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泽东亲笔写下《祭黄帝陵文》
2021-04-25
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为此,毛泽东还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后来被称为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祭文发表几十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奔向战场,共赴国难。
祭祀文化在我国起源甚早。《庄子·盗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后世要祭祀的第一人,自然非黄帝莫属。
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迎来了两拨特殊的祭扫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公祭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
黄帝陵前,毛泽东、朱德委派的林伯渠,以鲜花水果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陵之墓。同祭的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
林伯渠和张继作为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是毛泽东亲笔撰写的。
次日,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发表。
毛泽东为何在此时撰写《祭黄帝陵文》
毛泽东为何在此时撰写《祭黄帝陵文》?
最重要的,自是要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决心。从祭文看,除了高度精辟概括了轩辕黄帝的伟业,毛泽东在祭文中还追溯了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在抗日前线“备历险夷”,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表现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壮志。
祭文还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正如《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祭文发表几十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奔向战场,共赴国难。
事实上,毛泽东这篇《祭黄帝陵文》成文早于1937年4月。3月29日,毛泽东给知名记者范长江的一封信中,附寄了他新的政策主张与这篇《祭黄帝陵文》,并希望他“可能时祈为发布”。但由于政治原因,这篇祭文最终未能在国统区报刊上发表。
联络各方人士、表达政治主张,为寻求最大的政治共通性作铺垫,是毛泽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法。除了致信范长江,毛泽东还致信斯诺,传递新的政策主张。
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在此之前,毛泽东也曾用亲笔书信与各方人士积极联络,拉近笔谈双方的心理距离。
比如1935年12月5日,毛泽东了解到杨虎城与第十七路军的情况后,同彭德怀联名致信杨虎城。从书信的文言措辞可以判断,此信出自毛泽东之手。而为了提升送信任务的成功率,毛泽东还致信第十七路军总参议杜斌丞,称赞对方“不忘情于革命”“為西北领袖人物”,促其与杨虎城商洽,与共产党组成联合战线,并表达同沈克等东北军将领、甘肃邓宝珊联合的意愿。红军东征胜利后,毛泽东又分别致信阎锡山及其晋绥军部将,晓以统战抗日之民族大义。之后,毛泽东又分别致信杜斌丞、杨虎城,敦促对方明确表态。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意欲胁迫张、杨二部进攻红军。第二天,毛泽东一日三书,分别致信冯玉祥、孙科、杨虎城,不放弃争取。在统战局势异常凶险的情况下,西安事变颇具戏剧性地爆发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没有盲目乐观。12月27日,他致信韩复榘,希望在确定救亡大计等方面与对方有切实的合作。
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日的正确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共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3个师,共4.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上述命令的当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当朱德一行来到黄帝陵拜谒时,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原稿,还原封不动地陈列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边仔细阅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一边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内容。任弼时认真品读祭文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朱权利荐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