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觉思维策略的跨媒介写作教学

2021-04-25吴颖欣

课外语文·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创新思维

【摘要】跨媒介写作在数字化时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更能培养媒介素养,而视觉思维策略与跨媒介写作的融合无疑是锦上添花。在视觉思维策略下,跨媒介写作可分为“客观叙事——主观叙事——启发联想——化陈出新”四个步骤。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从思维引导和跨媒介呈现两方面助力写作教学。

【关键词】视觉思维策略;跨媒介写作;创新思维;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3-0106-03

【本文著录格式】吴颖欣.基于视觉思维策略的跨媒介写作教学[J].课外语文,2021,20(03):106-108.

视觉思维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简称VTS,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Abigail Hausen和博物馆教育家Philip Yenawine合作建立的一套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根基的全新的艺术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其理念是让儿童观赏艺术画作时,带着问题观察细节,学会表达与交流。该理论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叙事阶段(narrative),构建阶段(Constructive),归类阶段(Classifying),解释阶段(Interpretive)以及再创作阶段(Re-Creative)。这一理念虽提出于艺术教学领域,但亦可有效应用于母语教学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国外运用的成功案例,我国若能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所尝试,则大有裨益。

一、跨媒介写作的含义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媒介“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深刻地影响着写作的特质和观念。换言之,21 世纪的写作也正因为站在了数字化时代所提供的網络技术平台上,才得以积极修改着既往的写作观念与陈规,主动改写着写作的知识地图与技术经纬”。

有学者将跨媒介写作概括为“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外经典文本,包括图像和文字以及艺术精神、美学神韵、话语方式等,进行大胆复制和仿拟,并用现代技术条件配以声、光、色、电、图画、语言等,变成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影像化文本和超文本的写作”;还有学者认为“图形、影像、声音等媒介本身就作为一种跨媒介文本,而跨媒介写作在跨媒介文本或前或后发生。比如,图形、影像等跨媒介文本的规划、创意文字,阅读跨媒介文本的感悟、反思、研究文字等都属于跨媒介写作的呈现产品”。

笔者认为,“跨媒介写作”是一改具有严格规定性和间隔性的原有写作方式,以写作载体及观念的跨越和联姻,吸收更多非文学因素,运用媒介素养来建构内容本身,从而产生创意新作品的写作模式,其中“媒介”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等。写作是抒写和创作的集合体,因此写作内容上分为实用功能型写作和体悟创新型写作两类,而跨媒介写作指的“写作”侧重于体悟创新型写作,为的是产生自我观点贯穿其中的个性化作品,回归写作的初衷——我手写我心。

二、跨媒介写作的步骤

首先,我们通过Tree Map大致了解一下斯坦福大学艺术启蒙课堂的“视觉思维策略”(如图1)。

视觉思维策略指导下的跨媒介写作在美国写作教学中已有教学运用:教师呈现图画——Joan Miro《The Dog Barking at the Moon》,然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这幅画来进行写作训练,老师先让孩子去填充思维导图中三段树枝,分别是:SEE、THINK、WONDER(如图2),也就是你看到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你在这幅画的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之后在记录本上形成一篇小文章。

以上教学过程的思维导图实则是把“视觉思维策略”中几个分层问题细化成一个个具体要求,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形成写作思路,进而连缀成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只言片语逐渐编辑成小文章,既能充分运用素材成文,又可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践行了写作的初衷,这对解决我国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不愿写”“不会写”的问题很有启迪。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跨媒介写作”步骤如下:

(一)感知信息初认知(客观叙事阶段)

即运用自己的视听等各种知觉感知原载体的基本信息,如感知图画时,初步了解其基本要素——人物、事物、背景、色彩等客体因素,并用3—5个词汇描绘基本信息。感知时要注意信息内容的细节,概述时要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注意词汇的贴切度。这一步骤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基本整合,并且是从客体特征出发,因此也可称为“客观叙事”。

(二)切己体察再认知(主观叙事阶段)

即根据自身感受,推测及概述原信息。如体察图画时,回答“你觉得这幅画发生了什么事”“你对此的感受如何”等系列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观察者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验,以对载体内容的主观感受,讲述这幅画发生的故事。这一阶段是对原载体信息更深一步的整合,由之前个别的关键词汇提炼出整体线索,连串成整体情节。在概述内容情节的同时,也要用具体词汇表达情感,这能很好地锻炼观察者的表达交流能力。过程中尤其注重自身独特感受的介入,这就形成对该载体信息的个性化认知。这也称为“主观叙事”,带着对现实的感觉来建立一个虚拟“滤镜”看作品。

(三)原型联想重认知(启发联想阶段)

即通过原载体既有信息,联想拓展出其他信息。如面对图画,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互补事物或互替事物,由一个人联想到一群人、一个故事情节等等。此时联想出的内容已独立于图画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之外,不能在图中直接指认,也可说是“原型启发”的产物。在这一阶段,自己已借由联想的情景,形成了游离于原载体内容与后期新作品两者之间的全新想法。这种全新想法是启发于原载体内容,经由联想构成的新内容雏形,同时也是完全属于自我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观点。

(四)创新转化建新知(化陈出新阶段)

即把上一阶段的想法雏形融入新媒介载体,呈现出新作品,建立一种新认知。如将图画信息转化成文字作品时,需要将原图画承载的信息与由此启发的个性化想法相结合,脑海中形成一幅二次创造而成的“图画”,然后用文字描述勾勒出来,形成一篇具有感染力的小文章,让读者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一阶段将上一阶段的独特创新型想法给予细节化,呈现化。同时,新作品的呈现需要掌握所涉及媒介的运用技能,如影视媒介中的编导剪辑技能等,媒介素养在此时得以培养。

综上,跨媒介写作需要的是个体感悟、原有文本与数字化媒介的外在转换,眼前感觉体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内在转换,抽象的自我想法与具体的呈现文本之间的多重转换。其中,跨媒介写作的媒介间性和个体创造性不言而喻。尤其个性化的创新思维,这是跨媒介写作的核心要素。

三、跨媒介写作的教学建议

(一)思维引导

在视觉思维策略下跨媒介写作的每一步都需要思维或多或少地参与,尤其在“主观叙事”和“原型联想”两个过程中。在这两个过程中,跨媒介写作成品所蕴含的观点理念基本需要定型了,因此教师在此时适当的思维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很大程度上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现实发展水平到达维果茨基所言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由“发现世界”到“发现自我”的提升,最终将自己内在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教师要进行思维引导可以从设置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也需要技巧。①问题内容上,需要兼顾陈述性问题、程序性问题以及策略性问题三类。比如陈述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这幅画中你看到什么”“这幅画中可能发生了什么”,以及策略性问题“你是怎么推测出这个的”。通过这三类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具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运转与提升。除此之外,问题内容还需能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设置问题如“你能由图中的n联想到什么呢?尽可能多一些n+1的事物”等。②问题形式上,需要具备内在序列性和具体操作性。设置问题时,需要呈现“階梯式上升”的趋势,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并且紧紧围绕问题主线,符合学生的学习序列心理。而且问法上,需要实际可践行,需要细化到一个个“怎么做”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结果不唯一化,问题能不能在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才最重要。

(二)跨媒介呈现

跨媒介写作的成品最终呈现在新媒介上,要实现前后媒介的转换,就需要掌握后者媒介的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在理念上或操作上教导学生进行跨媒介呈现。首先是要了解后者媒介所需的写作知识,如文字与图像的媒介转换插入了色彩运用的知识;文字与影视的媒介转换插入了剧本编导的系列知识等等。这些不同媒介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导学生去关注,去自学涉猎、基本了解、加以运用。其次是要掌握后者媒介必备的操作技能,除文字处理软件以外,还有诸如图形制作、音视频剪辑、网页开发制作等这些工具的运用。这些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源,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示范某一跨媒介呈现的技能操作步骤,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媒介呈现的意识,引导学生朝自我探索的方向前进,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具体的技能学习过程。这无形中不只培养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的是,在跨媒介呈现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前后媒介间相互转换、展现后者媒介的特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有效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将前者媒介基本信息与个性化思维观点在后者媒介作品中充分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下一则教学实例可供参考。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罗斯福高中的英语教师德莱尼尔·豪格曾实践过这种跨媒介写作教学,且教学反馈挺不错,摘核心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著名摄影师作品,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请列举出实物,说出感受或想法。(比如你能看到有形的笑容,但是看不见无形的幸福)2.根据图片,完成三个推论。我认为     ,因为我看到         。3.分析和预测。假设你就在照片里,你会想什么?又会对什么感到期望和好奇?若你向图中人物提一个问题,他们会怎么回答?请仔细观察照片,以充分的证据和背景知识支持自己的分析。4.照片中缺少了什么?你认为被裁减的部分是什么?对于镜头外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之后,让学生在博客这一平台发表各自对摄影师作品的观点看法。

当然,视觉思维策略下跨媒介写作的教学实施并不一定圈定于问题——作业这一形式,只要能贯彻其步骤理念“客观叙事——主观叙事——启发联想——化陈出新”的方式都可以尝试进行教学实践。如美国初中教师布伦特·阿科夫引导学生用图像软件创作漫画作品来进行故事写作,之后上传到YouTube;还有教师让学生为各自所选的照片配制语音说明等等。跨媒介写作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可供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参考,以改善写作教学现状,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顾广梅.数字化技术平台上写作观念新论[J].东岳论丛,2007(4).

[2]喻子涵.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数字化时代的写作发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3]倪江.跨媒介写作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5).

[4]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6]刘正伟.课堂中的文化素养工具:批判探究教学5-12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7]黄鸣奋,胡显斌.跨媒介写作三重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

作者简介:吴颖欣,女,1997年生,江西南昌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美国母语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创新思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