可能性”概念,有效地内化了数学知识。
(二)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深入思考。一方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将生活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黑板、书包、文具盒、房子、饭桌等,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在问题探究与思考中,体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及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调动学生基本认知,高效率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環节中,教师创设“共建文明城市”的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都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伙伴”。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片上的花坛,哪一个更大一些?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方格图中计算它们的面积,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感,教师可发放纸张,设计“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使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熟悉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熟悉的场景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三)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强化学习体验
数学学科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问题设计中需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强化学习体验,避免学生在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学习中出现思维局限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基于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可引导学生深入、多角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具有多元化思维意识,从而锻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基本能力。其次,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发散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其知识面,借此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再次,教师还应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分层设计问题情境,确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水平相匹配,继而发挥问题情境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力,使其高效率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简易方程”这节课中,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天平、50g和100g砝码。教师出示天平,让学生观察接下来天平的变化,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2个50g和1个100g的砝码。提问:大家观察一下天平有没有变化呢?思考一下,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天平上的砝码关系?学生列出50g+50g=100g后,教师引出等式概念:用等号连接的数学式子就是等式。导入环节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怎样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呢?学生自主完成a+b=b+a、a×b=b×a后,教师图片出示长、宽分别为5和6的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帮助学生理解简易方程概念、表示方法。这一案例中,教师在提问时对学生的探究、思考行为进行引导,此种启发性问题情境,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可进一步突出问题情境创设价值,让学生在启发性问题中学习、内化数学知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课堂提问,为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具有解释、说明数学知识概念的作用,对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发挥问题情境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数学教学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应用趣味性、生活化、游戏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具体地呈现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热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深入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之探索[J].新课程(中),2017(7):153.
[2]郭洪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9(12):88.
[3]陈青青,卫宝华,郝利玲,等.小学数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8):175.
[4]张祥礼.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3):16.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