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战斗:七大元帅、数百将军冲锋陷阵
2021-04-25王晓蕾杨婷婷
王晓蕾 杨婷婷
3万多红军如何摆脱40万兵力的围困?哪场战役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又是哪场战役“集结”了新中国成立后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数百名将军冲锋陷阵?走进贵州遵义,揭秘伟大历史转折进程中的故事。
3万多红军如何摆脱40万兵力的围困?哪场战役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又是哪场战役“集结”了新中国成立后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数百名将军冲锋陷阵?走进贵州遵义,揭秘伟大历史转折进程中的故事。
他绞断了自己的肠子
1934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躺在担架上。他为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天险,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捕。从昏迷中醒来后,他突然趁敌不备,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内,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吼一声,绞断了肠子。牺牲那年,他29岁。
陈树湘所在的34师在湘江战役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惨痛的牺牲早有端倪。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敌人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彼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会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此以后,红军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军距毛泽东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
1935年1月28日凌晨,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在青杠坡打响,史称青杠坡战斗。
彼时,敌人已占领习水县,并向着赤水河压了过来。青杠坡的地形很适合打伏击,并且情报显示,这一路敌军只有4个团兵力。但当伏击开始后,我军才发现,判断敌情有误,敌参战部队竟有8个团,还有增援部队马上赶到。战况愈来愈胶着,伏击战变成了争夺制高点的拉锯战和消耗战,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敌军几乎都快打到土城(距离青杠坡3公里)了。国民党军距毛泽东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为保存中央红军的实力,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撤出战斗,全军渡赤水。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罗有荣将军记录了当时朱德在一渡赤水前对全体指战员说的一句话:“一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要做到三个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
这是我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飚、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董必武、林伯渠、陈云、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数百名将军曾在此次战斗中冲锋陷阵。
他为隐藏身份当了14年“哑巴”
激烈的青杠坡战斗结束后,土城里多了一个“哑巴乞丐”。从乞讨到被工厂收下干活,14年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哑巴”竟开口说话了。人们这才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他叫何木林,1935年青杠坡战斗打响时,他任红三军团第5师教导营班长,因被子弹打穿左腿疼得昏迷过去。当他爬出尸山血海醒来后,大部队已经撤走。他被当地一户姓赵的百姓救下后送到青杠坡一个山洞疗伤,虽然后来伤势逐渐好转,但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从此与部队失联。因为当时还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何木林不想因为自己的江西口音暴露身份,给帮助过他的村民招来杀身之祸。他索性装成聋哑人,靠比划手势与人交流。
解放后,作为老红军的他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国家给他的房子,他不去住;每月196元的抚恤金,他领了两年就没再领过。“我有工资不会饿死,把这些钱留给国家搞建设吧。”他总是这样对子女说。
“我死后把我葬在青杠坡,我要去陪着我的战友们。”1979年,何木林因病去世,这是他唯一的愿望。在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何木林的墓碑就在其310位战友的旁边。这其中还有75座墓碑上,没有记录任何信息。
枪炮中,一夜之间架起两座浮桥
土城是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西渡赤水的命令下达后,1935年1月29日,周恩来来到土城渡口,迅速组织战士搭设浮桥。
没有木板绳索怎么办?跟老乡买。“买”是红军的老规矩。
初入土城时,红军来到韩氏父子开的药房买药。“请随便拿,不收钱,孝敬长官。”父子不知红军来路,急忙指着柜上的两包药材说。“掌柜的,我们是红军,不用害怕,我们有纪律,买东西一定要给钱。”红军在沿途乡镇的作风,父子俩早有耳闻,便拿出了珍藏的西药给了他们。可战士们当时没有银元,便把仅有的15元5角中华苏维埃纸币,共18张,给了父子俩。“等革命胜利了,你们可以拿着它找苏维埃政府兑换。”
现在,在四渡赤水纪念馆还可以看到由韩家子孙捐献的6张苏维埃币。已经有些残破的纸币,记录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良好的群眾基础让红军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了足够的架桥材料。工兵部队把木船编排在河面上固定,用竹竿把各船绑牢,再铺上木板,搭起了两座轻便浮桥。但桥架在水面上,浮动且不稳定,多人在上面急行很容易翻倒。老乡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跳入河水中,用手稳定住桥面,帮助红军转移。就这样,红军主力部队约3万人悄无声息渡过赤水河,并向前推进了15公里。
直到现在,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还保留着很多当年搭设浮桥的门板,门板上有明显水泡过的痕迹,记录着一渡赤水那夜惊心动魄的故事。
接下来的3个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6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3万多红军被40余万兵力围困,通过四渡赤水实现突围,创造了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连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澎湃新闻网2021.4.1 王晓蕾、杨婷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