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打打就听话了?
2021-04-25
熊孩子调皮不听话,怎么办?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打一顿就好了。
抵制家庭暴力,本是一件保护孩子的好事,然而微博下的评论区,却有不少网友唱起反调:有人觉得“管太多”;也有人觉得“打得越狠越好”;甚至有人觉得不能打骂之后,就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
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所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比“问题小孩”更可怕的,是“问题父母”
在话剧《洞》中,小晨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一。正值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小晨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她的恐惧,源于父母。
小晨的父母感情不好,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每次他们吵架,小晨都是撒气的对象,轻则被骂,重则挨打,跪一晚上或扇耳光是家常便饭。暴力一代代延续,噩梦永无尽头。在小晨的印象中,爸爸在别人面前一直都是温文尔雅的,唯独在自己面前,他的脸是扭曲变形的。
偶尔与笔友通信,小晨会挨打,因为这是不务正业;考试考了第六名,小晨会挨打,因为没考到前三名;就连吃饭时,父母也会随时抽查,一言不合就动手。
小晨哭诉道:“你们不能这么打我,我犯了什么法?”可父母反而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孩子,我这样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而且,我的父母也是这么把我带大的。”面对窒息的家庭,小晨曾向老师求助,但终究于事无补。
暴力不是教育,只会带来伤害。越打孩子,孩子越叛逆,越不听话,亲情也越稀薄。
就像教育家尹建莉所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家庭暴力出来的孩子,同样喜欢以暴制暴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窦文涛提到校园霸凌现象,某学校一群女孩脱光同学衣服殴打对方,事后,还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窦文涛不解地问李玫瑾:“为什么这些孩子这么放肆呢?”
李玫瑾回答说:“凡是这样的孩子,他的家庭一定有问题。”
孩子的行为没有规范,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家庭暴力出来的孩子,同样喜欢以暴制暴。
很多时候,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却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当父母習惯了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就相当于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让孩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
从小看着父母吵来吵去、打来打去的孩子,难免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把暴力看作正确且高效的解决方法。
在一则短片中,小孩看到父母做什么,他们就模仿什么。当孩子看到爸爸把喝过的可乐瓶丢到了马路边,他也随手把自己手里的可乐瓶扔了出去;当孩子看到妈妈开车时愤怒地指责别人,他也变得怒目而视;当孩子看到父母在公共场合抽烟时,他也开始吞云吐雾。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总在不经意间习得父母的行为。
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陪伴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个“混世小魔王”池亦洋。从小,他就不让父母省心,身边小伙伴被他打哭,气得要打110,他却说:“我打死你,你就没办法打电话了。”有时候,他甚至敢对老师挥棍子。幼儿园的其他家长纷纷投诉,想让他退学。
但无论池亦洋多么顽皮,父母都没有放弃他,而是不断挖掘他身上的优点。
读书时,池亦洋成绩不好,父母并没有逼他上各种补习班,反而支持他去玩自己喜欢的橄榄球。在橄榄球队时,训练任务繁重,池亦洋却谈起恋爱,父亲也没有大发雷霆,反而跟儿子分享自己的恋爱经验。
在父母的爱与陪伴下,15岁的池亦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为国争光。
从“小魔王”到同龄人的榜样,池亦洋的成长得益于父母的付出。池亦洋父母的经验,也让其他家长有所启发。
与问题孩子相处,父母该怎么做呢?
学会好好说话,不使用冷暴力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冷漠语言的杀伤力,绝不亚于殴打谩骂。
父母对孩子说话,尽量不要使用负面词汇,比如“你怎么这么差,你不如哥哥”等,而应多用正面言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学会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急着批评,而要发现错误中的闪光点。任何一个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比如当孩子没考好时,要意识到这是查漏补缺的好时机。
拒绝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我们常常对外人彬彬有礼,却对家人肆意发火,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
然而,凡是能通过打骂解决的问题,也能用其他方式解决。
家庭教育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见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视自己的人格。”
育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育儿,也是育己。生病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你怎么活着,你的孩子就跟着怎么活。
当孩子调皮时,不妨多一份理解。当孩子叛逆时,不妨多一份耐心。
希望在家庭教育法的保驾护航下,天下父母都能修得一副好脾气,不再恶语中伤,不再动手动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