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价值

2021-04-26吕志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1期
关键词:耐力心肌梗死情绪

吕志新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其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上升,此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由冠状动脉闭塞、血流阻滞所致,使得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进而引发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循环功能障碍和心功能衰竭等表现,致死致残率都比较高[1-2]。目前临床主要是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此病,成功率高,无明显创伤,但该术式为侵入性操作,可使得患者生理和心理层面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患者滋生出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难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力,进而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是锻炼肌肉的重要方式,可使得肌肉处于先紧张后放松状态,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该训练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报道有限,尚未形成明确结论[3]。基于此背景,文中对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的作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均经介入手术治疗。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患者年龄40-80岁;(3)精神状态良好,可主动配合训练;(4)签署知情协议书,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2)伴随其他心血管病变者;(3)近期有过其他治疗者;(4)病历资料不完整,未能顺利完成研究者。将所有患者经投掷骰子法均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干预,介入手术完成后,应对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注重护患双方沟通交流,主动为患者解疑答惑,对存在负面情绪者,应对患者不良心态产生原因予以分析,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观察组采取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具体措施为:为患者说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的作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了解这一训练方式,使得患者在训练中主动配合。训练工作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指导患者在合适位置以舒适的姿势平躺,吸气并收紧肌肉,坚持5-10s,吐气后放松肌肉,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5-10s后收紧,交替进行10组,前后2组之间休息60s,肌群训练顺序按照下肢肌群-腰腹肌群-胸肌-上肢肌-头面部的顺序进行;护理人员首次训练指导时可录音,在之后的训练中可直接根据提示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天上午10点1次和下午5点一次,隔日进行,连续训练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对比 于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阶段,以功率自行车为运动器械,开展心肺运动试验,于自行车静坐3min,热身3min,设置递增速率为10-15W/min,确保患者保持每分钟50-60转的速度,达到最大心肺负荷后停止,期间通过心肺功能检测系统测定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记录患者完成整个试验所用时间。

1.3.2 干预前后心理应激对比 患者心理应激判定依据为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两项量表均含有条目二十个,按照1-4分4级评分法对患者所得分数予以统计,1分、2分、3分和4分依次为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和绝大部分/全部时间。SAS界限为50分,未达到此分表明患者无焦虑情绪,以53分为SDS界限,达到或超出53分可见患者有抑郁情绪[5]。1.3.3 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 患者睡眠质量判定依据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为七项内容,各项内容最低0分,最高3分,共计21分,分数下降提示睡眠质量改善;另根据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对生活质量进行判定,由躯体活动、情绪反应、担心用药、安全性、依赖性、饮食和药物不良反应七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共有条目35个,各个条目最低0分,最高4分,整个量表计分140分,所得分数增加提示生活质量下降[6]。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 22.0录入后处理数据,运动耐力、心理应激、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为名义变量资料,经由±s表示,组间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经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间隔、左室射血分数和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及其统计值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比较

接受干预前,患者运动耐力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和运动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及其统计值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对比(±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对比(±s)

?

2.3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应激状态比较

患者接受干预前,心理状态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及其统计值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应激状态比较(±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应激状态比较(±s,分)

?

2.4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

患者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项评分下降,观察组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及其统计值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s,分)

?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干预,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目前,临床主要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可使得梗死血管得以疏通,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和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改善预后作用明显。

研究发现[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可存在不同程度负面情绪,以焦虑和抑郁为主,疾病和负面情绪互相影响,彼此加重,使得患者疾病复杂程度增加,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术后干预时,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予以针对性疏导干预,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既可产生负面情绪,也可导致肌肉僵硬,情绪放松后,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可使得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逐渐放松。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就是以上述原理为基础的训练方式,该训练方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美国生理学家所创立,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它是一种渐近性、有序性训练方案,训练过程中使得肌肉处于先紧张后放松状态,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的是,渐近式放松训练强调放松训练循序渐进的特征,需要训练对象放松肌肉前,先收缩肌肉,后放松,目的在于帮助训练对象对比肌肉处于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放松感;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对身体各部分肌肉进行一张一弛训练,可使得个体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进而对肌肉紧张状态予以控制,对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缓解作用;该训练模式既可在患者骨骼和肌肉系统上发挥作用,也可保持大脑皮层低唤醒水平,进而对身体器官功能予以调节[8]。一般来讲,渐近性肌肉放松训练实施后,训练对象可有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和心情平静的感受,个别可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和肌肉颤动,可有眩晕失衡等类似于感觉剥夺表现,均为自主神经系统调整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能量释放的表现,可直接反映渐近性肌肉放松训练的作用。文中数据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渐进性放松训练可减少心理应激,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起到缓解作用。观察组运动耐力与对照组比较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在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使得参与训练的肌肉得到活动,促进乳酸分解和能量恢复,可提高肌肉力量,延长肌肉工作时间。观察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帮助患者控制自身肌肉,从而在生理上处于放松状态,准确判定身体状态,促使患者顺利入睡,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进而改善生活质量[9]。

总之,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缓解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存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耐力心肌梗死情绪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