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应用研究
2021-04-26李素芳
李素芳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起关键作用。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加快创新与改革,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创新阅读概念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多种因素会限制教学创新,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5-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37
阅读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获得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经验,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因此阅读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问题逐渐显现,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工作中,应该以创新阅读为核心,提升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创新阅读理念下,除了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丰富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达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重新审视教学实践工作,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培养创新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重要性
创新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措施,使其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氛围当中,自主探索阅读内容。创新阅读消除了传统教学中单一化教学的弊端,有助于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课堂体验,在活跃、宽松的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避免因为思维僵化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造成一定的限制。创新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解放具有重要作用,使教学课堂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在创新阅读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会更加频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应用,改变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固有认知,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对于创新阅读的认知程度不足,是限制教学工作高效化开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存在形式化问题,教师往往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问题严重。对于阅读文本中的深层内涵挖掘不够,只停留于表面浅显知识的讲解当中,学生的能力素养无法得到提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往往忽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对于学生的反馈意见不够重视,教学工作的问题逐渐累积。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机会,对于教材内容的依赖程度较大。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好与写作教学的衔接,未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价值。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开展创新阅读的关键和前提,只有学生不抗拒阅读并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学生对于阅读存在畏惧心理,认为生字词认读、文章结构与思想内涵分析等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较低。为此,教师应该将创新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为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实现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与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转变对阅读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得到锻炼,构建高效化、趣味化的语文课堂,增强教学工作的生命力[1]。尤其是在课前导入当中,更应该运用趣味化故事和游戏等,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使其在课堂当中保持高度注意力,防止出现走神等问题。体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创设阅读情境
很多阅读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会对其课堂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当中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途径。阅读情境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自主探索生活和语文的内在关系,以便实现阅读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多元化和层次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该注重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情境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为其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情境的主题应该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加强问题引导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交流互动当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也是创新阅读教学的关键措施。在问题引导下,能够实现对语文课堂的合理划分,确保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传统提问方式过于单一,同时也存在形式化问题,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存在畏惧心理[2]。为此,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踊跃回答问题,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掌握阅读中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应该多采用启发式问题,注重对学生阅读学习潜能的激发。同时,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拓展阅读学习的深度。应该注重问题难度的合理设置,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在创新阅读中的自信心。
(四)开展合作学习
近年来,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人才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也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做出了规定。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可以通過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其在共同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等,能够使分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当中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实现有效互补,有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从而在阅读学习当中更具针对性。小组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竞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氛围。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其在课堂当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布置的阅读学习任务[3]。在分工合作当中可以展现不同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予以展示,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阅读水平。
(五)创新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提高能力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该在第一课堂外构建第二课堂,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延伸创造良好的平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对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兴趣,以现实生活为导向创新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设置阅读活动主题时,应该确保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及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的参与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尤其应该与阅读活动月做好衔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实践活动当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度,消除课堂教学中的限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完善的网络互动平台,引导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过程中拓展知识的边界。注重在实践活动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有利于教师创新阅读教学的策略。
(六)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为他们写好作文打好基础;通过丰富的写作训练,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在不断总结当中提高阅读技巧。因此,在小学语文创新阅读当中,应该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两者的分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缓慢,无法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写作训练,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4]。通过仿写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结构特点、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续写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加细致地分析文本细节,在此过程中激发灵感。写作主题应该与文本主题结合在一起,增强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上,而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起到开阔心胸、拓宽视野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当中不断反思,在阅读当中分析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高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创新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措施,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对于创新阅读的认知程度不足,也会对教学工作的高效推进造成阻碍,无法充分发挥创新阅读的价值。为此,应该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加强问题引导、开展合作学习、创新实践活动和注重读写结合等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晓黎.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0(8):175.
[2]王明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2):53.
[3]董波.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绘声绘色”[J].中国新通信,2020(2):215.
[4]温泽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83.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