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探究

2021-04-26杜鑫贾德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杜鑫 贾德辉

作者简介:杜鑫,男,满族,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贾德辉,男,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在面对许多重大危情时,中国也总能化险为夷,彰显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在世界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其他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作出了属于中国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必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48

1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认为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其他民主政党,无产阶级政党都应该团结并与之联合,毛主席也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后来又增加了“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十六个字都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真实写照,并且在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载入宪法。放眼古今,没有哪一个党派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做到这些,也没有哪一个党派愿意这样做,这种相互合作与监督的政党政治与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形成鲜明反差。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也将中国具体实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在世界政党政治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2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是外来的理论,但却最适合中国国情,其理论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拥有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从未断流,因而必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秀文明成果。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凝练。

2.1 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中国古代人民十分讲究以和为贵,比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对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的继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和谐相处,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

2.2 和而不同的“共存”文化

中国古代先贤利用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成功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存。包容其他文明的存在,而不是以其他手段来消灭其他文明成果,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共存”文化。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对和而不同的“共存”文化的继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和平相处却又和而不同。每个党派的性质、纲领与理论都不同,然而振兴中华的目的是一致的,因而能够和而不同的“共存”。

2.3 求同存异的促进与发展

求同存异,顾名思义,在事物促进向好发展争取一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或化解差异。中国共产党对于求同存异原则的运用是非常多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也多次在国际关系交往中阐述求同存异原则。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对求同存异原则的继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在都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建设努力做出贡献,然而过程中难免会意见不同,因此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来解决问题是最正确的选择。

2.4 “民本”与“法制”思想

中国古代统治者讲究以民为本是上层统治阶级对稳定被统治阶级以达到自己长治久安的经验总结,虽缺乏平等思想但确有其可借鉴之处,并在近代的中国通过不断借鉴与吸收他国文明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的民主思想。“中国模式的政党文化最大的创新就是吸收了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将之用宪法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保障,在宪法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各参政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民主政治。”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将民主协商以法律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民主与法制完美结合的体现,为发展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1 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我国成立的政治性学会多达312个,中国的上层人士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政党制度来救国的实践。”1912年5月,由民社、统一党等党派统一合并而成立共和党,并拥护袁世凯。而后倍感压力的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等党派组建了国民党,积极宣传内阁活动,这极大地打击了袁世凯政府,恐慌之下的袁世凯重金利诱宋教仁,而对方不为所动。1913年2月,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胜,同年3月20日,气急败坏的袁世凯遂派人将宋教仁暗杀。10月6日,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而后借机称国民党为“乱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进而解散国会。1914年5月,袁世凯发布《中华民国约法》以取缔《临时约法》。在权力欲望不断膨胀的同时,又不滿足于自己总统地位,听信身边复辟派人士的建议,闹出荒诞的复辟运动,最终落了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3.2 国民党的“民主政府”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汪精卫这时是国民党名义上的“一把手”,蒋汪二人都想互相拉拢对方,然而二人又明白对方不会对自己“俯首称臣”,所以二人都想扳倒对方。大革命期间,国民党政治局委员会决定迁都武汉以便更好的领导北伐革命。分批转进的过程中,蒋介石武力胁持,执意要迁都南昌。不久蒋介石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全然背叛了孙中山先生早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一时间白色恐怖阴云笼罩,而后又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

1931年,蒋介石在下野期间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情报工作和国民党内部人员对自己的忠诚度出现了问题,授意腾杰成立力行社,从事暗杀和特务活动。而后蒋介石又在国民党组织外部成立了中统和军统,渗透到党和军队内部,两大组织都绝对服从蒋介石的意志。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通过了《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蒋介石大搞领袖制度来加强对权力的掌控。蒋介石这类中国旧社会权力欲望拥有者已然无法顺应历史潮流,与人民相对抗的最终结局也必然以失败收场。

3.3 确立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

3.3.1 大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大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过错出现在蒋介石的背叛,这也为共产党在以后的多党合作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35年11月,张学良的东北军精锐在与红军作战中损失惨重,于是蒋介石曾亲抵西安督战。12月9日的北京学生在游行运动中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面对日本侵略者企图侵略中国的阴谋诡计,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才是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于是在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窑堡会议,毛主席在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一致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红军方面周恩来积极联络爱国将领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人也表示愿意一致对外,然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张、杨二人于1936年12月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后在国共一致联合对日的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12月12日,张、杨二人实施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国共迎来了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三三制”,以此约束共产党员,这与同时期的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

3.3.2 解放战争初期各民主党派提出的“中间路线”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国共双方都提出了不同的和平建国方案,可双方的提案都不能令对方满意,并且双方在军事上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因此随时有爆发内战的可能。对于这种现象,各民主党派提出“中间路线”以缓和局势。“他们主张‘军队国家化,任何政党不得拥有军队,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凭心来说,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是略有偏向国民党一方的,归结原因也无非是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且实力强大,共产党政治纲领虽较为先进但实力对比国民党处于劣势。然而面对民主党派逐渐崛起成为第三方力量,国民党反动派暴露本性,先后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等,民盟面临重大威胁。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积极联络民盟成员,使他们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至此舆论完全站在共产党的一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则完全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3.3.3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

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李济深、郭沫若等五十五人联名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10月1日,毛主席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便诚挚邀请许多各民主联盟与无党派人士参与建国大业,并且在未来建设国家的过程中虚心接受他们的监督与批评。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实现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是符合人民愿望和历史潮流的。

3.4 启示

3.4.1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各党派实行多种政治制度都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没有受到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政党政治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各党派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然而,比较西方政党政治20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仍旧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永远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不断寻求制度的完善,这是这一代共产党人应该做的。

3.4.2 不断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国际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极力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在制度上中国虽然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美国几百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已处于成熟阶段和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显示出美国的国际话语权是高于中国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以提高国家软实力,只有这样在面对霸权主义国家遏制的时候才有更强的底气回击。

参考文献

[1]梁晓宇.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历史必然、世界意义与启示[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13-18.

[2]刘淑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考量[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34-38.

[3]张峰林.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25-27.

[4]颜叶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优势论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37-41.

[5]刘婧.浅析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四个特有”[J].现代交际,2020,(6):210-211.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的辩证研究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