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读懂远行人的情思?

2021-04-25赖积华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情思邯郸思乡

赖积华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境遇如何,乡土之梦、亲人之思都会始终伴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们每每读到这类行旅诗句,总会引起内心思乡的共鸣。行旅诗是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后创作的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艰辛,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懂远行诗人的情思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人远行的缘由。中国地域辽阔,古代诗人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远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游学交往。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们年轻时的游学经历。他们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时写下《渡荊门送别》;杜甫二十多岁时过着不羁的漫游生活,在登游泰山时写下《望岳》。那时的他们还不知愁滋味,满腔都是壮游志。二是仕途升迁或贬谪。诗人这个群体,他们传承儒家思想,根植“入仕”情怀,希望“达则兼善天下”。他们或是为了仕途被迫离开家乡,或是因为被贬迁至他乡。这类诗人创作的行旅诗不仅表达了对家人、故乡的思念,往往还夹杂着家国之忧和前途之虑。杜甫创作《月夜》的缘由在于他被安史之乱的叛军禁于长安,思念远在鄜州羌村的妻儿。杜甫之所以被禁长安,是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公元756年长安陷落后,杜甫获悉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七月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三是为讨生活而客居他乡、滞留他处。这种境况下创作的行旅诗多叙写漂泊无定的行旅之苦,抒发绵绵的乡愁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等。

其次,要找到触动诗人情思的那一根弦:或是某一个事物。如杜甫在长安望着那一轮明月,想象着远在鄜州的妻子“独看”的情景,期待着与妻儿再相聚的日子。或是佳节良辰。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白居易,于冬至夜写下《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这一天,朝廷放假,民间也热闹:人们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见此情景,感慨万千,故作此诗以表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最后,要了解诗人表达情感所借助的一些艺术手法。除了常见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对比等表达技巧外,行旅诗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一是以乐景衬哀情。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此处以乐景反衬诗人思乡情切。二是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备觉凄凉。杜甫在《月夜》中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总之,了解了诗人的写作缘由,理解了触动诗人情思的事物,并能够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我们就能一步步地走近诗人,从而读懂远行人的情思。

诗词小挑战

1.《月夜》《邯郸冬至夜思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2.试对《月夜》中的“独看”和《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抱膝”这两个动词作简要赏析。

3.请指出《月夜》《邯郸冬至夜思家》共同运用的写作手法。

猜你喜欢

情思邯郸思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飘落的情思(局部)
静夜思乡情意浓
邯郸在哪里?
思乡
吕金光
十月情思
归来
本期主题:思乡
思乡美丽又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