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高校生态教育探析

2021-04-26耿聃聃

学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高校

耿聃聃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指示。长期以来,由于黑吉辽地区工农林业的历史产业背景,生态问题相对突出,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方高校是改革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促进东北繁荣、产业结构及形态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高校生态教育面临着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应施以全方位的战略布局,促进全面深化区域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5-0007-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03

2016年《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2020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是以先遣改革成果铸就辉煌明天的重要节点。但是,由于东北地区传统农林业和重工业的产业背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区域高校是经济转型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支撑,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摇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高校生态教育担当着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时代重任。

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对高校生态教育的新要求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形势下,区域高校生态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发展任务和使命。只有遵循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转变,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导向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全面改革,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一)着力强调创新生态科技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要完全推陈出新,进行产业更换、结构重建,而是应借助传统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改造升级、提质增效。重污染、高耗能的旧式重工业行业体系需要转向环保节能、智能科技化的新兴装备制造业,资源消耗型农林业需要转向现代化产供销集约的大农林业。

高校生态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质同步,推动行动引领的示范模式。在2020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专业绝大多数均与区域传统产业创新科技升级方向有关,如环境生态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生态技术创新的平台主要集中在高校学术科研领域的进展成果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研发、产学研一体化,将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有助于发挥实践技术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拉动作用。各级、各类院校在办出生态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要加快职业化、应用型的发展步伐,使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扩大生态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规模,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学转向,最终解决生态环境的实质问题。

(二)全面提高生态道德素养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区域人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为依托,以高校生态教育为重要基础。“思政教育进课堂”,生态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生态教育要以“大生态”视野这一主线为着眼点,从人本主义方向出发,普及、厚植生态道德情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在经济新常态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只依靠课本上专业生态知识的呈现是不够的,更应进一步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对道德伦理素质的内涵予以缜密的思考。构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生态教育体系,逐步使管理者和师生增强文化自信、生态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将生态思想贯穿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立足实施多样化的生态教育,着力破除单一学科壁垒。让大学生在牢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做到环保节约、垃圾分类、适度消费等等,同时掌握生态文明观的深刻内涵,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成为地区改革的接班人。

(三)牢固建立合理制度保障

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深化改革中,树立创新型的生态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才培养依靠制度,高校只有建立起系统、高效的制度保障,才能破除无目标、零散性的生态教育方法,真正形成坚实稳固的生态教育根基。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要求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科专业、学术科研到教育管理、校园氛围等全方位覆盖,改变现状,突破瓶颈,强化生态融合和软硬件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起到服务于地方的目标指向功能。

管理者应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高校各自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优化配置,协调把控生态教育的总体思路与制度安排,使知识、技能更好地与市场、产业对接,焕发高校教育的内在活力,推进绿色大学建设,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二、东北地区高校生态教育的现实状况

高等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改革提供着不竭的动力。由于历史性和地域性,东北区域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教育布局的整体性欠缺

一直以来,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区域背景使得东北地区污染相对严重,农林生态遭受破坏较强。

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普遍有所改善,但相比于京沪地区和南方沿海省份,东三省高校教育者依然需要在生态站位、观念性问题上提升。加之由于高等教育具有教育教学自主性,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生态教育便缺少了常态化、系统化,出现了随意、自觉等特点。

区域高校的生态教育大多只集中在个别课程学习中,或是一定程度地体现在校园偶发的公益活动中,缺乏整体性上升到生态文明战略规划的高度。

在经济新常态下,教育者整体布局意识的缺乏,使得生态教育落实不到位,教育的各个层面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限制了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形成了跨学科思维的屏障。这样必然造成人才培养方向的“生态缺失”,使得本地技能型生态人才匮乏,无法适应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生态教育内容的渗透性不强

近些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阶段性成果,高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学科专业更新。但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生态与学科专业的链接模式却鲜有突破,区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关键期的智力支持不足,无法更好地促进生态科技发展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

生态概念与传统教材、知识结构脱节,教育者跨学科生态知识体系不尽完善,拉大了学生与生态教育的距离。同時,高校关乎生态的学术科研较为单一地存在于环境科学领域,重大平台的攻关仍然以工农林业传统支柱产业类别为主导。

新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产业结构正处于根本性调整时期,高校生态科研创新力度不够,对教学的反作用力较弱,不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影响了地区的进步与繁荣。生态教学内容和元素没有形成“开枝散叶、处处生花”之势,甚至很多师生排斥学科以外的知识渗透,使得生态教育改革荆棘重重。

(三)生态文明观念的植入性困难

东北地区以其富足的农林资源和显赫的工业基础闻名全国,当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因此而根深蒂固。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粗犷豪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块富饶的宝地上繁衍生息。但是,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教学也就成了棘手的难题。

区域高校的发展状况是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众多高校,甚至是“双一流”名校,也摆脱不了转型过程中思维的局限和观念的欠缺。思政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充分,新生代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不足,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较为薄弱,都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教育的主要问题所在。

可见,由过去的环境观教育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东北地区高校的道更艰、路更难。

三、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校生态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要依靠高校生态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确保改革的力度与速度。因此,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生态领域的探索。

(一)注重创新生态型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发展应大力依靠坚实的智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

本着“因地制宜”的出发点,东北高校既要注重传授服务区域技术本领的知识教育,更要强调传授立足生态道德情操的思想教育。

一方面,重视对人才创新型技能化的培养,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知识实践体系。

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下行压力,暴露出产业结构失调现象严重、生态板块缺陷凸显等问题,应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养具有先进理念的生态环保人才,弥补技术鸿沟。

加强高校人才智能化技术革新、节能减排、空气颗粒物污染治理等知识储备,并实际应用于本地区的装备制造、军工、农林等基础产业。要十分强调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注重绿色环保生态型大创项目的孵化成果。创办科技园区,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素养,使其具备与企业需求对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生态技术产学研高效结合,推动产业链延长,带动东北区域环境状况改善,能够与国际多产业接轨。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长为区域标杆型新兴企业群,为更多的省内高校毕业人才提供了广大的新型技术施展空间。

另一方面,强化对人才生态文化观念的培养,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当代的“美丽中国”,都凝结着中国人民的生态智慧。

东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带,作为“一带一路”交汇处,担当着传承新时代生态文化观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中,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人类历史长河能够得以绵延流淌的必然选择。

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应摒弃功利主义的培养倾向,提倡具有科学精神的方法论指导。

因此,东北地区高校不但亟须专门技术领域的生态人才,更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布局出发,着力培养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经济转型时期提供生态型人才后备保障,最终才能实现经济产业良性循环。

(二)设置“生态+”学科专业

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是东北地区高校生态教育的必要环节。学科专业应遵循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在原有的门类中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指向研究,或者在传统课程中融入生态要素。对于学科专业的新增、扩招或取消、缩招要进行深入研究,做到与产业优化升级同步。

生态要义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生态文化应该在多点多线多面渗透到课程建设中,学习“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实现“生态+”的战略转型。

比如:

在机械制造学科中,更新传统过时的知识体系,突出智能科技、环保低排的课程内容;

在装备工程学科中,以自动化为先导,打造创新节约作业的特色专业;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高校
试论科技价值观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